王卫志:从普通钳工到首席技师

图为王卫志正在操作机器。(刘 凡 王 艳 摄)
见到王卫志时,他正在车间忙碌,轰鸣的机器声,刺鼻的味道,满手的油污——做了24年钳工的王卫志对这些早已习以为常。
王卫志,今年43岁,1992年从威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便分配到了文登供电公司的下属单位当一名普通的钳工。从开始的岗位实习小学徒,到2014年获得文登区首席技师,这条路,王卫志一走就是22年。
王卫志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捯饬零件,经常动手组装小物件,做这个行业的出发点完全是处于热爱,“当我把一个设备,一个有故障的设备修好,让它重新开起来,那种感觉是心里的,用言语无法形容。”
进工厂当工人,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前途,而王卫志自从进厂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眼前的机床和形形色色的工具联系在一起。他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卫志边工作边钻研技术,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秘诀。他的秘诀,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精、快、巧、高、授。
2004年,供电公司下属的中强玻璃钢有限公司成立,王卫志被调到该公司从事设备的管理、维修工作。公司刚成立时,共引进四条拉挤生产线,一条模压生产线,三条缠绕生产线。在当时设备繁多的情况下,王卫志一边钻研图纸,一边和设备厂家的安装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安装调试设备,并且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中肯意见,受到合作双方的高度肯定。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翻开厚厚的工作日志,每一本的第一页都写着这样一句话。 在日常工作中,王卫志把别人聊天侃大山的时间用在钻研业务上。没事就翻图纸,有时间就蹲在设备旁,了解熟悉机器。这让他练就一身通过辨影听声就能判断设备故障点,并很快排除的硬本领。
除了勤奋,王卫志另一个特点就是爱学习,善于动脑。针对自己技校毕业,文化不高的缺点,他通过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系统学习计算机技术在FRP系统应用,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缠绕生产线的模具为了满足生产12米规格而设计,而实际中,往往以生产6米规格为多,造成产能的很大浪费。他通过大量考证,提出增加模具头,改进生产工艺的方法,创造性的使一根模具同时能生产2根同规格产品,为业内首创,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另外他还对FRP缠绕加砂工艺改造,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节约原材料3.79%,每年节省原材料成本约789万元,优品率由84.7%上升到98.3%。通过对加砂压辊数控改造,产品刚度提高5.6%。
王卫志并不满足自己个人的业务提高。遇到问题他喜欢和别的同事一起讨论研究,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其他同事分享。在对青年技工的培训上,他更是不遗余力,时常在技术上指导车间员工,把自己的技能、经验和绝活儿悉数传授给他们,“我跟徒弟们说要好学、勤学、苦学,凭自己的真本事在社会上立足,不要靠侥幸去赌自己的明天,只有奉献社会,才能成就自己。”
有人劝他留一手,他说:“不希望出现断层的现象,毕竟我们这个专业来说的话,培养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够到这一个级别的至少要到八年到十年的时间。我希望厂里的这种技术人才越多越好。”
从业二十四年,王卫志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勇挑工作重担,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从2003年获得供电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到近几年的威海市“技术创新”奖、文登区“首席技师”……王卫志获得了大大小小十多项荣誉。
面对取得的成绩,王卫志显得谦虚谨慎,“这些称号都是过去时,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在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将这股‘劲’传递给行业其他人。”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