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保家卫国才是男儿本色 听86岁高龄老兵王相印讲红色经历

2016-08-30 11:42:50来源:今日玉环

打印 字号: T|T
    17岁参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还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等12场战斗,3次立功。21岁退伍,战争留下的伤病和烙印让他从稚气少年蜕变成铁骨男儿。如今他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依旧保持着军人本色,神采奕奕。他就是今年86岁的老兵——王相印。
  8月10日,记者来到王相印位于楚门的家中,听他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红色经历,老人眼神坚定地说:“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支部队感到骄傲。”
  轻伤不下火线 重伤不哭不叫
  1947年12月,王相印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7师(1948年1月,该部队整编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第17师49团二营四连;1949年11月,再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3军)。在东北夏季攻势“四平攻坚战”中,这支部队因英勇顽强,恰似一只老虎,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誉为“攻坚老虎”名扬东北战场。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锦州总攻战打响,这是王相印参军以来第一次与敌军正面对抗的一场战斗。“飞机就像压着头顶飞过,炸弹在离人不到百米的地方爆炸,耳边一直都是弹药和机器的轰鸣声。”说起当年的战斗场景,他印象深刻。
  当时,王相印和战士们一路冲锋攻克了敌军“剿总指挥部”——锦州铁路局大楼,歼敌千余人。正当战士们在铁路局大楼内靠墙休整时,不料敌方杀了个“回马枪”。“轰”的一声巨响,一枚炮弹穿墙而过,随之倒塌的墙体重重地砸向了正在休息的战士,2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
  “我看着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战友们,头一次觉得死亡离我那么近,但我一点都不害怕,当时心里只有愤怒,立即抓起枪投入战斗中。”王相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是历历在目。
  这场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6时,敌第6兵团司令部被攻下,守敌全部被歼,锦州城解放。战斗过境之处,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硝烟,血腥味充斥着整座小城。
  经过这场战斗,王相印所在部队也损失惨重。据描述,很多和他同时进入部队小战士都在战斗中战死或受伤。当时年仅18岁的福建龙岩人詹家旺,在冲锋时被炸弹炸断双手双脚,但他并没有嚎啕大哭,而是被人安静地抬下战场。
  “这是组织纪律‘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叫’。”说到这里,王相印红了眼眶。王相印说,在那战争年代,正是这条“铁的纪律”,一直激励着战士们奋勇直前,血战歼敌。
  餐风露宿不道苦 红色精神代代传
  “打仗苦吗?”“夏天晚上露宿不打帐篷,冬天趟着结冰的水渡河,渴了喝稻田水,一两天吃不上饭,你说苦不苦?”面对记者提问,王相印滔滔不绝道。但说到一半,他又顿了顿,补充道:“只要能打胜仗,我们受点皮肉苦都不算什么。”
  1949年2月下旬,王相印所在部队奉命先遣南下,从武汉以北黄石地区出发,使用追击战战术,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并策应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期间,部队从湖北黄石港行军至江西宜春路程尤为艰难,战士们不仅要步步紧跟,日行百里追敌作战,还要克服恶劣的行军条件。
  为了赶路,大家每天都吃豆油、盐和米煮成的“油盐饭”,临时锅灶就搭在路边,战士们拿着杯子,路过时顺便舀一碗,边走边吃。
  “当时正赶上梅雨季,天气湿热,衣服一下子被雨淋湿,一下子又被太阳晒干,晚上露宿野外没有蚊帐,身上被蚊子叮得都是包,睡也睡不好。”王相印说,当时部队里大部分都是北方人,70%的战士因为适应不了当地气候病倒,为此部队休整了半个月。
  1950年4月17日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王相印所在部队乘小木船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出发,花了整整一晚登陆海南省临高县,后因情报失误,步行至定安县黄竹镇被敌军上千人反包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2天2夜,期间断水断粮,战士们只能喝尿解渴,最终等来后方支援,才将敌方拿下。这也是王相印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
  如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王相印依旧爱看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看着电视里的战斗英雄,我能找到当年的回忆。”王相印说,虽然自己的战斗经历远不及电视上的轰轰烈烈,但他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也对得起“人民解放军”这个称号。采访中,记者得知,在王相印的影响下,小儿子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