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王昭君 走进昭君文化旅游区
竟宁元年正月,距今已有2049个年头。这年,王昭君下嫁匈奴,在之后的50多年里,胡汉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王昭君是东方和平天使、美的化身、民族团结的象征。”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世馨对笔者说。

立于1987年的昭君和亲铜像
容纳文化精髓的昭君和平文化
“昭君文化即和文化,她不仅属于湖北兴山、内蒙古,还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研究昭君文化近20年的李世馨至今热情不减。
有研究表明,尽管昭君出塞的动机是“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但昭君未抱消极态度和庸俗想法,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利用出塞机会,挣脱这个“黄金牢笼”,从这点推断,她应是一位颇有勇气的女子。
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了历史话剧《王昭君》,该剧以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古代诗歌素材,并构思了“合欢被”等情节去赞扬昭君。
“与文人学者不同,在广大民众的观念中,王昭君的传统形象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美女,她是中国古典女性美的象征;其次是神,从王昭君的故乡湖北到内蒙古,民众赋予她众多的神性,并伴有崇拜祭祀活动。”李世馨向笔者讲述着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
昭君和平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领域的瑰宝,它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心灵祥和、民族共和等美好的愿望。
李世馨坦言,昭君是为百姓带来幸福的、无所不能的女神,是老百姓的福星。在老百姓眼里,她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她之所以被神化,实质上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人心所向。所以,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昭君故事诞生。昭君被神化,反映着昭君文化的生命力。
从昭君墓到文化旅游区
王昭君寿终正寝后归宿于何地,《汉书》和《后汉书》均只字未提。700年后,却为大诗人情有独钟。
诗仙李白曰:“死留青冢使人嗟。”诗圣杜甫曰:“独留青冢向黄昏。”世人在李杜的诗中得知,青冢中安息的是王昭君。据考证,位于呼和浩特南部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即青冢。
10年前,昭君墓扩建后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景区面积从原来的95亩增加到200亩。目前,昭君墓已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今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昭君博物院举行。
据了解,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是在昭君博物院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项目总占地670亩。昭君博物院,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14个品牌旅游景区之一,更是呼和浩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
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将以保护青冢为核心,形成“和”文化展示轴、观演娱乐区、青冢保护区、文化体验区、集散服务区的“一轴四区”发展新框架。其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昭君文化旅游区园林景观改造;新建昭君博物院、昭君文化旅游区演艺中心、昭君文化旅游区商业服务步行街;对现有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和亲园、单于大帐进行改造。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办公室主任薛敏表示,目前,昭君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在40万人次以上,旅游区扩建后,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内蒙古感受昭君文化。
在此次项目建设中,将深入挖掘“和”文化,以“青冢”为中心,沿中央“神道”主轴两侧,西侧建设具有西部匈奴风格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东侧建设具有汉式风格的和亲园、昭君故里游园,建成后的昭君文化旅游区既有室内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又有外部生态园林供游客游览,还有地区文化互动交流、主题精髓文艺观演等,将大大丰富景区内容。预计工程将于2017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
昭君文化节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每年8月都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完成从“普通群众文化活动”向“自治区一张靓丽名片”的华丽转身。
“历届昭君文化节所取得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每年文化节期间,到呼和浩特采访的国内外媒体记者达200多人次,中央及相邻省市对昭君文化节的宣传报道都在1000多篇以上。此外,还有来自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区的政务及经贸代表团,许多代表团成员对内蒙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建设成就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昭君文化节创始人之一,李世馨如是说。
李世馨指出,昭君文化节的优势在于其精确地抓住了呼和浩特市的地区特点,在文化理论研究方面,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体现民族团结的“和”文化方面,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他认为,对比国内优秀成功的文化节,如洛阳牡丹文化节和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昭君文化节还需在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继续做出努力。“昭君文化像是一座蕴含多元的矿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照亮人类和平的灯塔。它包含了很多内容,专家学者要在地方戏、小说、电影和文艺节目等项目上多做创新,当然,这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研究昭君文化的队伍当中来。”
此外,昭君文化节把节庆活动作为推动文化、经贸、旅游的重要载体,使节庆活动各行业实行产业联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数据显示,在近几年昭君文化节期间,都有数十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各省市的商家来内蒙古洽谈贸易、考察投资环境,达成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投资、引资或合作意向。
在旅游业方面,大量的游客来到内蒙古,不仅带动了宾馆、餐饮的发展,也带来了购物、旅游、公共交通等多方位的消费,这些直接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呼和浩特市经济提速,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近20年来对昭君文化节的持续打造和精心培育,使昭君文化节活动已成为宣传呼和浩特的一张靓丽名片。
随着昭君文化节规模档次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文化效应表现出色的同时,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效应也日益彰显。呼和浩特市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十佳节庆中华奖”“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活动”等殊荣,呼和浩特市也被评为“全国最佳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立于1987年的昭君和亲铜像
“昭君文化即和文化,她不仅属于湖北兴山、内蒙古,还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研究昭君文化近20年的李世馨至今热情不减。
有研究表明,尽管昭君出塞的动机是“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但昭君未抱消极态度和庸俗想法,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利用出塞机会,挣脱这个“黄金牢笼”,从这点推断,她应是一位颇有勇气的女子。
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了历史话剧《王昭君》,该剧以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古代诗歌素材,并构思了“合欢被”等情节去赞扬昭君。
“与文人学者不同,在广大民众的观念中,王昭君的传统形象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美女,她是中国古典女性美的象征;其次是神,从王昭君的故乡湖北到内蒙古,民众赋予她众多的神性,并伴有崇拜祭祀活动。”李世馨向笔者讲述着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
昭君和平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领域的瑰宝,它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心灵祥和、民族共和等美好的愿望。
李世馨坦言,昭君是为百姓带来幸福的、无所不能的女神,是老百姓的福星。在老百姓眼里,她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她之所以被神化,实质上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人心所向。所以,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昭君故事诞生。昭君被神化,反映着昭君文化的生命力。
从昭君墓到文化旅游区
王昭君寿终正寝后归宿于何地,《汉书》和《后汉书》均只字未提。700年后,却为大诗人情有独钟。
诗仙李白曰:“死留青冢使人嗟。”诗圣杜甫曰:“独留青冢向黄昏。”世人在李杜的诗中得知,青冢中安息的是王昭君。据考证,位于呼和浩特南部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即青冢。
10年前,昭君墓扩建后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景区面积从原来的95亩增加到200亩。目前,昭君墓已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今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昭君博物院举行。
据了解,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是在昭君博物院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项目总占地670亩。昭君博物院,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14个品牌旅游景区之一,更是呼和浩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
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将以保护青冢为核心,形成“和”文化展示轴、观演娱乐区、青冢保护区、文化体验区、集散服务区的“一轴四区”发展新框架。其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昭君文化旅游区园林景观改造;新建昭君博物院、昭君文化旅游区演艺中心、昭君文化旅游区商业服务步行街;对现有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和亲园、单于大帐进行改造。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办公室主任薛敏表示,目前,昭君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在40万人次以上,旅游区扩建后,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内蒙古感受昭君文化。
在此次项目建设中,将深入挖掘“和”文化,以“青冢”为中心,沿中央“神道”主轴两侧,西侧建设具有西部匈奴风格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东侧建设具有汉式风格的和亲园、昭君故里游园,建成后的昭君文化旅游区既有室内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又有外部生态园林供游客游览,还有地区文化互动交流、主题精髓文艺观演等,将大大丰富景区内容。预计工程将于2017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
昭君文化节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每年8月都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完成从“普通群众文化活动”向“自治区一张靓丽名片”的华丽转身。
“历届昭君文化节所取得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每年文化节期间,到呼和浩特采访的国内外媒体记者达200多人次,中央及相邻省市对昭君文化节的宣传报道都在1000多篇以上。此外,还有来自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区的政务及经贸代表团,许多代表团成员对内蒙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建设成就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昭君文化节创始人之一,李世馨如是说。
李世馨指出,昭君文化节的优势在于其精确地抓住了呼和浩特市的地区特点,在文化理论研究方面,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体现民族团结的“和”文化方面,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他认为,对比国内优秀成功的文化节,如洛阳牡丹文化节和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昭君文化节还需在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继续做出努力。“昭君文化像是一座蕴含多元的矿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照亮人类和平的灯塔。它包含了很多内容,专家学者要在地方戏、小说、电影和文艺节目等项目上多做创新,当然,这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研究昭君文化的队伍当中来。”
此外,昭君文化节把节庆活动作为推动文化、经贸、旅游的重要载体,使节庆活动各行业实行产业联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数据显示,在近几年昭君文化节期间,都有数十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各省市的商家来内蒙古洽谈贸易、考察投资环境,达成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投资、引资或合作意向。
在旅游业方面,大量的游客来到内蒙古,不仅带动了宾馆、餐饮的发展,也带来了购物、旅游、公共交通等多方位的消费,这些直接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呼和浩特市经济提速,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近20年来对昭君文化节的持续打造和精心培育,使昭君文化节活动已成为宣传呼和浩特的一张靓丽名片。
随着昭君文化节规模档次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文化效应表现出色的同时,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效应也日益彰显。呼和浩特市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十佳节庆中华奖”“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活动”等殊荣,呼和浩特市也被评为“全国最佳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