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末重臣王忠孝的涉台功绩

2016-07-19 12:35:51来源:开闽三王祠 泉州开闽三王文保中心

打印 字号: T|T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闽王王审知之后,宋迪功郎王埏之十四世裔孙,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仙塘埔(今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为明末乱世的著名耿臣志士。 人们只知道王忠孝是明末乱世的耿介忠臣,其为收复、治理和统一台湾所建立的功绩却鲜为人知。他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出谋划策,帮助郑成功整肃军风、争取民心,积极为明郑政权推荐人才,在施、郑矛盾激化时同情和帮助施琅安全逃脱,才有后来施琅实施康熙皇帝布署东征台湾统一两岸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明末重臣王忠孝

    福建省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  王人廷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有5千年的历史。除了大家共认的神袛外,人间的英雄、圣贤,以其特殊的业绩和社会功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在闽台就有对郑成功、开闽三王、妈祖、吴夲、开漳圣王、陈靖姑这些生前对老百姓有恩的人,视为神明,当成自己的保护神予以供奉,在闽台信众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闽台还有一尊拥有众多信众的神袛,他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南明重臣王忠孝。
   挑战阉党,清廉刚耿  
   王忠孝(1593-1666年)明末清初•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仙塘埔沙格(今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卒于南明永历二十年(1666年),享年七十四岁。王忠孝是一位耿直、清廉的明朝重臣。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人。性介慎,不轻取与。”,他是天启丁卯(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时授户部主事。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明亡,王忠孝闻之“哭呕血”。足见他是一位忠于明王朝的忠臣。他刚直耿介、无私无畏,他在运大通桥粮饷时,朝廷的督查邓希诏图谋不轨,私下招兵买马,并找忠孝索取粮饷,忠孝坚决反对,并拒与其为伍。邓希诏勾结未成,恼羞成怒,恨之入骨,便诬告他有“忤旨病民而又欺君之罪”。朝廷听信谗言,派锦衣缇骑抓捕。按照惯例,要给这些锦衣缇骑有所好处。可是王忠孝尽其所有,还凑不够一顿饭钱,官差不相信,翻箱倒箧,“磬署中不能备十金”,连锦衣缇骑都为其廉洁所感动。王忠孝含冤入京,饱受廷杖之刑,但他“犹挺闽人气质,抗不服罪”。邓希诏乃以重金贿赂刑部恶吏,以莫须有的罪名,欲治其死罪。在审讯时,他据理力争,毫无惧色。最终“改系刑部狱三载”。
    不为虚名,举旗抗清
  1644年,清兵入关,南明福王朱由崧下诏授王忠孝绍兴知府,擢副都御吏。他认为明王朝良秀不分,婉言拒绝。到唐王朱聿键(隆武帝)称帝于福州时,召见王忠孝,授光禄寺少卿,王忠孝陈述光复大略,隆武帝大喜,特命巡关,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但他没有兵权无一兵一卒,他审时度势,识时务的急流勇退。1646年因郑芝龙降清,引清军劫杀安平,郑成功愤而举义抗清,后来桂王朱由榔即位广东肇庆,改号永历,又诏拜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王忠孝对抗清复明事业十分关心,曾先后向南明•唐王(隆武帝)、鲁王(鲁监国)、桂王(永历帝)等上疏,力图匡复明室,与郑成功的抗清将领郑鸿逵、郑泰、甘辉等和唐王抗清将领张煌言、周鹤之等人多有书札联系,其中给郑成功书札18次,竭尽心智筹划抗清大业,在虽然短暂的南明史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辅佐明郑王朝,共谋复明大业

      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一幅“延平王与王忠孝对弈图”,上有王忠孝行楷题跋《百字赞》曰:
      “ 俨乎其神,若有思。蔼乎其容,若可即。盖其气吞湖海,胸藏甲兵。自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责。而况遭时艰危,能不奋然一击!睹公雄姿,直欲一蹴而抵黄龙府,又何有于半壁,无忘于淝水之捷,足快人心。偶托赌墅以自适。公之胜算,早在胸中,岂是寻常所能测识?”
       这是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闽,隆武帝亡后,王忠孝鸠集义军5000余人与郑成功合谋,于惠安、莆田一带举兵抗清,招致清朝报复,举家迁往厦门,成为郑成功的一位得力幕客时所题。《百字赞》字里行间充满王对郑成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倾服和敬重。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延平郡王在厦门设储贤馆,礼待避乱缙绅。忠孝往见,欲官之,辞,乃待以宾礼。时遗老多往来厦门,而忠孝与辜朝荐、沈佺期、卢若腾等均为幕上客,军国大事,时询问焉。”王忠孝与郑成功意气相投,成为知己。他要给王忠孝封官,王不要。因关系密切,郑成功时常向王忠孝征询军国大计,王忠孝虽未受官职,但对军国大事则时常建言,并推荐同安教谕陈鼎之子陈永华给郑成功,说陈有“经济之才”,即被用为参军。后陈永华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果然立下不朽功勋。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王忠孝与沈佺期等人留下,辅助世子郑经守厦门,调度各岛。王忠孝长期在厦门、金门两岛居住,后随郑经去台湾。据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偕若腾入台,经(郑经)厚待之,日与诸寓公肆意诗酒。居四年卒。”
    力推兴台宏略 重视闽台原乡文化
    惠安沙格王氏是开闽王氏的后裔,属“琅琊”王氏。据《蟹谷王氏族谱》记载,1656年九月初七,清军“大兵按沙,杀伤受虏者如许。”王忠孝《与国姓书》称“弟近遭家园之惨,痛悼难云”,《与甘万二将军书》中称:“年来以义举诛连,祸及乡族”。该时期,沙格王氏族裔纷纷迁居异乡或大批前往台湾。到1661年,清廷又诏令“迁界”,沿海数省三十里居民一律迁居内地,沿海百姓仓皇辞家,惨遭涂炭、尽数背井离乡。王忠孝忧民所忧,建议郑成功下令招抚沿海民众。1662年正月,郑成功下令“收沿海之残民,移之东      宁(即台湾),开辟草莱,相助耕种。”至今台湾许多王氏就是这些移民的后代。
王忠孝不仅关注百姓的生计,更不忘闽台原乡文化的相融和交流,昔日开闽三王给闽南带来中原优秀的农耕文化,王忠孝更是给台湾带去闽南的音乐、戏曲、建筑,带去传统文化和习俗信仰,为台湾的发展作贡献,促成台湾社会欣欣向荣。
王忠孝在台期间,勤于笔耕,著述颇丰,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100多篇诗文传世。闽台两地为纪念王忠孝,已把其述作汇编成《王忠孝公集》共12卷。这些著述,大量记录了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复明和统一台湾的重要史实,是研究南明史,是研究闽台历史的重要文献。
    尊为神明膜拜  享得千年香火
   历史是公平的,谁造福老百姓,大家是不会把他忘记的。明郑时期的王忠孝在闽台非常受老百姓尊敬。台湾延平郡王祠的东厅,陈列着60余位郑成功部将的牌位。王忠孝名列第三,其牌位称“延平王礼而优赡之,尊为前辈,军国重事辄咨问焉”;在台湾鹿港文开书院,安座配祀并供奉14位(包括孔子在内)先贤先儒的牌位,“明兵部侍郎惠安王公忠孝”名列第十位。据《金门志•丛祠》载,“侍郎庙在贤聚村。祀故明礼部侍郎王忠孝。今为村人报赛之所,遂不知祠所由来。”这个祀王忠孝的“侍郎庙”,后改建并更名为“泰安宫”,还奉唐牧马侯陈渊,广泽尊王(郭忠福)、保生大帝(吴夲)、注生娘娘、福德正神、池府、金府王爷等,王忠孝以忠以孝,位列诸神配祀之列;同样在闽南多地也敬祀王忠孝,今年七月还将在泉州王忠孝的家乡惠安沙格村举行王忠孝公魂归故里庆典和王忠孝文化节。大量的史实肯定了王忠孝在南明十八年的重要历史地位,他是台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闽台文化交融的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