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廉刚耿王忠孝

2016-07-15 13:46:35来源: 开闽三王祠 泉州开闽三王文保中心

打印 字号: T|T

    王忠孝,字长儒,号愧两,明末清初仙塘埔沙格(今南埔镇沙格村)人,是明末朝廷难得的清廉刚耿之臣。乾隆版《泉州府志》称其“性介慎,不轻取与”。
    王忠孝于崇祯元年刘若宰榜举进士,依明代官制,举进士后一般要见习三年,再由吏部考核,然后分省、分部录用。王忠孝于崇祯三年任户部主事(主管簿账田赋事务),随后奉令往河北蓟州(今天津蓟县)大通桥催运粮饷。据史载:当时北方形势紧张,朝廷决定把京外津(天津)通(通州)一带的储粮内运,以充实京师库储。王忠孝催运有方,日运米达三万石之多,屡受朝廷嘉奖。当时发生了一起盗窃军粮案,崇祯皇帝怒斥户部。户部尚书极为恐慌,王忠孝说:明主是以理服人的,你可以据理上疏。我们经管的是营运,粮食若是运不回来,是我们失职;而捕奸缉盗另有专门的部门管辖;存米在仓库里,属当地仓储官经管。我们不可能分身守粮仓,更不可能分身捕盗。户部照此上疏,皇帝认为言之有理,就不再追责户部。户部尚书因此对王忠孝愈加重。

      不久,蓟州提督投书户部,强调边储责任重大,要求委派官员充任。蓟州漕储是重要部门,谚云:“蓟州饶衙,主事肥缺。”许多人费巨金找关系,以求此任。户部尚书当即说:“此职非王主事莫属!”自此王忠孝担负起督运蓟州粮储的重任。
明朝阉党专横,至天启朝已登峰造极;加上明末近七十年连年水旱瘟疫,许多地方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的惨象。统治者却加紧掠夺,把皇粮军饷苛捐杂税重压于百姓头上,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北方满族政权也对中原虎视耽耽,大有长驱直入之危。内忧外患,明政权已是风雨飘摇,气息奄奄。
    在这种背景下,王忠孝以区区户部主事头衔出督粮饷,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王忠孝报国心切,知难而上,他一上任便亲自审阅帐目,随船督运。明朝惯例,地方官员可向百姓加收若干钱粮,以充储运过程的损耗,称“耗羡”,此惯例往往被官员中饱私囊。王忠孝同情贫苦,深知百姓已到无脂可刮的地步,宁可精打细算,也不忍加收“耗羡”,索取分毫以中饱私囊。
   阉党首恶魏忠贤虽已伏诛,其余孽仍受皇帝信任,邓希诏便是奉命到蓟州节制漕运的司礼太监。邓希诏极端张狂,经常给漕运事务制造障碍,横加刁难,王忠孝正气凛然不为所惧。邓希诏图谋不轨,私下招兵买马,欲向王忠孝敲诈粮饷。王忠孝严词以对:“一升一斗都是公家之物,怎能加收耗羡之粮!”邓狡猾地反问:“你能保证没有额外的钱粮收入?”王忠孝正言厉色:“我是带着脑袋来的,怎能以脑袋易升斗之米呢!”清廉刚耿之声,落地铿锵。
王忠孝招惹奸阉忌恨,史书上还载有这样一件事:邓希诏初到蓟州时,蓟州提督邀见。时邓希诏气焰灼人,高高上座,骄横不可一世。蓟州督署原是中山王徐达的旧邸,座后悬有先帝的亲笔敕谕。蓟督心里不快,私下与王忠孝商议对策。王忠孝说:邓只不过是皇家奴才,岂有上座之理!建议于座后设一道屏风遮住敕谕。过后,有人把王忠孝的主意密告邓希诏。自此,邓希诏愈加忌恨王忠孝。
       不久,邓希诏就抓住王忠孝未能及时把一些湿粮处理掉的枝节,大肆渲染,说成是有意渎职,并凭空诬告王忠孝有“忤旨病民而又欺君”之罪。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且又刚愎自用。他信了邓希诏的诬告,着令“锦衣缇骑逮治”王忠孝。
    明朝自开国始就实行黑暗的特务统治。由太监提督节制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爪牙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对臣民的镇压手段惨酷至极。锦衣缇帅(小头目)王世盛素知王忠孝清名,他率锦衣差官至蓟州侦查,所闻皆赞誉王忠孝而诋毁邓希诏。锦衣差官入见王忠孝,王忠孝坦然地说:“我连一顿饭也招待不起,怎么办?”当时臣民一入厂卫之手,无不尽量满足恶棍们的贪欲,以求保身,而王忠孝却一顿粗茶淡饭也不予招待。差官们翻箱倒箧,搜遍署中,所搜“不足十金”。差官们戏言:“够用来让我们喝一碗稀粥了。”这些喋血成性的锦衣差官,也不由得为王忠孝的刚正清廉所动,“不忍多加毒楚”,去掉王忠孝身上的枷锁刑具,准其乘上小轿尾随差官进京。邓希诏们原以为“蓟州饶衙,主事肥缺”而欲加敲诈,想不到王忠孝却是两袖清风,衣食之外,别无长物。王忠孝的廉行传至京师,时人叹为“咄咄怪事”。
    王忠孝被押解入京,先受“廷杖”(于朝堂当廷杖打),再被缚于袋子中以乱棍击打,尔后入狱。厂卫大狱之残酷,非常人所能忍受,而王忠孝“犹挺闽人气质,拒不服罪”。户部都堂和蓟州提督等也为王忠孝上疏辩冤。
    邓希诏不甘心让王忠孝得以解脱,便以重金贿赂户部胥吏,重新罗织罪名,再兴冤狱。众人都说:“王公所行事,铁瓮城也,难攻矣(意即无懈可击)。”有个狡诈的老吏笑对邓希诏说:“你多送我一些银两,我自有办法使他掉进瓮中”。原来当时官仓搬运皆有工价,而搬运役使民伕,工价相沿皆由饷司据为己有。蓟州储粮三百万斛,工价计达几千两白银。狡吏说:“古法十两皆赃,况千百两乎”!邓希诏闻罢大喜,照此上疏诬告王忠孝。
     再度受审时,王忠孝说:工价实是不曾开销,这是朝廷的财物,我怎敢私吞!这笔钱全储于密云(今北京密云县)库里,有据可查呀!一查,果然分毫不差储存于库中。锦衣缇帅也深为感动,说:王忠孝如此廉洁,我这官算什么呢!便如实上疏禀报。谁知崇祯帝闻报却大怒。他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欲亲加审问。
    都察院臣王志道上疏为王忠孝辩解,上疏奏说:“王忠孝被捕之日,无法准备一顿饭招待。”崇祯看了大怒,第二天召见他,诘问说:“王忠孝无法准备一顿饭招待,你是如何知道的?”王志道说:“王忠孝的清廉内外官僚都知道,京师百万人都这样说,不单单是我。”崇祯这才稍稍息怒,把案件改交刑部审处。刑部拟判其戴罪戍边。激于义愤的北京民众齐集都门为其请命求免,密云县吏民闻讯也赴京为其诉冤。他这才免于远谪戍边,改判入狱三年,与忠耿的大臣黄道周(福建东山人,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完人”)等五人同系一狱,时人号之为“六君子”。
    直至邓希诏事败伏诛,王忠孝才得以解脱牢狱之灾。后来清兵入关,王忠孝协助郑成功守台抗清,立下赫赫功劳。史载,民族英雄郑成功对王忠孝的清廉才干甚为赏识,二人意气相投,经常谈心对弈,中国历史博物馆便珍藏一幅《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弈图》,本书封面国画系该馆监制摹本。

   王忠孝的清廉,在贪婪腐朽的明末官场,可谓异类。而其傲立险境,迎难而上,体现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的刚正无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