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蚊子鸟嘴吐 可用烟熏驱赶
□赵柒斤
暑天蚊子多,小小的蚊子给人带来了无尽烦恼。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仍无法彻底消灭这个害虫,古人又是如何研究并应对蚊子呢?
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蚊子在1亿年前就已出现了,它们口器极其坚利,足以刺穿恐龙的皮肤,其嗅觉非常灵敏,50米开外就闻到人的气息。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遭受灭顶之灾,蚊子却繁衍不息、家族兴旺。其实,古人写诗著文讨伐蚊子的同时,对蚊子的“研究”也一直没停,并得出蚊子是从一种鸟嘴里吐出的结论。
《尔雅》称:“鷏(一种夜鹰),蟁母,一名蚊母,相传此鸟能吐蚊。”唐开元年间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仿佛亲眼所见鷏吐蚊:“其声如人呕吐,每吐辄出一二升。”唐李肇在《国史补》中更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吐蚊鸟”的长相、习性及繁殖蚊子的方式等:“江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于丛苇间,湖州尤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任湖州市长时,也体验了当地蚊子的凶猛:“湖州多蚊蚋,豹脚尤毒。”并写诗道:“飞蚊猛捷如花鹰”、“风定轩窗飞豹脚”。
唐长庆年间曾任尚书左司郎中的李肇对蚊子研究非常深入。他说,岭南新州有一种嘴大类似鱼鹰的鸟,经常在池塘捕鱼,每次一叫唤,嘴里就吐出一群蚊子,这种鸟就是鷏。用这种鸟的羽毛做扇子,却可以避蚊叮咬。看来,唐代的“蚊子”还懂“孝道”哦。李肇还观察到,岭南有一种果树,上面结类似枇杷的果子,果熟自裂,蚊子便飞了出来;塞北一种蚊母草,里面也长蚊子。诚然,蚊子白天蛰伏于树木与野草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然而,我国现存最早的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云:“丹鸟,莹也。羞白鸟,谓莹以蚊为粮云。”虽有人说《夏小正》是夏代历法,但成书时间跟《尔雅》差不多。所以,古人认为,书中虽未提及蚊母鸟,也只说明各地蚊子的繁殖方式不一样。
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篇谓:“水虿为蟌,孓孓为蚊,兔啮为螚。物之所为,出于不意,弗知者惊,知者不怪。”意思说,水虿变成了蜻蜓,孑孓变成蚊,兔啮变成虻虫。事物的变化出人意料,不理解的人惊奇,了解的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南宋文学家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多蚊”篇解释到:“今孑分,污水中无足虫也,好自伸屈于水,见人辄沉。久则蜕而为蚊,盖水虫之所变明矣。”他还引用西汉智圣东方朔的话加以描述:“长喙细身,昼亡夜存,嗜肉恶烟,为指掌所扪。”两千年前的蚊子和今天的蚊子是一样的。周密还说,生在草中的蚊子,嘴更锋利;脚有文彩的就是苏东坡说的“豹脚蚊”。
大概因古代生态植被好,又缺乏化学灭蚊剂所致,蚊子猖獗到了叮死人的程度。宋孙升《谈圃》云:“泰州西洋多蚊,使者按行,以艾烟熏之,方少退。有一厅吏醉仆,为蚊所囋(餐)而死。”范仲淹为此还作了一首诗:“饱似樱桃重,饥如柳絮轻。但知从此去,不要问前程。”
看来,古人不仅写诗词讨伐蚊子,对其来龙去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虽“蚊由鸟吐出”的结论很奇葩,但古人研究观察出来的蚊虫喜欢“住”水边、草丛、树林的特点和昼息夜出的特性及烟熏、掌扪等驱赶方法,是很科学的。这说明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一直没停止过。
暑天蚊子多,小小的蚊子给人带来了无尽烦恼。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仍无法彻底消灭这个害虫,古人又是如何研究并应对蚊子呢?
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蚊子在1亿年前就已出现了,它们口器极其坚利,足以刺穿恐龙的皮肤,其嗅觉非常灵敏,50米开外就闻到人的气息。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遭受灭顶之灾,蚊子却繁衍不息、家族兴旺。其实,古人写诗著文讨伐蚊子的同时,对蚊子的“研究”也一直没停,并得出蚊子是从一种鸟嘴里吐出的结论。
《尔雅》称:“鷏(一种夜鹰),蟁母,一名蚊母,相传此鸟能吐蚊。”唐开元年间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仿佛亲眼所见鷏吐蚊:“其声如人呕吐,每吐辄出一二升。”唐李肇在《国史补》中更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吐蚊鸟”的长相、习性及繁殖蚊子的方式等:“江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于丛苇间,湖州尤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任湖州市长时,也体验了当地蚊子的凶猛:“湖州多蚊蚋,豹脚尤毒。”并写诗道:“飞蚊猛捷如花鹰”、“风定轩窗飞豹脚”。
唐长庆年间曾任尚书左司郎中的李肇对蚊子研究非常深入。他说,岭南新州有一种嘴大类似鱼鹰的鸟,经常在池塘捕鱼,每次一叫唤,嘴里就吐出一群蚊子,这种鸟就是鷏。用这种鸟的羽毛做扇子,却可以避蚊叮咬。看来,唐代的“蚊子”还懂“孝道”哦。李肇还观察到,岭南有一种果树,上面结类似枇杷的果子,果熟自裂,蚊子便飞了出来;塞北一种蚊母草,里面也长蚊子。诚然,蚊子白天蛰伏于树木与野草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然而,我国现存最早的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云:“丹鸟,莹也。羞白鸟,谓莹以蚊为粮云。”虽有人说《夏小正》是夏代历法,但成书时间跟《尔雅》差不多。所以,古人认为,书中虽未提及蚊母鸟,也只说明各地蚊子的繁殖方式不一样。
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篇谓:“水虿为蟌,孓孓为蚊,兔啮为螚。物之所为,出于不意,弗知者惊,知者不怪。”意思说,水虿变成了蜻蜓,孑孓变成蚊,兔啮变成虻虫。事物的变化出人意料,不理解的人惊奇,了解的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南宋文学家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多蚊”篇解释到:“今孑分,污水中无足虫也,好自伸屈于水,见人辄沉。久则蜕而为蚊,盖水虫之所变明矣。”他还引用西汉智圣东方朔的话加以描述:“长喙细身,昼亡夜存,嗜肉恶烟,为指掌所扪。”两千年前的蚊子和今天的蚊子是一样的。周密还说,生在草中的蚊子,嘴更锋利;脚有文彩的就是苏东坡说的“豹脚蚊”。
大概因古代生态植被好,又缺乏化学灭蚊剂所致,蚊子猖獗到了叮死人的程度。宋孙升《谈圃》云:“泰州西洋多蚊,使者按行,以艾烟熏之,方少退。有一厅吏醉仆,为蚊所囋(餐)而死。”范仲淹为此还作了一首诗:“饱似樱桃重,饥如柳絮轻。但知从此去,不要问前程。”
看来,古人不仅写诗词讨伐蚊子,对其来龙去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虽“蚊由鸟吐出”的结论很奇葩,但古人研究观察出来的蚊虫喜欢“住”水边、草丛、树林的特点和昼息夜出的特性及烟熏、掌扪等驱赶方法,是很科学的。这说明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一直没停止过。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起源
- · 中华百家姓和全球十大华人姓氏
- · 福建伍氏的辉煌历史
- ·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 · 刘与李是历史上称帝最多的姓氏
- · 神奇的姓氏--
- · 陈姓起源
- · 关于成立云门林氏宗亲理事会的决定
- · 吴姓起源
- · 福鼎桐城丹岐张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