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2016-06-25 10:27:07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大象公会

打印 字号: T|T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谓本来就很复杂,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专用,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如邦君、国君。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制衰微、崩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君的称呼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
    史书里对诸侯国君的称呼,可分为爵称和非爵称两种。爵称即称呼国君的爵位,把“公、侯、伯、子、男”加在他们国名的后面,例如《春秋》记载鲁僖公二十一年的诸侯会盟:“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周礼》关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及其封地的说法
    尽管周王室已难以掌握大权,但直到春秋晚期,诸侯的爵称仍基本维持不变。正如瞿同祖评论的:“宋永称宋公;齐、鲁、卫等永称为侯;郑、曹、秦等总是称伯,楚、吴等国总是称子;许永称为男。”
    这五等爵制里,最让人困惑的莫过于“公”。春秋有影响的诸侯只有宋为真正的公爵,但我们在史书里可以见到太多的“公”,如齐桓公、晋文公;又如《左传》里会用“公”来称呼鲁国国君,尽管鲁为侯爵。此外,若是查了诸侯国的历史,更会发现他们在最初分封时往往是“公”,如鲁国始祖伯禽是鲁公,齐国始祖可能称“文祖齐公”,晋国始祖燮父也可能称过晋公。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说明“公”这种爵位。“公”是周代地位最高的爵位,“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也是最特殊的,其称号并不世袭,公的后代可能只是候、伯,侯、伯的后代也可能变成公。活着称“公”者几乎都是地位很高的内服王臣,西周早期诸侯称“公”的现象之所以多见,正是因为此时很多诸侯国君仍在王朝中央兼职。到周王朝后期,这种情况便不再多见,春秋时期入周王室任执政“卿士”而称为“公”的诸侯,似乎只有郑国的武公、庄公。

    郑庄公在繻葛之战击败了周桓王率领的联军,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地位
    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荣耀与地位,周天子也会命某位立下大功的诸侯为公。最有名的案例是卫国国君,一开始他们只能称“伯”,直到贞伯之子“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让他升级变成顷侯;顷侯的孙子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再次得以升级,可惜这次升级无法遗传,在《春秋》里对其后人称谓仍然是“卫侯”。
    春秋诸侯中,宋国是一个重要的例外,其国君是殷商王者之后,因而历任都可称公,看上去的效果等于世袭公爵头衔。
    至于其他称“公”的诸侯,用的就不是爵称了。有的“公”是诸侯国内对他的尊称,春秋经传中鲁国十二君都可称为“公”便是此类,滑稽的是,这种“公”有时会与别国国君的爵称混用,像“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我们更为熟悉的“公”则是谥号,晋文公重耳逝世时,《春秋》记述为“晋侯重耳卒”,下葬时,则说“葬晋文公”。值得说明的是,诸侯谥号并非一开始就可以称“公”,春秋早期制作的晋姜鼎上用的就仍是“文侯”(与晋文公并非同一人)。

    春秋晚期,称谓上的礼制已严重崩坏,不满低级爵称的强国国君便开始自行升级。其中最为激进之辈,当属僭越称“王”的楚、吴、越三国。这一变化相当讽刺,因为楚、吴、越一直被中原诸侯视为夷狄,故只以低级的子爵来称呼他们,哪怕他们受封之初未必只得到子爵称号,如吴国国君本为伯爵,春秋经传却一直称为吴子。
    等到这些蛮荆之国真的不鸟诸夏的秩序了,中原诸侯又只得在爵制上帮他们升级,来换取他们不做得太过。吴晋黄池之会,晋国使臣回复吴王夫差,让吴国把自称的“王”改成了“公”,还说这样能叫诸侯没理由拒绝。其实他虽然是维护周天子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不经过天子,擅自封“公”,同样逾越了周朝礼制。
    行至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也学起了夷狄的行径,自行称王便变成了常态。如秦孝公之子是秦惠文王,田齐桓公之子称齐威王,赵武灵王的前任国君是赵肃侯……不光诸侯自己和他们国内的官员会用“王”的称谓,像孟子这样游走诸国的儒家思想家也大方地称呼起“王”来。
    而那些著作时间比战国还晚的史书,称谓的混乱问题就更普遍了。司马迁的《史记》,甚至安排孔子说了一句:“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完全没有在乎“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