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探寻扬州王引之墓葬 揭开王氏家族尘封历史

本报讯 (记者 孔茜)在扬州2500年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文化大家,王引之便是其中一位。他与父亲王念孙被并称作“高邮王氏父子”,是乾嘉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阮元称他们父子“一家之学,海内无匹”。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先生说,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
然而,王引之去世后,却被葬在了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谕兴街道,仪征文史专家巫晨近日特意前往寻访,并由此揭开了王引之及其家族的尘封历史。
王念孙(1744—1832年),字怀祖,号石臞。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监察御史、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年),王念孙长子,字伯申,号曼卿。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皇帝侍讲,后升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去年,巫晨因编写《阮元仪征事》,特意前往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谕兴街道,探访顺治十六年吏部尚书王永吉的“龟驮碑”。巫晨发现除了王永吉,还有一位高邮人王引之的墓也在附近,上个周末,他特意前往寻访。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巫晨在一处荒草丛中找到了王引之的墓碑,这让巫晨感到且喜且悲,“喜的是经过岁月洗礼,两块碑基本完好,还能确认墓的具体位置;悲的是这样的文物资源未得到妥善保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他建议,“像墓碑这样的文物,最好是原位保护,才能体现其地理位置信息;如果原位不能保护,则博物馆是它最好的归宿,因为博物馆收藏时会加以编号说明,保留它的地理位置信息。天长、高邮、扬州、仪征的博物馆都可以收藏它,如果被文物贩子取走,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王引之的墓为何在安徽的天长呢?巫晨认为,谕兴一带,都是丘陵地貌,地势较高,据当地人说,那一片风水很好,有许多名人、大臣的墓都安葬在此。
据史料记载,王引之去世后,他的儿子筑王氏专祠于仪征。为什么王氏专祠要建在仪征呢?带着疑问,巫晨查阅了相关史籍并未找到相关记载,他推测,“当时此处可能是仪征管辖范围。”
责任编辑:陈晓旭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