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龙头竹要用“偷” 东阳灯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2016-05-06 10:48:02来源:东阳日报

打印 字号: T|T

画水镇画溪三村的龙灯,将在这个元宵再次迎舞。
  这场狂欢的举行,缘于一个古老的风俗:由于村庄建设需要,该村王氏祖墓于2014年迁移。祖墓搬迁第一年,需要迎灯让祖先享受“闹灯”之乐,并且需持续迎灯3年。
  画溪是典型的“龙灯之乡”,各自然村均有龙灯一两条不等,造型均为板凳龙,并有“娘龙”“爷龙”“儿龙”的区分。这种“辈分”设置沿袭传统,即一条“爷龙”配置两条“娘龙”。一般情况下,“娘龙”或轮流或双双出现,“爷龙”与“儿龙”视情而定。最多时,村庄曾上演“九龙闹海”,蔚为大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俗称上元节,东阳民间则称“灯节”,素有“闹灯”之俗。闹灯,一般起于正月初十,止于正月廿日,以十四、十五、十六最热闹。旧时,灯节盛况常胜过春节。然而,随着人口迁移加速,春节假期限制,灯节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鸡肋,或者说是新年团聚落幕的符号。关于灯节的习俗,年轻一代所知甚少。
  这些灯节风俗,正在消逝
  迎龙灯可谓东阳市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热烈的灯节活动。除去此举,东阳市城乡元宵节还有一些风俗,如今正在被人遗忘。
  挂彩灯。灯节,厅堂挂灯,街道挂灯,农家檐口和门楼也都要挂灯。传统彩灯制作工艺有琉璃、木雕、竹丝、珠串、羊皮、绫罗及剪纸针刺等,价值极高。厅堂挂灯多用琉璃灯、珠灯、纱灯,显得庄重典雅。街道和门楼挂灯则各显其能。但如今彩灯隐去,简化为单一的红灯。
迎龙灯可谓东阳市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热烈的灯节活动。
  接七姑。元宵夜,乡村妇女素有以“接七姑”卜全年丰歉之俗。“接七姑”时用畚斗,一女端之,一女问而观之,以畚斗颤动次数为分。六分以上为天种人收,大吉;五分为人种人收,中等,四分以下为人种天收,大坏。现在此俗已泯灭。
  点红灯。正月十四至十六夜,各地农户提灯携香,怀烛袖纸,上祖墓点挂红灯,意为请祖宗观灯,阴阳同乐。若是新丧,还要鸣放鞭炮。此俗如今亦多已消失。
  拜祖图。祖图即“太公像”,常于除夕夜张挂。正月十五日,族人咸集于祠堂,瞻拜祖图。此夜龙灯散毕,各灯送到此处,意为让祖宗检阅,迎灯者可获得糖果等,每桥一份。灯节过后,祖图就要收起,来年再张挂。
  龙头形象源于何物?
  龙灯,顾名思义就是形似神龙的灯。可是,这条龙源自何方?
  其实,迎龙灯习俗相传起于唐代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故事。所以,龙灯的龙头,就取自泾河老龙形状。
  龙灯的“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有支架,以竹篾扎于板架上形成龙状,然后裱上棉纸,描上彩色龙鳞和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肢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有旌旗数面,上建“天灯”,下建“地灯”。入夜,内点蜡烛,光彩夺目。东阳龙灯鳞片多涂桃红色,龙头整体形象相差不大,唯龙背脊甲呈三角形,其上装饰各种图案以鲜明区别。龙身称为“桥灯”,因为每节龙身形状像一座独拱桥,同样裱棉纸绘龙鳞。
  旧时“龙头”由各族轮值房头负责监制和筹资,现在多以村为单位,集体筹资制作。筹备迎龙灯的工作常于腊月启动,村中热心人挨户募捐,称“写龙头”;逢家约灯,称“写桥灯”。规模隆重时,写灯者要求农户每户出灯一桥,再加每个成年男子出灯一桥,俗称“见丁见灶”;也有当年新添男丁出灯一桥或者数桥。
  龙头竹为何要“偷”?
  扎制龙头的竹子,民间崇尚“偷取”。
  事先选定竹园,做好标记,入夜派人前往偷偷锯取。“偷”后放钱于竹茬内,钱用红纸包裹,称为“利市”。“偷”者背竹上路后即鸣放鞭炮,主人闻讯就象征性地追赶一下,然后去取出放在竹茬内的“利市”。
  关于这种习俗,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蒋泰灯认为,这是因为民间信奉“偷偷发发”,东阳方言中“追赶”谐音“发发”。
  龙头制成后,要先用红绸包住“龙眼”,择吉日“开眼”。过去南乡一带需要抬到“本保殿”开眼,除去龙眼上所系红绸。“开眼”后每餐设斋祭祀,鼓乐之声常伴,谓之“养龙”。
  迎龙灯时有哪些讲究?
  旧时迎灯规矩甚多,从催灯到接灯、迎灯、挂山到敞灯,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程序。
  东阳市文化界宿耆王庸华先生在《东阳风俗志》中记载:龙灯出迎,各地多为3夜,具体日期各村交叉开,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此3夜为重。
  十四(也有十三)傍晚,壮汉擎龙头游村,锣鼓唢呐伴奏,意谓“催灯”。各桥灯户扛灯出户,于场院和龙头相接,排成一列,称为“接灯”。
  旧时习俗,迎灯头夜,龙灯不出村,谓之“头夜利村里”。
  过了头夜,龙灯要出村迎赛。南乡风俗:龙头竹偷自何村,次夜就到该村迎灯,以致谢忱,谓之“谢娘家”。各地龙灯进村,主村龙灯若未出村,须到村口迎接,谓“接客”。原怀德乡一带还盛行到下城隍庙“朝灯”,各村龙灯按顺序进出,祈求来年平安。
  出村迎灯时,几列龙灯相遇,需要赛灯:龙头赛高或灯列赛阵。主要阵式包括铁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挑、荷花旋、剪刀股、双开门、绕房柱,等等。因为正月十五民间多吃麦角,故又称龙灯赛阵为“荞麦角”。
  十六夜,龙灯出迎野外,挂山岗,转田埂,绕溪流、圈池塘,以此驱逐瘟神,风调雨顺,熟熟丰稔。一直迎到四更,龙灯回灯,于开阔处狂奔乱舞、拼力拉扯,称为“冲灯”“抽灯”,以拉龙头落地为吉利,即以“及地”讨“及第”之彩。因此俗常伤及迎灯者,故现已废除。
  冲灯完毕后就散灯。桥灯散尽,撕去龙头上装饰。拆掉龙骨竹篾,将棉纸竹篾点火焚烧。俗称“敞灯”“送龙上天”。有的村落无此俗,而以保持龙头与龙灯完好无损为大吉。迎毕要把龙头藏于厅堂内。龙头上的彩灯送于村中新婚夫妇,谓之“送灯”,祝福他们早生贵子。
  旧时,东阳迎龙灯,如果遇上当年有闰月,就要多迎一两夜,称为“迎闰月灯”;若遇到甲子年,则谓甲子重开,非常难得,则要多迎数夜,称作“迎甲子灯”。
  花灯头造型源于何处?
  东阳市民间一些地方因避讳、风水或者其他因素,也有不迎龙头,而代之以亭阁式的“灯头”“屏风”“龙星”等。像巍山大龙星高达五丈八尺,换一轮蜡烛需要30斤。
  但以“灯头”代替“龙头”的较多见,南乡尤其以旧时的怀德乡为盛。
  蒋泰灯介绍,花灯头为3层,状似阁楼,有方形、六角、八卦等,总体差不多。一层放置各村尊崇的主神位,像安儒村蒋氏家族花灯头,底楼正中放置胡公大帝与其两位夫人;二层为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顶层为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火德星君等仙界人物。按民间说法,此系“天人合一”“三教融合”。花灯头每层各人物左右张贴对联,计有70多副。
  装饰花灯头是民间高手炫技的机会,剪纸、扎花是最常用的技艺。扎花师傅利用各色彩纸,扎制成松蒲球、纸扇球、蝴蝶球、太极球、八卦球等,遍插各部位,配以剪纸装饰的门窗、围栏,让人仿佛窥见仙界与佛界的庄严华美。
  这么漂亮的花灯头,绝非村妇农夫凭空想象,而是以当时怀德乡办事处所在的黄田畈镇武殿主楼为原型,在严格遵循建筑原型的基础上,适当加以美化。
  除去龙灯,东阳市还有一些特色灯彩,如许宅、郭宅、贾宅的人物花灯,李宅的荷花灯,白坦的子蓬灯,郭宅的大蜡烛,还有横店的调龙。这些特色灯彩,都已被列入“非遗”名录,以求更好地传承。
上一篇:裴氏家教与祖训的启示
下一篇: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