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瑞林:用镜头记录动感时代

2016-02-10 18:02:18来源:网易  

打印 字号: T|T
主持人语
从1982年开始接触摄影,三十余年过去了,王瑞林最美好的岁月清晰可辨,清晰到数万张高精度照片,层累地记录着他与成都发展、他与体育世界的不解之缘。
 
本期嘉宾王瑞林,1956年生,现任《成都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客座教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中国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2003年度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2004年度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首届中国体育摄影“十杰”、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对话三十年 见证真情 见证变迁
不断“试错”的摄影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最早接触摄影的机缘是什么?
王瑞林(以下简称王):我在体工队每天看到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很感动,产生了记录这些场面的想法。但我根本不懂摄影,买的第一台照相机是傻瓜机,柯尼卡EF,280元,这不便宜啊。别的摄影师全是长枪大炮,我的傻瓜相机镜头无法伸缩,我渐渐自卑起来。别人拍摄的专业照片,会注明光圈多少,速度多少,我才发现自己的摄影没有“技术含量”。
我接着又购买了珠江牌的单反,配备了广角、长焦镜头。这是当时三大相机品牌之一,但故障率很高,仍然没法拍摄竞赛场面。我再买了一台理光XR-X,近3000元,再配一只图丽80—200镜头,终于可以拍摄体育动感场面了。我动手制作了放大机、冲洗设备,把体工队队员的照片冲洗出来,他们看了很高兴,纷纷夸奖我,这促使我继续拍下去……
记:最早发表的照片是体育题材吗?
王:不是,是为女儿拍摄的人像。当时田旭中担任主编的《成都宣传》封二上,每期都要刊登反映成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貌,我开始试着给刊物拍摄城市题材。蜀都大厦、地质宾馆、火车北站、体育中心、物资大厦等,有两年多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拍摄一环路府青路立交桥建设场面。我用的是佳能18—28广角镜头,那一带周围全是菜地,为了找到制高点,我登上了附近的武警大楼。天气好就去,前后拍摄了七八次。那时我全凭一股热情在“试错”,比如在什么天气条件下选择滤光镜等,在摸索中渐渐找到了门道。为了拍到桥梁吊装,我在工地等了七八个小时才拍到满意的照片。现在这座立交桥正在改造,我又去拍。其实啊,我对它有感情。
记:那时都使用胶卷,自然有一种“手工”的情感。
王:经历过胶卷时代的人都知道柯达,特别是对于专业的摄影师。我第一次接触柯达的专业胶卷是1982年,托朋友从香港带的,由于价格不菲,不舍得用它来拍摄普通题材,只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才会用它。我至今记得,结婚后,用这卷胶卷拍了一张全家福,那是我拍的第一张彩色照片。后来我到新加坡首次接触到大尺寸的长方形胶片,比如8×10寸的,比手掌还大,看到了惊人的细节,大开眼界。柯达胶卷的一些技术,与最好的数码相机不相伯仲,如果说暗光条件下反复曝光的层次感,数码是无法达到的。哎,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镜头里的刘翔、郎平、刘爱玲
记:你开创了一个摄影师使用自动对焦相机拍摄竞赛的时代……
王:过奖了。1992年4月22日至30日全国女足锦标赛在成都市体育中心举行,北京顺义队以不败战绩荣登榜首。该队刘爱玲(原国家队队员)技艺超群,常有上乘表演,自然成为诸多摄影记者追踪的目标。我用一台当时四川少见的佳能大口径自动对焦相机,一直等待精彩的场面,终于拍摄到刘爱玲的瞬间形象。这幅作品叫《捷足先“蹬”》。一个“蹬”字为紧张的平衡画面、高度焦灼的表情注入了欢娱。画面我没有裁剪,由于足球太逼真,有人甚至怀疑足球是后来“摆”进去的。事实胜于雄辩,这幅作品在第12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了金牌。从此以后,拍摄体育场面,摄影界才逐渐普及大口径自动对焦相机……
记:你拍过一张郎平哭泣的照片,影响很大……
王:当时中国女排处于低谷,参加世界锦标赛小组赛差点没出线,后来打到半决赛对战俄罗斯,前两局2比0领先,第三局也领先了很多,只要赢了俄罗斯就能进决赛了,中国女排持续低迷了8年,第一次有了翻身的机会。
我做过排球教练,知道这时教练肯定很激动,我再用长镜头拍运动员没什么意义。我赶紧换镜头,溜到运动员准备席的位置,因为我个儿高又穿运动服,很多人把我当成教练,不然我进去不了。比赛一结束替补运动员就去跟郎平拥抱,郎平激动得哭了,我冲上去拍了两三张。郎平马上抹掉眼泪,笑着跟大家招手。所以这个场面只有我拍到了。郎平也很高兴,后来每次出书都跟我要这张照片。体育摄影一定要抓住真情,这才叫真正拍到真谛。每次扣球都精彩,但有无限的重复,而郎平在公众场合流泪,可能只此一次。
记:你2004年在雅典拍摄刘翔那张更是鼓舞了无数人。
王:是刘翔披着国旗挥舞拳头的场面,他把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气势展现出来了。那天我早早来到现场,看到终点线前几百台的相机阵,我放弃了拍摄冲刺、欢呼的机会,就我个人来讲,没有记录下中国人在径赛短距离项目上打破欧美垄断的历史瞬间确有遗憾,但如果能记录下刘翔夺冠的起跑过程,个人的一点遗憾简直就不值得考虑。
从110米跑道的终点到起点,不能简单地从跑道上走过去,奥运会的主赛场内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地沟没有形成环形通道,一段段不时被封盖起来,脚下、四周是密如蛛网的线缆,我好不容易到达起点的弧线处,几步就可以到达拍摄的地方。这时一个希腊志愿者阻止了我。我只好原路退回,再由外场经观众席来到拍摄的位置附近,最终还是跨越栏杆才到达内场外的拍摄点。在拍摄前我预料到:刘翔一旦夺冠,必定要绕场一周,此时如果赶往终点,我又不能进入内场,啥也拍不到,假设混进了内场,凭我的速度,要追上飞人那不可能。我就待在原地,镜头通过顺时针方向迎候刘翔,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我想对了。
我与红星路的不解之缘
记:红星路改造工程竣工在即,你与这条路有很多情缘。
王:是的。我从1989年开始拍摄红星路。2000年除夕夜,为了拍红星路的节日喜庆场面,我在江南馆一带找到一家餐馆,从窗户拍到了一张很漂亮的照片。2004年红星路下穿隧道竣工,我在一栋高楼上拍到了满意之作。
在我看来,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现在可以讲是照片“泛滥”。但许多单位、部门真正需要的体现意图的好图片,依然极其缺乏。我的初衷是将我一直坚持拍摄成都现代建筑的历程告知读者,府青路立交桥是一个切口,有新闻要素,又是关注度高的重点工程。如果时间来得及,通车后我会选择一个好的点位来表现新立交桥的壮美,这样对比更好。
采访手记
2015年12月25日
摄影家有点儿像厨师,佳肴美味大快朵颐,你不会产生去拜访厨师的念头,至多会再次光临那家餐馆;美轮美奂的照片定格住了绝美的一瞬,让我们得以看清永难忘怀的时代表情,但人们不大会去留意摄影师的名字。所以,你以前是否认识我们今天介绍的摄影师不重要,但他拍摄的那些体育摄影照片你一定见过!他是一位时代造像者,他的名字叫王瑞林。
25日下午,暖意洋洋。“我们就聊聊天吧。我呀,吃体育饭出身,摸照相机纯属偶然……”王瑞林身材高大,近一米九,快人快语。
1972年年底,王瑞林去西藏找工作,因为身材出众,加上一直爱好排球,被成都体工队选中了,他带着12元钱和一支钢笔来到了成都。一开始进入市体工队当排球运动员,后来当教练、领队。1991年11月调到成都市体委从事体育宣传工作,1994年调到《成都日报》(当时为《成都晚报》)任摄影记者。
从1982年开始接触摄影,一晃三十余年过去了。时光不是白驹过隙,王瑞林最美好的岁月清晰可辨,清晰到数万张高精度照片,层累地记忆着他与成都发展、他与体育世界的不解之缘。
王瑞林前后采访过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2002年韩日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16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三十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第43届世界乒乓球世锦赛、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第七到十一届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王瑞林是一个勤快的人,也参加了《缤纷的澳门》《澳门回归五周年画册》《澳门回归十五周年画册》《上海八年一日》《成都24小时》等大型画册的拍摄活动。
因为当过专业运动员,王瑞林熟悉竞赛的规律与变数,具有超常的预判能力,尤其对运动之美具有独到的体悟:“美在真情流露的瞬间。这种真情流露是装不出来的。抓住真情,这才真正地拍摄到体育的真髓。”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