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古镇修鞋匠王文云的守望

13岁去鞋厂做学徒
王文云,今年83岁,金山枫泾人,慈祥的脸上留着岁月带给他的痕迹。当王师傅聊起自己小时候去上海一家鞋厂做学徒学手艺的经历,仍旧是记忆犹新。13岁的时候父亲要他去学一门手艺,当时的他就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了上海市区,一家宁波老板开的制鞋厂当学徒。那时王师傅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在学习做鞋的过程中,他十分专心刻苦,学了一年半就已经掌握了做鞋的技巧,后来王师傅回到了枫泾就开始修鞋做鞋。
1984年枫围公社皮鞋厂成立,厂里知道王师傅做鞋手艺精湛,便邀请他去做技术厂长,负责鞋厂的日常管理和生产技术。当时几乎厂里每个员工都经过了王师傅的悉心教导,在王师傅的调教下掌握制鞋工艺。“那个时候厂里效益挺好,当年是我开着枫泾第一辆面包车为鞋厂进货送货,鞋厂要优质牛皮做鞋,我就和同事坐飞机去到武汉挑选优质的头层牛皮。”王师傅骄傲的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摆摊修鞋30多年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会摆摊修鞋,王师傅边修着手里的鞋边说:“后来鞋厂慢慢生意不好,我就离开了鞋厂,我有一门手艺,小修小补为大家为社会做点小事,我自己心里也开心。现在老了能做几年就是几年。”而王师傅口中的小事,一干就是30多年。
王师傅的修鞋摊最早摆在枫泾镇上的曙光商店边上,八九十年代,一般人家里有双鞋坏了的话,肯定要拿去王师傅摊位找他修,经过缝缝补补又能穿上好几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鞋子坏了破了,就不穿了丢掉了,只有很少部分的人会拿去修鞋摊修补。
王师傅说:“以前枫泾镇没有水泥路,都是石子路,走路久了鞋子就磨破了,来我这里修鞋的人比现在多多了,有些老顾客还会在我这里定做皮鞋,我都会挑选最好的头层牛皮,柔软舒适,穿起来舒服,质量肯定不会比外面店里买的差。”
王师傅在枫泾摆摊修鞋做鞋已经有30多年了,他修鞋补鞋的价钱也是多年没有涨价,周围的居民都是他的老顾客。他现在也会根据客人的要求做一些比较新潮的鞋款。他店铺的货架上,摆着几双未完成的皮鞋,王师傅笑着介绍说,这是根据客人手机里的照片,我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在机械化成品鞋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今天,现如今能够穿上一双定制的皮鞋而且价格很便宜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
热心公益多年参与志愿者活动
王师傅是个热心人,三年前王师傅开始参加镇党建服务中心组织的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王文云老师傅的摊位前总会排起长队,因为王师傅是枫泾镇上为数不多的修鞋匠,手艺也很好,每个来摊位前修鞋的居民都亲切地叫他老王。王师傅娴熟地修理着鞋子,那些原本“受伤”的鞋子经过他的巧手马上就又焕然一新。
每次的志愿者活动里王师傅都会身穿醒目的志愿者红色马甲,为大家义务修鞋,居民们都希望志愿者队伍能多去社区服务。有几次因为天气原因,党建服务中心担心王师傅年纪大,天气不好,出去不方便就没有叫上王师傅,王师傅都会主动联系党建服务中心询问缘由并且坚持去现场服务居民。周围的居民来找他修鞋的人很多,平日里皮鞋坏了、雨鞋开胶了都让王师傅帮忙修,有时候遇到一些抹抹胶水,缝一根线就解决的简单活王师傅都不收他们的钱。
儿女劝其安心养老自己放不下老手艺
王师傅和妻子一共养育了6子女,现在个个都是事业有成,生活过的都很好。儿女们每月都会给王师傅家用钱,都劝王师傅不要再修鞋了,在家舒舒服服安心养老。王师傅不这么认为,儿女都很有出息每月都给他钱,但是自己老了用不掉,他修鞋也不为赚钱就是想多为社会做点贡献。
在枫泾菜场的边上阿林果蔬店的一角,整齐的摆放着修鞋工具和等待修补的鞋,这个摊位本是王师傅的儿子经营的阿林果蔬专业合作社用来销售新鲜蔬菜的。王师傅的修鞋摊也就摆在店里,王师傅和妻子一早先帮儿子店里卖新鲜蔬菜,店里生意很好一般早上不到九点,蔬菜就能销售一空。帮儿子卖完蔬菜王师傅就会开始修鞋的工作,他用这门手艺帮居民们修补鞋子,长满老茧的双手,很好地诠释着他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精神。
王师傅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件踏实的事情,就算现在年纪大了修鞋很辛苦也很愿意去继续做下去。只要身体过得去,他就不会退休,一直会在这里为大家修鞋做鞋。当许多老鞋匠纷纷退出这个舞台时,王师傅仍旧默默地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为大家提供修鞋的便利。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