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书圣王羲之》主题歌《书法,书法》隆重发布

该剧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正剧,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人物众多,人物性格复杂而丰满。不仅充分展示了王羲之传奇的一生,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还教会你如何欣赏书法,并以不同的形式为观众展现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泛称颂的魏晋风度,展现那个时代艺术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历程。
据悉,《书圣王羲之》的片头主题曲《书法,书法》的作曲王立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少林寺》、《大海啊故乡》、《太行颂》、《枉凝眉》《葬花吟》等。

文征明•兰亭雅集图
公元353年,岁在癸丑。为修禊事,王羲之与当时之名士共四十二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史称兰亭雅集。公元2014年,岁在甲午。大型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摄制组诚邀当代书坛名家数十人,会聚湖南益阳,举流畅,临曲水,再现“兰亭雅集”之盛事!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拍摄纪实|

周祥林
字若溪,号青堂,又名平江,平江锁金。斋号若溪草堂、青堂、草青堂、豆阁。书法家,画家,艺术评论家,导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周祥林工作室导师,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有:《花笺一百声》、《匆匆的三月》、《风雅若溪系列》(九卷本)、《周祥林书法集》、《周祥林中国画集》、《周祥林书古诗册》、《苏轼评传》、《青堂山水小品》、《草书古诗卷》、《周祥林画集》等。导演作品有:电视剧《走出蓝水河》、《青花》、《书圣王羲之》等。电视剧《书圣王羲之》拍摄纪实
以文化为基
以仁爱为怀
——访著名导演、书画家周祥林
文|李妍
来自《中国故事》
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问世至今,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从初创期一步步走向繁荣,出产了无数优秀作品,题材包罗万象,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这其中却没有一部是以书法为题材、以中国大书家为主角的作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中国独有的“诗书画印”四艺之一;而古代的大书家,无论是他们的学问、修养还是品德,都是值得今人一再探寻和学习的。《书圣王羲之》的拍摄,不但填补了中国电视剧史上书法题材的空白,更是逆流时空,将观众带回到书圣生活的那个时代,从那一横一竖承载的重任、一撇一捺写就的人生中,品读书法的魅力,品读文人的雅逸之风与宽广情怀,品读何为情、何为义、何以之为“圣”的荡气回肠。
仁爱:书圣的悯人情怀
《书圣王羲之》的诞生,原本是缘于周祥林这位书法家对书圣的崇敬,后来一群书法家碰撞在一起,就不期然地变成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刚刚好的是,他们中有导演、有制片、有美术……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于是经过6年多的酝酿,这部作品终于呱呱坠地了。对于身兼书法家、导演、编剧等众多身份的周祥林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梦想成真更加欢愉的了。他与我们聊起这部戏,聊起王羲之,言谈之间满是对王羲之的景仰与尊敬,称其为“后人永不可攀越的高峰”;而在我们听来,戏中的王羲之,既是历史的王羲之,也是周祥林心中的王羲之,既承载着他对书法与生活的理想,也折射着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国故事》:
据说拍摄这部电视剧是缘于您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具体是什么原因让您萌发了这个念头?
周祥林:
这部电视剧从2009年有了拍摄意图,到如今拍摄完成,经历了6年多时间。我对王羲之的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很小的时候,因为自己喜欢写字,觉得王羲之是偶像,但是那时候王羲之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我们小时候学书法,我还好,因为有父亲相教,还学学柳公权、颜真卿等古代名家,大部分人都是学林散之、沙孟海等当时还活着的一些书法家,后来稍长,自己又特别喜欢王铎以及明代的一些书法家。对王羲之,知道他是“书圣”,虽然看过《兰亭序》、《十七帖》等作品,但具体是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其实还是很模糊的。那时候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知识还普及不到我们那个年龄和文化层面,因此也没有深入认识王羲之的机会。再长大之后,对王羲之有所关注,但是除了学习他的字以外,也无法真的走进王羲之的内心世界。
其实最初想拍王羲之就是很朴素的一种愿望,因为自己喜欢书法,也想大家都来关注书法。后来随着对王羲之的字了解得更多、对他的事迹了解得更多,对他更为敬重了。想把他拍成电视剧的想法也就更强烈了,愿望变成了一种理想。
但无论是我个人最初的情感,还是后来的拍摄完成,与其说是我们对王羲之这个人的敬重,不如说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因为王羲之身上所蕴含的,其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魅力。没有中国文化的滋养,就不可能有王羲之。从这一点上说,《书圣王羲之》超越了电视剧本身。
最初找编剧创作剧本和找资金是同时进行的,当时就曾有人想要投资,条件是必须马上开拍。但鉴于剧本尚未成熟,就拒绝了。我们要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部饱含中国文化精华的好作品,至少在自己这儿得说得过去,为了拍而拍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故事》:
您本身就是书画家,而您的书法也是以“二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字如其人”,我想您对王羲之的字那么了解,也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行,这与您在历史文献中看到的王羲之形象是否一致,王羲之何以为“书圣”?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们在电视剧中做了解答。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历史定论是在唐朝以后,因为李世民亲笔为王羲之作传(现在流行的《王羲之传》即是),王羲之书圣地位因此确立。有人据此来降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过,反过来想,像李世民这样文治武功均堪称高妙的明君,为什么偏偏要给王羲之写传呢。有人说王羲之的字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符合儒家中庸之道;也有人说王羲之平和宽博能让人冲虚仁和,李世民尊王羲之就是想借此安民治国。果如此,王羲之这个书圣就真的名副其实了。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神”、有“仙”、有“圣”。比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圣”是什么?圣人是关心民间疾苦的,圣人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仁”,有仁爱思想。孔子是圣人,他周游列国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传播仁爱。就像王羲之之所以是“书圣”,就是因为他的身上充满仁爱。
在当时,王羲之的字就很值钱,不计其数的人想买,他大都不卖;但是当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他会白给老百姓写,有时换回的只是一筐稻谷——那些东西他放在那儿,以备有灾荒的时候拿给老百姓吃。他看到一个老太太五月份就出来卖扇子,就帮她在扇子上题字。他刚到会稽的时候整顿吏治,他夫人说他在写字上可得千秋之名,宜多写,他说千秋之名再重要,也没有老百姓的日子重要,还得去把老百姓的日子搞好才对。他的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目前社会所缺少的,相较于“圣”的仁爱,我们现在“仙”的成分太多。
在剧中,王羲之的形象首先是中国文人的形象。有些人一提到文人才子就想到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事实上根本不是那样。如果你真正了解明四家,就会知道唐伯虎一生非常悲苦,很惨的。事实上,这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化引导出现了问题,价值观也跟着出现了问题。
中国传统文人的潇洒和浪漫都是在内心里,在他们的诗词文章里。而他们的特质首先就是忧国忧民,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为自隋唐以后,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考进士就考四书五经,要有爱民的思想。王羲之那时还没科举,他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修齐治平的思想在他身上根深蒂固。处在东晋那个混乱的环境中,他身上也可能会有一些悲观的情绪,比如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感到绝望,也许某些时候会做出一些别人看来有些不拘常理的事,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圣人,而恰恰是他作为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他和所有人都一样,就不可能有改革的魄力。李白说过: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反过来,如果他一天到晚像个江湖浪人放荡不羁,他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功。
很多人想到魏晋风度,就想到风流倜傥,想到特立独行,我以为未必。魏晋风度应该是超越形貌的,是高一层的精神境界,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未来,关心每一个生命个体。王羲之是圣人,也是普通人,是高不可攀的书法家,但也是就在你我身边的朋友。
《中国故事》:
现在社会大环境恰逢鼓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您能否预计到这部剧播出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周祥林:
电视剧首先故事要好看,要吸引人,否则其他东西都无法融化。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书圣王羲之》首先故事极其好看,同时它还是一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励志正剧。该剧整体散发着淡淡墨香,以清新高雅、励志明快的格调,让现代人透过曲折丰满的故事来体会书法的点画魅力和博大精深,感受千余年前的雅逸之风和人文情怀,从而唤起人们心底的那份美好情感。这个拍摄过程历时6个月,景地遍及浙江、安徽、山西、湖南、甘肃、山东、河北、北京等十余省市,用镜头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也践行了一代书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艰辛历程。我相信播完以后,全中国的人都会敬重书法,会知道原来要当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要经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要付出这么多的心血、这么多的真情。王羲之的字影响很大,老百姓会通过这个形象来了解王羲之,进而敬重历史、敬重先人、敬重书法、敬重中国文化。
《中国故事》: 听说在拍摄过程中还出现了种种有意思的巧合,使得时常能够“遇难成祥”?
周祥林:
这可能是王羲之冥冥中的帮助吧。我觉得圣人的灵魂一定是可以穿越的,我们每次在特别困难的时候,都好像有如神助。比如每次要拍下雨的戏,都正好赶上天上下雨打闪。
再就是资金方面,我们的姿态是不轻易找人投资,《书圣王羲之》我们得到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一些朋友友好相帮。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觉到还是很有一些人从骨子里挚爱中国文化中的优秀精华的。
借此,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支持、帮助、关心《书圣王羲之》的朋友,没有他们便不可能有现在这部戏。我想,祖国的文艺复兴一定离不开和他们一样有情怀、有胸襟的中国人。

大美:感动人心的正能量大作
《中国故事》:您对韩剧的剧情模式怎么看?
周祥林:其实韩剧的模式不复杂,它通常是通过特别坏的人来衬托好人,这种极致的模式特定的情况下有,但是在生活中没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周围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特别坏的人?这种剧情纯粹是跟从了剧作的需要,如果太多了,我觉得是对人心的虐待。
我们不需要特别坏的人来衬托王羲之,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人。
一个人哪怕有点自私、有点争强好胜,我觉得都可以,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一种特别坏的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这么坏,坏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所以我们还是通过我们的故事、通过我们的感情、通过我们书法的魅力、通过塑造人物来加强电视剧的可看性、可思考性,而不是通过一个特别坏的人来衬托出王羲之特别好。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坏人的时候他也是好。
《中国故事》:听闻剧中有很多能够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的情节,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周祥林:例如王羲之小时候学写字的故事。一开始是父亲教他写字,后来父亲到北方戍守边关,母亲就给他请老师。但是接连请了两个老师都走了。为什么呢?第一个老师是个庸师,叫王羲之照他的字写,王羲之说:“你的字是死的,我怎么学?”这个老师就被气走了。第二个老师有水平,教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这个小孩不得了,是个书法天才,就对王羲之的母亲说,“以我的才能只能教到这步”,于是也走了。之后才再请卫夫人。情节虽然简单,但对当代教育来讲却非常值得思考。现在庸师太多了,自己没水平,还好为人师,误人子弟。
普通孩子身上有的弱点小王羲之都有,而他怎么从一个有些调皮、喜欢练武的孩子,变成一个热爱写字的孩子,包括长大以后如何改掉身上的骄奢之气,都是值得母亲们和老师们参考的。我们并没有在剧中采取说教的模式,而是按照故事情节的推导,点点滴滴地渗透,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到这里来。
还有一些比较诙谐的情节,例如两个人出来散步,有一个当官的书法家,看到两个人把石头上的字磨掉了,说你磨这个字干什么。磨字的人说这是我们上一任领导写的,现在调走了,我们就磨了,请这届领导再写。当官的又问“如果这届的再走了呢”?答曰走了再磨再补。没有讲得太多,但观众看完会莞尔一笑,心领神会。
更多的情节都是充满正能量的,让人激动、感动,而不是伤心、难受。比如一直爱慕王羲之的小雨。小雨同王羲之一起长大,一直觉得这个哥哥就是她的,郗璇突然出现并与王羲之相爱,小雨却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就丝毫减少对王羲之的爱。最后郗璇让小雨也嫁给王羲之,并以姐妹相称。被小雨断然拒绝了,在小雨心里,爱情是很个人的,是不可以分享的,这就很有现代的爱情观。后来小雨在死去的一刹那,倒在了王羲之怀中,观众会很欣慰,当然也觉得更纯洁。当王羲之和郗璇一起来到小雨的房间时,发现满墙壁都是王羲之的字,原来小雨每次造出新纸,都让王羲之第一个来试纸,之后都保留着。那一幕幕是非常感人的,催人泪下。
以伤心、辛酸来戳动泪点,与用温情和付出来感动大家是不一样的,后者不会让你对生活失望,而是让你在激动之余觉得生活还有这么多美好。最后小雨被葬在山水之间,没有压抑的坟丘,而是谱上一曲悠扬的音乐,以《诗经》中“思无邪”为意韵,唯美至极。
《中国故事》:听说电视剧中的主要歌曲是请为《红楼梦》作词曲的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播出后,一定又要传唱流行起来了。
周祥林:其实流行不流行无所谓,包括《书圣王羲之》这部电视剧能不能大热,都不是我们关注的,我们看重的是一部有品质的作品,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都不可超越,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王立平先生已经七十有余了,一开始请他的时候,他不太愿意,说王羲之是好的,但是你们拍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因为现在的电视剧你真不知道他能拍成什么样。后来他一看宣传画册,说哎哟这个太好了,他一动心就开始琢磨,甚至出差在飞机上都在想歌词,都在琢磨这个事。
他一共为我们创作了三首歌,只收了作曲的钱,作词不要钱,说算是对《书圣王羲之》的赞助。其实作词对作曲家来说才是最费劲的。
他本人书法也写得好,因此更能体会到电视剧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音乐,理解人物的苦乐悲欢。但王老师的曲子却极具穿透力,而且这个穿透力是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滋润到你心里,回味无穷。“往复即千古,人生只百年。心中有仁爱,苦乐担在肩。”一个往复就是千古,但是人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百年,多短暂。可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才更加凸显出他的价值。“寄情好山水,方见天地宽”,最后烦恼苦乐什么都可以忘了,回归自然,天地宽广。
中间还有一首歌写爱情的,题目叫《花儿半开,月儿半圆》,特别美。人生就是花儿半开,月儿半圆,所有人都明明知道就是这样,但是仍然寄望于“天高地厚,花好月圆”,这和我们的剧情是极其一致的。
至臻:严谨的创作态度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有什么亮点,那么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了周祥林这个编剧兼导演。因为他的才华,剧情才更为流畅完整,他时常冒出的灵感,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情节;因为他的严谨,无论是剧本、美术、道具、布景、梳化都一再精益求精,每一步都尽量做到完美;因为他的负责,从剧本的完善、演员的选择、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到后期剪辑配音、音乐制作等等,都充斥着他严肃的身影。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说:工作时的导演太严厉了。是的,只是工作时。下工后的周导永远笑呵呵的,暖如春风,尽量给工作人员最好的待遇,协调上下,让大家感到艰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可以说,每一件大事小情中,都可以窥见他的人生态度: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以真善美为追求,朴素而温润地处世。
《中国故事》:相较于其他的电视剧,王羲之的编剧一定有他的特点,您能谈一谈吗?
周祥林:一般的编剧如果对王羲之、对书法不熟悉,对书法没有很深的了解,那就仅仅是在写一个故事,点不到核心的关节上。但如果只懂得书法,而不通剧作,当然也不行。
开始做这部电视剧之后,我才发现难度太大了,自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高峰,一个根本就攀不上去的高峰,因为王羲之这个峰太高了。做的过程其实是十分艰苦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王羲之距离我们1600多年,我们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流传下来的他写的东西都是唐代以来的摹本,没有真迹,我们拥有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历史资料——一个简单的《王羲之传》,《晋书》上的一点关于王羲之的记载,还有《世说新语》里一些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包括民间流传的一些传说。这种情况下要编一个40集的电视剧,而且不能乱编,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可信的基础上,这就牵扯到一个基本问题:怎么编,站在什么立场上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影视圈内相对知名的人,问我在忙什么,我说在准备《书圣王羲之》的拍摄,他说哎呀那你得给他搞得麻辣点。大家都知道“麻辣”是什么意思,王羲之能怎么麻怎么辣?怎么想也麻辣不了。
后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张智重、吕书庆、杜媛媛)去请教本剧总指导、总顾问沈鹏先生,沈先生认为还是要敬重历史,站在历史的大框架上来完成这个故事,沈先生的点拨实在是高屋建瓴。
虽然资料很少,但魏晋的那段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用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来支撑应该没问题。
资料少并不能影响我们对王羲之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来编这个剧本就涉及到第二个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古代的先贤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对了,那么我们的戏就会成功。王羲之长成什么样,或者是他做了哪些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千古圣人,一定是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经历了一个成功的人所要经历的所有苦难。任何伟大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铸成的。我们必须像敬重历史一样敬重先贤,以这种态度来写王羲之,人物就厚重起来了,这时候再在里面加故事、加感情,自然就不一样了,几条线索穿插在一起,剧本很快就活了。
在一些情节上,我们还将之与书法紧密联系到一起。例如王羲之结婚的那场戏。摒弃了一般俗世婚礼的迎亲、拜堂等俗套的环节,我们做了几十个烛台,点上大红蜡烛,两个人就这样相互迎着走上去,没有揭盖头,没有交杯酒。王羲之问郗璇说你为什么自己把盖头揭了,郗璇说揭盖头的都是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合的陌生人,咱们俩都这么熟悉了,还要揭什么盖头?王羲之说可是这是一种风俗啊,是规矩。郗璇说,有的规矩就是要打破的,就像你的字,老是照着别人的规矩写,能写出你王羲之自己的字吗?王羲之一下恍然大悟。从这个巧妙的点,又引出王羲之书法的变革。
事实上剧中任何一个重要的环节,都会自然地转到跟书法有关。不是刻意的,观众也没有想到,只有最后一句说出来,才跟书法有关,而且你会觉得他说得就是好,合情合理。因为故事好看,观众的心一定会随之涌动。

周祥林:现在的王羲之在内涵上、在表演上、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都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的这个人物。你一看这个人,就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我们需要的。
有些演员的角色是需要演技的,就得会演戏,他演的痕迹重也对,不重也对,怎么着都行。还有一种演员,却越是本色出演越好。比如说剧中扮演小雨的演员,小雨是在建组后第一个定下来的重要主角,首先形象气质好,纯洁干净,略显稚气,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但又有一定的表演经验,不油滑。我觉得挺好,当场就定下了。为什么好?小雨这个角色就不需要太会演戏,她就是单纯的,好像什么都一知半解。可能作为导演我比较自私,因为你能不能成为明星,我管不了,我只能说我需要这样的人物。应该说在选每个演员的时候我在潜意识里都是非常清楚要什么的。
也许是因为拍摄王羲之的关系,剧组的氛围充满了文化味,大家都对参与拍摄感到荣幸,没事儿也拿起现场的道具毛笔写写字。我们也尊重每个人,在我们剧组演员没有特别待遇,大家都是平等的,心反而都凝聚在了一起。
《中国故事》:您的助理对我讲,您对梳化、服装的要求都特别高,哪怕扮相都差不多的头套,哪个角色用哪个,您都有严格要求,稍有变动都能看得出来。
周祥林:发型、眉毛、胡子,都是不能有破绽的,有些电视剧一看就是假的,太明显了。我们拍摄的时候,每一个面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仅仅王羲之中老年时候的妆就改了无数次,中国、韩国两队化妆师经常在那儿抬杠,都是为了尽可能改造到最好。我们的优点也在于敢大胆尝试,不行就再重来。
我们的服装也都是真的,不是假领子。剧中人物服装,包括许多配角的,每一层每一件,宽袖大摆,都是足料做工,走起路来既有飘逸之感,又朴实端庄,更有魏晋风流的韵味。其他人都纳闷怎么可能有人真的正儿八经做这么一件衣服,还这么好,觉得不可思议。而对我们来说,也许有些好服装演员穿了韵味也体现不出来,但是有的演员偏偏就能给你体现出来,那就值了。
《中国故事》:我看到剧中还有很多美轮美奂的场景,山川河流、绿竹庭园、羽扇屏风,实在让人目不暇接,所投心力一定不小。
周祥林:应该说,我们的资金,除了支付演员费用以及尽量给员工好的生活条件外,都用在了道具和场景上,甚至因此大大超出了预算。
景地基本上是按照王羲之的生活轨迹走了一遍,遍及山东、浙江、安徽、山西、湖南、甘肃、河北、北京等十余个省市,可以说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拍下了很多让我们惊喜的情节。还有一部分是发挥的,例如王羲之北上。为什么要发挥?因为中国人就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王羲之加上这么一笔可能会更好。而且文艺作品的作用除了观赏性以外,还要引导大家产生对美的敏感,一个书法家的成功其实是不易的,至少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抓起笔来就是书法家。
宏大的场面我们也有,千军万马、排兵布阵,都是有讲究的,与当时的历史情境相吻合;精巧、浪漫的场景那就更多了,不胜枚举。
其中有一点我要重点说一说。剧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屏风,其中一部分屏风上的画是北宋的画。有人说事情发生在东晋,怎么会有宋朝的画当背景,就说我们不懂,搞错了。其实怎么可能呢,我们就是干这个(书画)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我们主要讲的是书法而不是画,除了书法其他的都是陪衬,这是核心的原因。其次考虑到我们的戏在海外传播的力度会很大,那么我想我们所展示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一面。我们不想一下子就让外国人分得清楚什么是汉朝的,什么是晋朝的,什么是宋朝的,很多中国人自己都分不清,还要让外国人分吗?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外国人知道这个就是好的,就是美的。所以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弘扬我们中国最美的东西。现在不是都在说我们的文化要向外输出吗?因此这不是穿帮,而是我们刻意为之。我觉得中国文化在高度性上诗、文、书、画等等都是统一的,我们在特定的形式中不要拘泥于太小的格局,毕竟不是专门的教科书,还是应该站在一个大的精神层面、文化视野上来看,况且我们用的全都是局部,为的就是避免误会。
再则,如果外国人因为这些画美而来关注中国画,进而来研究,那就正好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原标题:电视剧《书圣王羲之》主题歌《书法,书法》明日将隆重发布!!!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