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敬老院

2015-08-28 11:10:05来源:中国江苏网

打印 字号: T|T
    中国江苏网(记者吴琪/文杨群/图)日前 当记者来到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敬老院,采访这位95岁的抗战英雄王宜夫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正在打牌,精气神十足的老人便是记者要找的人———王宜夫。他见记者到来,连忙起身让座。明了记者来意后,他诙谐地说,没想到自己老了老了,最后居然要当“英雄”了。
  记忆的闸门慢慢拉开,王宜夫似乎回到了从前。他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有些激动,又带有一丝岁月冲刷后的淡然。“小时候真是太穷了,为了补贴家用,很小就出去谋生。”老人对打仗之前的事情已经记不得多少了,只记得当时自己经常饿着肚子东走西串,卖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一天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铜板。但提到自己应征入伍的时候,他的眼睛开始变得炯炯有神,显出异样的神采,语气也更加庄重。“当时我家周围经常动乱,1942年,我22岁,年轻气盛,正赶上征兵,一心想着这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胸口便顶着一口正气,都没有和家人商量,便直接报名了。”
    他说,年轻的时候把命看得很轻,周围的弟兄们也都是拿命去拼的,战场上从不知什么叫后退。可当弟兄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留下自己继续拼命的时候,悲愤油然而生。有些记忆因太远太痛,至今都无法更多地触及;每每午夜梦回,仍会唏嘘不已。“那些好兄弟的模样渐渐模糊了,可这些历史,并不会随着记忆的模糊而消失,他们的丰功伟绩将留存千古。”老人说罢长长地叹了口气。
    最让王宜夫难忘的,还是在他加入共产党原138师骑兵连,成为一名骑兵后的一次炸碉堡的行动。记者发现,他之所以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是因为此次战斗中,大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采用智取的方法,最终用较少的兵力取得了胜利。“当时是打外围,我是自愿报名参加这次秘密行动的。”王宜夫说,他们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几个人挖一条隧道,将炸药放在棺材里,通过隧道往前推。“爆炸成功后,我便冲出去射击,当时日本鬼子死伤无数。”提及那次行动,王宜夫脸上充满自豪。
    “我的命可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啊。”记者了解到,他的右腿上侧,仍清晰留有当时被炮弹炸伤的伤痕。“那次是在山东临沂,我们在行军,突然天上就掉下好几个炮弹,躲闪不及,便受伤了。”虽然受伤,王宜夫仍带伤行动。
    这位95岁的老人最后告诉记者,他曾担任过华东政治局部长警卫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黄河战役,济南战役,高作战役……战斗中的很多细节因为太久他已经记不清了,但回忆起曾经的首长,他内心仍充满感激。他说,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徐州之后,因为自己是家中独子,首长特意让自己回家探望。
  1950年5月退伍后,王宜夫回到了宿城老家,仍参加了地方武装组织……
  关于过去,老人似乎意犹未尽,他的目光飘得很远很远,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回到了那些奋勇杀敌的日子。王宜夫说他感谢自己生在了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尽管贫穷,尽管饥饿,尽管居无定所,尽管出生入死,但当无法选择出生年代与环境的时候,至少自己曾经勇敢地面对,正是这种面对,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淡然面对一切的心境。
  “英雄是每个人都想当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大多有着英雄情结,但我不会去特别追求当什么大英雄,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要自己无怨无悔地活过,就足够了。”
  老人的话让我深思,临别时,夕阳下,老人“啪”地立正,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幕久久地留在记者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