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画荷花:政治文化的联想

一条是说各地都纷纷提倡学习《弟子规》等旧时代的启蒙读本,另一条说,广西、云南与越南接壤的偏远边境地区走私进来大量变质肉类。这让我想到,在这些远离中原和江南的边境地区,这些古人称之为荒蛮之地的地方,以及在全国各地山水间的很多偏僻角落,曾经流行读《弟子规》吗?人们曾经懂得“诈与妄,奚可焉”的道理吗?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古代教育曾经在那里有过系统的影响吗?那些地方走私猖獗,是因为文化教育落后和民俗恶劣吗?如果我们在那些地方倡导阅读儒家经典,是在振兴和恢复衰落的传统文化?还是在输入原本不曾在当地扎根的新文化?
我们目前在议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假设全国各地基本都处于同一种文化、风俗和道德体系之内。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我们的国民教育体制曾经强大到建设这样一个全国性的道德风俗体系吗?也许,和古代中国文人一直在说的那样,各地的教化程度从来就是不一样的。因为道德观念疲弱引发的问题,譬如食品安全的无保障,环境卫生的脏乱,甚至家庭伦理的脆弱,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带有地域文化特征,是因为某些地方教化(道德和文明)长期落后所派生出来的。市场经济和当下发达的媒体和传播,把这些顽固的地方性问题带入大家的视野。而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得回到基层和地方,回到地方性社会治理的建设和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应该做深入的田野调查工作。
明朝的崩溃逼迫明末清初的文人对政治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民间教化疲弱和地方治理无力对国家根基的动摇。顾炎武(1613-1682年)觉得秦汉以来推广的郡县制有利有弊,其弊端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弱小,无法有效督促地方教化,而补救的办法只有依靠当地的士绅、教师和宗族。这些地方人士兴办学校,提倡礼教,以致“民俗淳厚,而爱亲敬长之道达诸天下”。基层社会生活在文人和宗法关系的影响下做到讲道德和守秩序,整个国家的安定才有保障:“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当然,顾炎武认为这样的理想状况并没有实现,明朝的灭亡恰恰是因为风俗败坏和道德沦丧。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戏说过元朝王冕的故事:这个诸暨的放牛娃自幼勤奋好学,读过私塾,在放牛时还拿零花钱买书看。有一天,他看见雨后阳光下,“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于是他就买来胭脂铅粉,学画荷花,卖画养家,也读古人诗文。王冕不去做官,反感当地知县仗势欺人,并把自己对生活和时局的看法说给乡民们听。他遇见过起兵的朱元璋,劝他要以仁义服人。王冕是《明史》有传的画家和诗人,以画梅花著称,也在家乡从事生产和环境美化,种梅千棵,桃杏五百棵,还养鱼种菜。他与江南文人有广泛交往,应该也有教书的经历,是地方教化的重要人物。
古代中国的良吏“为治以德化为本”,非常重视民俗的改善,包括推行简省的婚丧礼仪,教育民众不要恶意争夺财产和随意诬告,有时为纠正杀死女婴的风习,甚至会拿出自己的薪俸养育她们。州县主官的努力固然重要,真正有效改良民风还是要依靠基层文化人对乡民的感染和熏陶,依靠王冕和无数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对身边儿童和邻居的言传身教。他们的影响力大小决定了各地道德风俗的优劣差异,其结果可能至今还可以感觉和触摸到。
士绅阶层早已消逝,宗法关系也难以复原,建设地方道德文化只有依靠现代国民教育,尤其是依靠目前还弱势的乡村小学和中学。王冕这个角色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乡村教师。
漫画/曹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