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郑州三槐堂王氏初考

2015-07-28 16:22:20来源:微信@関西王氏

打印 字号: T|T
郑州三槐堂王氏初考
 
    姬姓王太子晋第52世孙彻公长子祜公在其庭院植槐三株,预言王家后人必出三公,其子旦公(字延龄)高居宋太平宰相后,宋天子念其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有功,御封这门王氏为三槐堂,又经大文豪苏轼题铭,三槐堂便流传古今,成为望族。
       都堂王
    祜公胞弟祉公后裔,在宋朝末年,为逃避战乱,从老家宛丘逃到山西,明洪武三年,天下太平,祉公13世孙汝能公携家小返回宛丘,路过郑县看中西关外一块风水宝地,便在此落户定居。明大学士杨荣撰刻的《明王彰墓志铭》称:“王出太原······继迁鹿邑······元季兵兴,避地汾音,幸际圣明,桑梓是恩,爰乐郑乡······”佐证,三槐堂是从太原迁到河南(鹿邑),宋末元初,为避兵乱,又逃到山西汾音。明初天下太平后,在迁返“桑梓”鹿邑途中留居郑乡(即郑州)的。明永乐年间,能公之子璋公高居右都堂,始称都堂王。明嘉靖年间,郑州发大水,王家被淹,家人各自逃命。郑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王家人有的逃到金水河南岸高地种菜,后称菜王村。有的往南逃到新郑县小乔西古城村种地。有的逃到密县挖煤,后定居曲梁西南称王沟村。有的逃到今须水小张湾、王垌、府君庙一带务农。也有在城西南袁砦、正南十里铺定居的。
      双桥王
    三槐堂长门祜公后裔,宋金期间战乱时,逃到山西,一支落户洪垌县春树胡垌。永乐年间大迁徙时,祜公19世孙宾公携全家迁徙郑县,其两个亲侄子守智守孝落户城北双桥,宾公落户城南(今属新郑)双桥(后因宾公五世孙许公招驸马,改称王许村至今),始称双桥王。
    有人说祜公是三槐堂嫡系,祉公是三槐堂旁系。其实祜公祉公是一母同袍,不能分嫡系旁系,只能称长门、二门。就血统而言,祉公嫡子早年英逝,祜公将其子过继给祉公,足见祉公嫡子无后。因此,祉公裔孙应为祜公嫡孙。所以双橋王和都堂王,不仅同堂,而且同根同族又一脉相承。
    有人说三槐堂属琅琊王,也有人说三槐堂属太原王。我从明大学士杨荣撰刻的《王璋墓志铭》中佐证,三槐堂是太原王(“王出太原,继迁鹿邑”)。从常理推测,人在最困難时,都爱投靠最亲近的亲友。若三槐堂近亲在琅琊,不会到太原去投远亲。
    据考,都堂王17世和双桥王11世同为彻公30世。因此,郑南十里铺双桥王和都堂王从31世合谱。如都堂王17世仍按旧谱起名文元、三元、君元、发元、中元、合元。袁砦迁十里铺始祖原名元戎,字戊戌(武宿),因玄孙六合不知祖名,才按双桥王谱起名道义。18世会字辈都按双桥王12世起名光银、光亮、光新等。但到了19世又有不按维字辈而按运字辈起名运山、运明的。
    都堂王与双桥王合二为一的另一个原因是,都堂王后人因水患散居异乡,单门独户,有多年没人去续家谱,就挂靠到双桥王。时人认为,反正都是三槐堂后人,可管他迁郑始祖是汝能公还是宾公呐。过几代,后人就不知是哪一门了。
    还有些村的都堂王姓,因长期没续家谱,前辈人又没文化,只记得家谱中有几个字辈,不知辈序,就乱起名。如袁砦都堂王18世是会字辈,却按19世起名运来。21世衍字辈按23世起名永阳、永贵。
附双桥王11—20世家谱
道光維世泽,应运自天成。
附都堂王17—26世家谱
元会運世衍,庆永镇恒基
(作者:郑州三槐 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  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编辑部编辑  王中杰于2015年7月   编辑   王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