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美:手工匠人的“雕刻人生”

正在创作中的王科美
文/王海雪 陈吉楚 图/符方钊
所有的地域人文的诞生都与环境有关,无论是非洲大地上炙烤中诞生的神秘而原始的宗教之舞,还是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单说中国,这片有史可依的几千年文明的土地,产生的地域文化更是不计其数。哪怕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城镇,都有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而海南自然也不例外,这里少数民族聚集,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崖州民歌、临高渔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天走进的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王科美——背有点驼,传承雕刻美学艺术,在雕刻路上孜孜不倦,成就了自己的“雕刻人生”,他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地域文明的“活记录”。驼背匠人成才于雕刻
也是他的得力助手,雅周村关帝庙顶上的盘旋的双龙,上色和打光都出自他妻子之手。
对色彩的运用、对专业书籍的阅读、对工具的研究和改进,都体现在王科美的庙宇美学创作上。他说他干的一直是接地气的活。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俗色彩,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手工美术作品,还可以充当海南民间宗教研究的史料。
父辈以前的雕刻工种单一,也只局限在镇子的工艺品上。而他走南闯北多,见识广,对雕刻艺术的思考自然比父辈深入许多。对于所承接的工程,他都能根据对方的要求,绘制样图让对方过目认可后再进行自己的手工创作。
从曾祖父一代开始,王科美家族的雕塑传承已经整整历经四代,从简到繁,从少到多……不仅仅是工艺的进步,还有思想上的创新。而对于已能独立雕刻的两个儿子,王科美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年轻人的思想比他更新锐,这是一种进步。他看到,雕刻艺术传承之路上的儿子们将走得比他更远……
刚年过六旬的王科美一笑,就露出满口的白牙齿,几十年在阳光下工作的他,早已晒得像非洲人一样,黝黑发亮的肤色成了辨认他的最明显标志。他的背有点驼,也许是40多年来长期弯腰雕刻的缘故让他有了驼背这个“职业病”。
王科美出生在离海口将近30公里远的龙塘镇。这个镇子早年因地少人多和“出土”手工匠人而闻名全岛。王科美在临近镇上的一个村子里,该村以出陶工著称。自然,王科美的家族所从事的行业也都与那些富有黏性的泥土有关。现代陶业因为机械的发达,数十年前便进入了工业时代,那些以挖黏土为生的陶人也只停留在过去悲凉的历史里。
王科美的祖上最先做的是陶工,从地上到地下,挖出一条因为黏性十足而容易坍塌的隧道,可以想象在电视上看到煤矿区,人钻入洞中,将挖出来的原料——土,一筐一筐背出来,卖给镇上的陶瓷作坊。由于承重不佳,再加上这种土吸水性强,发生坍塌将人活埋的事故时有发生。而这或许是王科美的祖辈改做雕刻的原因。
王科美的曾祖父最先做起了木刻和泥雕,镇上陶业发达,分工明确,专攻一个工种的不再少数。雕刻需要一双灵巧的手和敏锐的艺术直觉,还要通晓民间各种习俗和相关的传说。当然,对于读过书的曾祖父来说,这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一个民间雕刻世家的真正诞生便从清朝开始,百年间不曾间断,并延续下去。
从小耳濡目染的王科美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盛行的通俗读物是小人书。刚念小学三年级的王科美学会了临摹,每天废寝忘食竟然将一套完整的小人书临摹完了。这最早的创作确实让他得意非凡,一是为自己的才气,二是为自己创作成功的喜悦。闲暇之时,他也给父亲当助手。他目睹着父亲的雕塑源源不断的诞生,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处,那些艳丽的色彩让他所处的这个单调的时代多了几抹亮色。正是在青少年时期,他完成了他的艺术启蒙。
进入1970年,刚满16岁的他正式跟父亲学起了雕刻。那时候,是镇上的陶瓷业最繁荣的时候,南渡江的水路码头停满了拉货的船只,每年台风季节,总会有那么几艘满载货物的船只被打沉或被打破,陶器便沉入了江底。那一段区域,哪怕水再清澈干净,也不会有人下水游泳。
跟父亲学习5年后,镇上的陶瓷厂正缺设计人才,本来准备去当民办教师的他在备课半个月后对比了下二者的工资,最后还是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年轻的王科美头脑灵活,加上有美术功底,
能独立设计产品,进入了陶瓷厂,成为产品研究设计室的核心成员。在陶瓷厂的十来年,是他创作的井喷时期。他跑北京,跑广东,参观陶瓷重镇,观看庞大繁复的雕塑作品,吸收精华后回来设计了陶瓷厂精美绝伦的工厂大门,以及大门前的双龙戏凤石柱。而这些,都因为土地的变更和开发而让这些辉煌的作品都永远停留在人的记忆中,因为它们连一张照片都来不及留下。
他所设计的鱼龙糖罐、蟠龙酒坛等作品,工艺繁琐复杂,雕刻精美细腻,曾被送到加拿大、新加坡、西德等国家展览并荣获国际金奖。目前,王科美的部分作品还保存在位于海甸岛二东路的海口艺术馆内以供展览。
庙宇美学的传承之路
王科美最新的一个创作工程是关圣庙的修缮。临近琼州大桥的雅周村,该村的祭祀场所关圣庙因两场台风受了重创,重修的工作在台风之后提上了日程。王科美将修复工程的全部工序包揽了下来。两个多月后,庙宇的修缮工作接近尾声。
不管是屋顶上将瓷砖割成小片人工一张一张用水泥粘贴的双龙戏珠,还是在悬山顶上绘制的神话故事;不管是神龛前木刻的踏云而行衣着光鲜的神仙们,还是神龛壁上的神龙壁画,无不充满民间神话色彩。而所有的绘制与雕刻,王科美并没有做草图,而是直接就在木板和墙壁上顺手凿刻而出,40多年的功底可见一斑。
王科美回忆以前在工厂的时候,有人慕名而来找他去做宗庙的壁画和石雕。那时一个月40来块的工资不算低,但为了能让家里生活更好些,再加上当时年轻力壮,创作劲头十足,他也接了活。每天下午一下班,他便乘着最快的乡镇班车往城里赶,雇佣的小工已煮好饭在那里等他了,匆匆吃几口后,他便架起梯子上了屋顶,从黄昏干到了午夜。接着便和衣打地铺在工地睡到凌晨五点,又匆匆赶最早的班车回到厂里上班。虽然辛苦,但却快乐着。新坡镇的冼太夫人庙前的冼太夫人骑马雕塑,便是他1994年的作品。
1996年,工厂破产了,在厂里工干了多年的王科美离开了工厂,开始了单打独斗的雕刻生涯。这时,他所从事的雕刻除了木刻、泥塑之外,还干起了石雕,石雕的比重慢慢多了起来。作为一个手工匠人,王科美在家的时间不多,不是帮这个村子雕刻石门石狮,就是帮这个庙宇完成所有的雕梁画凤。
王科美的两个儿子也子承父业,做的也都是雕塑工作。长子王名强读过美术,绘画和书法功底好,次子王名弼初中毕业后就跟着他当学徒,动手能力强些,两个儿子刚好互补。
这些年来,王科美所接的雕刻工程以庙宇居多。外地来的雕塑公司虽然对他的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只是极小的部分。他说,那些石材工厂主要做的是契合新时代的产品,更适合一些公司和酒店所用。机械化的石雕在造型和做工上确实比他手工雕刻做得更精细,但这些雕塑的供应市场毕竟有限。而像他这种单打独斗的手工匠人,由于对海南本土民俗有很深的了解,又熟悉本土的日常习惯和禁忌,加上对民间宗教和神话传说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愿意找他,海南许多村庄的庙宇修建和装饰都出自他之手。而他的工艺也是在长年累月中随着村民的口口相传在承揽工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创作。现在,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妻子。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