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云台何姓源流与族群互动

2015-07-03 17:30:40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云台何姓源流与族群互动
汤毓贤 何连堂
    【摘要】祠堂文化是促进海内外同胞缅怀先贤、共叙亲情的联谊金桥,也是中华民族敬宗报本、叶落归根的传统美德,更是姓氏传承有序的文化纽带。云霄何氏迁台自第八世起,肇始于明隆庆年间。两地何氏一脉相承,迁台宗亲情系祖地,有着浓烈的骨肉亲情。云霄与台湾何氏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一种难以割舍、不可替代和历久弥新的根亲文化认同。何氏乡亲携手守望和建设宗族文化这一神圣的精神家园,是两岸同胞加强文化联谊,推进祖国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景。
    【关键词】姓氏源流;两岸联谊;何氏;研究
    “何地”又叫“和地”,是福建省云霄县马铺乡一带何氏聚居地的总称。因明至清初都隶属平和县,至清嘉庆三年(1798年)始归云霄厅管辖,是平和、云霄两县及台湾等地何氏的祖籍地。这里环境清幽,山峦叠嶂,“林木蓊郁,山川回环,自成一局”⑴。自明初何彦保携眷定居繁衍于枧脚至马铺一带,至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始建于1753年的云霄何氏家庙碑文、1755年编修的《何氏家谱》等资料载,云霄何氏迁台以第八世起始,肇启于明隆庆年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谱牒明确记载有397人;1949年已达3000多人,1978年居台第二十七大姓。迁台何氏宗亲世代情系祖地,两地何氏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血脉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两岸何氏宗亲虽一度失去联系,但一泓海峡阻隔不断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居台宗亲仍隔海虔诚地遥祭祖先和追念前贤,崇拜祖德、敦宗睦族己化为两岸何氏宗亲浓烈的自主寻根意识。改革开放后,迁台何氏后裔组团或携眷返回故乡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两地何氏宗祠与谱牒实现了无缝对接,续写了同根同源、慎终追远的崭新篇章。
一、云霄何氏开基溯源
    何姓远溯黄帝,流于姬周,衍出韩原,秦汉时诞生于江淮大地的庐江郡望,是中华姓族的重要支系,至今已2000多年。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先哲何嗣韩以军中校尉随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靖乱建功。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被高宗追封为竭忠辅国将军。
    何氏清源嫡祖何逖基字正献,名普成,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出生,曾任南京留守右卫朝阳门左千户一职。宋末奸臣当道、朝政败坏、时局动荡,他愤然辞官隐退,携长子何元镇返归泉州清源洞麓学道。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何逖基逝世,卜葬于清源山,世称“清源始祖”,后裔自称清源脉系。何逖基育有5子,长子元镇与妻子林氏生添清、添治、添润、添沮、添湢、添河、添漪7子,世称“七添公”。后裔主要播居福建漳州、厦门、泉州及台湾台北、台中、嘉乂等地。
    云霄、平和何氏开基祖何添河生于泉州,系何元镇第六子。元末明初,何添河七兄弟携子带眷徙居厦门,又与添沮、添湢、添漪兄弟一起迁往漳浦官浔,再移云霄,后转徙平和南胜。何添河父子一生漂泊,坚韧不拔。二世何彦保于明永乐年间与长子种德、次子温朴携眷从南胜移居顶河(云霄枧河)。三世何种德、何温朴各生5子,合称何地何氏四世十大房。经过600余年繁衍生息,何氏后裔逐渐向周边播迁拓展,在方圆30公里、20个行政村、243个自然村范围内,因世居何氏而被称为何地。云霄、平和何氏彦保支脉主要居住于云霄马铺、火田、云陵、下河、陈岱,平和安厚、山格等7个乡镇25个行政村、253个自然村,迄今共7000多户、近4万人口。
    据《何氏家谱》等资料载,何氏外迁从第六、七世就已开始,时间约公元1500年左右,徙居地有台湾、琉球、陕西、南宁、扬州、南太武、琴州、福宁、肇庆、潮州、海丰、吾宁、岳溪、阳江、福州、泉州、仙游等,尤以迁台者居多。历史上两岸何氏来往密切、访亲频繁。乾隆十八年,闽台宗亲合力捐资献物,在发祥祖地后厝村创建一座单元式土楼,间辟建祖祠堂。民国10年(1921年)祖地家庙重修,台湾宗亲纷纷捐款,祠前立《和地大宗重修众裔孙捐金名次碑》,详载当年海峡两岸宗亲合建何氏大宗的盛况。
二、家庙兴修情系两岸
    乾隆十六年(1751年),生于台湾并返回祖地就学的第十二世裔孙、石鼓村人何子祥(名读,字行、象宣,号蓉林)会试荣登进士榜,历官浙江浦江、平阳知县,加金华通判衔,是造福闽浙、政声卓著的儒林循吏。他履任前历时4年,于乾隆十九年修成《何氏家谱》9卷10册;履任后自集《蓉林笔抄》4卷,翔实记叙自身仕途业绩和各地民俗风情,现仍完整地保存下来。家谱记载何氏裔孙播迁海峡两岸的情况,既是研究闽台两地谱牒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何氏后裔寻根省亲的传家至宝。
    何氏家庙又称何氏大宗、和地大宗,是福建云霄、平和等地何氏族人的祖地大宗祠,也是居台何氏的发祥地。家庙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坐落于云霄县马铺乡枧河村后厝自然村土楼中间,坐西北向东南。前有花岗岩条石铺砌的祠埕,两侧和背后有河卵石铺就的抄手护坡包围,占地近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5平方米。宗祠主体为两进土木结构,燕尾脊硬山顶式的建筑。主堂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主体建筑的石作构件和木构斗拱雕刻精美,满绘清代题材丰富的彩画,既有传统的飞禽花鸟纹饰,也有洋人礼帽等富有西方气息的图画,体现了较高的民俗艺术价值,是闽南古代建筑的典型实例。祠内“一等伯爵”、“内阁名臣”、“广陵锁纶”、“文魁”、“进士”等匾额,都盛载何氏家族的历史荣耀,彰显了云霄何地与台湾的历史渊源。2009年,何氏家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升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地何氏迁台,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初何地第九世何义、何仪,第十世何祐等带领150多名何氏子弟加入郑军,跟随“延平郡王”郑成功及其继承人收复台湾和反清抗暴,后来顺应时势,成为拥戴捍卫国土i统的有识之士。何义忠勇可恃,在潮州战役舍身救主,升任郑军左虎卫将军,北征南京时以前部先锋代乘帅船督战前军,再随郑成功立下平台功勋,后以清军前部先锋平定台澎,位列随征都督第三位,被授以昂邦章京(都统)内大臣兼左都督、袭骑都尉、一等伯爵和光禄大夫。何祐于清初投身郑成功麾下,初任左武卫将军,参加驱荷复台、郑经西进战役,后以北路总督重筑基隆城;被清军收编后参加雅克萨战役,官至襄阳、梧州副总兵,立下卫国功勋。此外,还有为郑氏献图引军复台的第一功臣何斌等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都是云霄何地引以为豪的佼佼者[2]。
    郑军与清军相继收复台湾后,征台的何氏子弟兵多定居于宝岛各地。至乾隆二十年,已有397户载入家谱,后迁台人数呈持续激增态势。乾隆十八年,祖地云霄何地兴建开祖大宗祠,居台何氏宗亲踊跃捐资献物。据1755年版《何氏家谱》统计:“台中叔侄兄弟向义而捐”[3],共计251户(人),折合银共1415大圆。其中双缓38户、青埔44户、西庄和西势潭20户、竹仔脚15户、毛蟹寮2户、牛稠山13户、大竹园19户、燕务22户、快官12户、山仔脚15户、崎脚13户、砂辘11户、何厝庄4户、太子宫1户、三载厝2户、旧社沟5户、荷包屿13户、林仔头2户,后又繁生喜捐桥仔头祀田5甲3分、台湾双缓何德承捐银220大圆、何烨捐银80大圆等。现宗祠内尚存6根石柱,也为迁居台湾林仔头的何氏十二世子愚(柴)、弈熙(汉)、建候(国)3兄弟喜捐。当时兴建大宗祠总开支4735大圆,居台何氏宗亲捐资捐物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迁台何氏宗亲始终与祖地保持密切联系。民国10年(1921年),何氏祖地维修大宗祠堂,居台何氏宗亲再次踊跃捐献。祠前《和地大宗重修众裔孙捐金名次碑》载称:住台何氏后裔何天静、何能、何永芳、何阿枝、何水盛、何学诗、何兴化等人捐银,何天静又捐宗祠石楣、石窗全副。宗祠内檩条、梁架等大木构件,大多使用台湾名贵的桍木,这是由在台何氏宗亲从台湾购买,跨越海峡运回的修祠用料。这些石柱、木料、碑刻、谱牒等文物,是见证云台两地何氏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佐证。
    台湾何氏各居住地都建有多处何氏祠堂,如台中有西屯区何厝街子旋公祠、大全街崇鲁公祠贻阙堂、南屯区文山里山西巷雅直公祠福昌堂、大肚乡华山路溪水公祠谦德堂、沙鹿镇门潭路维公祠好德堂、太平路良公祠等;嘉义有取名为“何大宗会”的何氏祠堂,与云霄祖地何地大宗同名,两地宗祠同样供奉着云霄何地一至三世祖先。
三、云台族亲跨海寻亲
    祠堂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老风俗的文化积淀,承载着各姓裔胄对血缘的崇拜和对先贤的缅怀,展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崇贤尚德和发家兴族的朴素愿望。故土的宗族绵延与血脉传承,铸就了旅台何氏侨民无法淡化的浓烈乡土情缘和中华情结,承载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秉性。
    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返回大陆探亲,两岸同胞交往互动和经济文化交流呈现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居台何氏后裔不忘根在云霄何地,纷纷组团或携眷回故乡寻根谒祖,以亲情回报祖地。1988年,何氏第十七代裔孙、台湾省各姓源流研宄学会理事何金赐,十八代裔孙、监事何钦藤首次回祖地寻根,随行带回1986年编印、由台湾政要何应钦题写封面的《何氏族谱》,内容同出云霄《何氏家谱》一脉。台胞何希翻是1935年迁台的何位东次子,也于同年返回云霄创办台资企业“宏国电子厂”,并捐资为家乡修建学校和续修族谱,还热忱牵线搭桥,沟通两岸经贸往来,后来成为漳州市台商协会会长、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台胞何钦藤、何金赐、何明宗等热恋故土,也多次回乡寻根谒祖、捐资办学和维修祖祠,办了不少好事和实事,为祖地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1996年11月18日,财团法人台湾嘉义何大宗会董事长、何氏第十九代裔孙何宪诚率何氏宗亲18人返回故地;2006年秋,再次带团17人归里。两次回乡,他们都在何氏家庙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2010年7月19日,台湾第二届行政机构顾问、台中市何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何春树组团19人返归故乡谒祖。2011年6月11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青工总会总会长、何氏第二^^一代裔孙何庆纹及其父亲何健雄,一起应邀出席在大陆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一直秉承祖训、不忘谒祖之事的何氏父子,立即向省台办打听祖地的去处。据他们介绍,先祖于清嘉庆年间从平和“何地”迁往台湾,到嘉义开疆辟土。当他们了解到现在的何地已划属云霄县辖时,马上修改行程。他们在国台办处长甘军、厦门海沧区政协副主席卢国新陪同下,取道返回魂牵梦萦的祖地,受到云霄县委书记黄舜斌、县长陈福州、副书记林秀珍、人大副主任曾文幸、副县长朱大庆和原马铺乡党委书记、现任县委常委的张炯辉等领导的热情迎接,终于圆了几代先辈返乡谒祖的迫切心愿。而获知台湾宗亲何庆纹将再次回乡谒祖,何氏宗亲们纷纷赶回枧河,挂起横幅,燃起鞭炮,打开宗祠大门祖龛,用家乡最隆重的礼仪欢迎来自彼岸的亲人,并与他们一道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2011年12月10日,云霄何氏20位乡亲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何氏委员会主任、云霄庐江渊源研宄会会长何文龙,县台办主任吴丽花带领下,回访台湾台北、台中、嘉义等地宗亲,受到何庆纹及迁台何氏宗亲的盛情接待。
四、谱系根源衔接有序
    台湾省各姓源流研究学会编印的《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载:“元镇居泉州,其六子添河分居平和何地……明、清二代,何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州居多……何氏居台较多之县市依序为:台北市、嘉义县、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新竹市……1949年,国民党撤居台湾,又有一批何地何氏后裔迁台定居;从1567至1949年,何氏迁台人数有3000多人;到1978年,何氏成为台湾第二十七大姓,人口达144503人,迁台人数超过其他姓氏。1986年台湾编印《何氏族谱》,承接了云霄1755年印行的《何氏家谱》,足见两岸何氏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和密不可分。
    1999至2006年,云霄、平和邀贤续编《何氏族谱》,著名台商何希灏任修谱编委会名誉主任,新编《何氏族谱》也承接1755年版《何氏家谱》,将现居台部分宗亲世系也编入谱内。如何希灏属“千英公派下”,见旧谱卷六第1、38页,新谱第405页;台湾省各姓源流研究学会监事、18代裔孙何钦藤属“一纶公三房敦敏公二房积公派下”,见旧谱卷三第27页,新谱第84、126、127页等,尽量做到认祖归宗、承上启下、衔接有序。
2012年6月16日,国民党青工会荣誉总会长、前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国民党新生代人士何庆纹应云霄县人民政府邀请,莅临开漳祖地云霄参加第四届海峡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开幕式和族谱对接活动。在出席盛会的海内外嘉宾中,何庆纹为盛会致辞,并为文化节捎来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和詹春柏的礼品和祝贺。在此后于归德楼举行的两岸姓氏族谱展示与对接会上,何庆纹与云霄县政协主席王彩云互赠了两岸姓氏族谱,实现了两岸族谱的无缝对接。当他接过何金水宗长赠送的1928年重版《何氏家谱》后激动地说:“两岸一家,同宗共祖。今后要让更多的台湾宗亲回祖地饮水思源,增强乡谊亲情和联系沟通,共同推动两地经贸文化发展。”随即他又马不停蹄,赶赴故乡后厝村何氏家庙祭祖,再次朝祖先灵位虔诚地进香参拜。
    综上所述,自明代中后期以来,福建云霄与台湾两地何氏木本水源、密不可分。迁台何氏后裔根在何地、情牵故土。正如何氏旧谱所言,迁台何氏宗亲“虽地隔海外,但天性如一”。云台何氏那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一种难以割舍和不可替代的根亲文化认同。在当下海峡两岸持续向好、对台优势逐步释放的大背景下,两岸和平发展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民意。祠堂与谱牒文化不仅是促进海内外同胞緬怀先贤、共叙亲情的联谊金桥,而且是中华民族敬宗报本、叶落归根的传统美德,更是姓氏传承有序的文化纽带。在新的形势下,何氏乡亲携手守望宗祠、同修宗谱,共筑神圣的精神家园,既是两岸同胞加强文化联谊、推进祖国和平发展的愿景,也是让宗亲们倍感欣慰和充满期待的善举。这不正是两岸和融天空中露出的那一抹曙红么!
【参考文献】
[1]   何子祥《彦保公传》,《何氏家谱》卷一,平和琯溪华英承印,第64页。
[2]   汤毓贤《郑成功麾下的云霄何地三杰》,《闽台文化交流》2005年第六期,第50~56页。
[3]   何子祥修纂《何氏家谱》卷九,第116~126页。
[4]   《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台湾省各姓源流研究学会出版,第45页。
(作者汤毓贤系漳州云霄县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何连堂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宄会何氏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黄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