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与作邑彭氏对武夷山开发的历史探讨
彭祖与作邑彭氏对武夷山开发的历史探讨
彭嘉庆
一、彭祖与武夷山中华彭姓源远流长,起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市。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二是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彭姓的郡望分布主要是甘肃陇西郡和江西宜春郡。
彭祖——彭氏的受姓始祖,传说中寿高800,是古老的寿星。几千年来,彭姓子孙始终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全世界七百多万彭氏都是彭祖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彭祖名篯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帝的赏识,被赐封在大彭氏国,就是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世界公认的自然、文化遗产,名闻天下,原称荆南山,和彭祖及其后裔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福建武夷山和江苏徐州、四川彭山一起,被称为彭祖的三大圣地。彭氏受姓始祖彭祖是最早入闽,即最早进入武夷山的姓氏始祖。在商末时,纣王为求长生不老,派人窃取了彭祖的长生秘诀。为独占此术,便阴谋害死彭祖。彭祖为躲避灾祸,只好离开彭城,云游天下。
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晚年的彭祖,因慕闽地不死国,遂挂冠辟谷,带领第五十三子“武”、五十四子“夷”,跋山涉水来到福建山林中,隐于荆南山。当时的年代,这个地方洪水泛滥,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彭祖和他的两个小儿子彭武、彭夷首先疏竣河道,拓宽河床,让洪水顺流而下。随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文明。由于彭祖和他两个儿子诛草拓荒,开山辟地,将荒芜蛮夷不毛之地,变成良田美景,相传子孙也就世居在这里,为开辟荆南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倍受后人的崇敬。当地人民为纪念彭祖和他两个儿子建树寄功的丰功伟绩,就从他两个儿子彭武、彭夷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以“武”、“夷”兄弟之名重新命名荆南山,改称为武夷山,以作长年纪念。彭氏是中原最早入闽的家族,也是最早与闽越人融合的家族。
武夷山迄今保留着许多彭祖遗迹:
《作邑(即崇安)彭氏宗谱》记载,武夷旧名“不死国”,乃足岩穴石隙中多有蜕骨。因此,彭祖慕名而来,在幔亭峰下筑室而居,进行修炼。彭祖的旧庐故址,初曰云龙道院,又曰一水草庐,早己不复存在。但后人在旧址塑造彭祖雕像,铭刻碑文,曰彭祖墓,以作纪念。有首彭祖基诗写得好:“阅尽人间世,田家老瓦盆;云龙彭祖宅,风雨社几墩;介鸟殊封在,空床大药存;沧桑多变幻,青嶂对潺湲。”
武夷山幔亭峰下的武夷市区中建有巍伟壮观的武夷和园。和园中建造有彭祖和彭武、彭夷三尊巨型石雕塑像,耸立高空,上面镌刻“武夷魂”朱红着色三个大字,鲜艳夺目。塑像碑文刻记着彭祖和武、夷三人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气概和精神,以昭示后人。彭祖被尊为武夷山鼻祖,被铸成武夷不朽之魂,彰显了武夷灵魂的光辉。魁伟威武的塑像,不仅弘扬先辈拓荒精神,而且勉励后人创业的鸿志,真可谓雄风壮势,气壮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在武夷山的天游峰上还建有古老的天游观,观里大殿供奉着彭祖和他的儿子彭武、彭夷三尊尊严的座像,供旅游者瞻仰膜拜。这些都是彭氏远祖早期开发武夷山的佐证。
因为历史久远,有关彭祖父子隐居幔亭峰,开发武夷山的种种说法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的彭祖后裔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都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宗族繁衍、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本族子弟积极进取向上。在武夷山,彭祖后裔绵延至今,守护着武夷山这一彭姓的圣地。2004年10月,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就在武夷山市举办第六届大会,虔诚祭拜受姓始祖彭祖及他的儿子彭武、彭夷,至今传为佳话。然而彭武、彭夷的后裔是否随着闽越人的迁徙,成为南岛语族就不得而知了。
二、武夷作邑彭氏考略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复迁武夷山,始于唐代的彭迁,以唐之后早有文字的记载。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获朝廷授官提节建州诸军事而入闽,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荆南山的吴屯定居。他为人豪爽,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此后建立了行政区域,从新丰乡升到温岭镇,又从温岭镇升到崇安场,而后才升场为县,到改革开放年代改名为武夷山市。
在1942年编写的《崇安县志》卷四《氏族》中,彭姓列为第一,是开发武夷山之祖,是崇安最古的望族之一。肇基始祖彭迁在唐初从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迁入。
彭迁,字紫乔,润州丹阳人,隋大业二年(606年)出生,唐贞观初年(627~649年)曾辅佐李世民平治隋末之乱,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将,拜武威太守。在封为左迁牛卫上将军、提节建州(今建瓯市)诸军事后,就由润州丹阳迁闽。彭迁年老辞官后偃武修文,隐居建平北乡,因钦慕彭祖故庐,爱九曲山水,便雇募乡民万余人,上括信州,下折建平,斩草锄蒿,凿湖筑陂,引水溉田三千余顷,创立九十余村,聚族而居,取名“新丰乡”。南周延载元年(694年)逝世,享年89岁,赠上柱国、河间郡公,葬武夷当源中乳,被尊为丹阳迁崇彭姓始祖。夫人徐氏是徐世绩胞妹,生二子,长名溟,次名汉。
彭迁的次子彭汉,字云宵,唐永徽二年(651年)生于建州官舍,居住在建州新丰乡。他幼年博学力行,经监试部使推荐,授为洪县令,后擢升台州判官。彭汉在台州任职二年后因母病离任回乡,侍奉汤药,并拓荒造田,从事桑梓开发事业。因德才兼备,深受民众拥戴,后补判南剑军(治署南平市)州厅事,颇具政绩。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继承其父遗志,奏准朝廷将新丰乡立为温岭镇,北面立街,设官守土。唐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于建阳界墩,享年63岁,被尊为作邑彭氏初祖。
彭汉的曾孙彭挡,字武仲,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勇武过人。唐开成元年(836年)荫袭建州兵马殿中监兼摄郡政。当时温岭镇己日趋繁荣,人丁兴旺,赋税充足,彭铛就在唐会昌五年(845年)奏请朝廷获准将温岭镇升为崇安场。崇安场迁立彭城街中,并设立官署。昭宗干宁三年彭挡(896年)逝世,享年94岁。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场晋升为县。
《崇安县志》上明确记载,因彭迁、彭汉和彭铛历代开疆辟土,建功作邑,崇安“先有彭,而后有崇”,故称彭姓为作邑彭氏。崇安民众于南唐时在营岭县署义门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名“崇德报功祠”,每年春秋两次祭祀,赞颂他们的功德。彭迁子孙蕃衍于岚谷、五夫,大将、吴屯、温岭、崇岭等处,分为天、地、干、坤四房,人丁兴盛,于今约有五千多人,成为崇安最古的望族。
作邑彭氏的源流出自三国彭羨。其先祖彭迈,在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南渡,首居京口丹阳。东晋元帝即位后,彭迈被封为西都郡王,子孙散居江南一带。彭迈传十数世至彭迁。这是继汉代彭宣后裔南迁之后,彭姓又一次较大的南迁过程。
武夷山市行政建置的变化,经历了由小变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从新丰乡到温岭镇,从温岭镇到崇安场,从崇安场到崇安县,从崇安县到武夷山市。这种发展变化的进程,与彭祖及其后裔的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先有彭,后有崇”始终流传在武夷山民间之中。彭祖的后裔己经扩展为18个姓氏,彭祖早就不属于某一姓某一家,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养生专家和长寿之人。因他的养生学早就传向世界各国,西方学者尊称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圣经》中的长寿者),认为他的养生学是”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应该肯定,今天世界著名的“双遗”风景名胜区一一武夷山的发展,离不开彭祖及彭武、彭夷的拓荒开发,离不开唐代彭姓的继承建设,离不开彭姓子孙的世代贡献,彭姓的历史功勋将深深铭刻在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之中。
三、彭迁公族谱与祠堂
1. 作邑彭氏宗谱
《作邑彭氏宗谱》极其珍贵,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是在南宋绍兴甲寅四年(1134年)间首修的,之后南宋绍兴丁丑年(1157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天启元年(1621年)、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和民国七年(1918年)相继八次进行了续修。相继有宋观文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副使陈康伯、宋文渊阁直学士胡安国、宋刑部侍郎加简陵郡公张九成、元赐进士熊非氏、明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叶向高、清浙江绍兴卫掌印守备彭博古、清中宪大夫知福建建宁府事李士遴、清儒学教谕汪鲤登和清五品衔奉直大夫、民国崇安县知事彭赞尧等知名人士为宗谱撰写不同时期的序言,使《作邑彭氏宗谱》序言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1995年彭德煌、彭德宝又率众重修族谱,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作邑彭氏宗谱》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最早纳入中华大族谱数据库。
2. 彭迁公族世系
自彭迁公为入崇一世祖开始,传至第五世分为天房(瑭公)、地房(贞公)、干房(挡公)、坤房(管公)。历时1300多年来,天、地、干、坤四房的传播发展,已经传到50多世,后裔子孙计约14030人。具体分布如下地方:
世居五夫的彭氏,系出5世祖干房(铛公)派下,由13世祖彭鳌于宋开禧己巳年迁居五夫开耀乡开基。18世祖天禄公生四子:长子玄真,次子甫又,三子贺献,四子指南,又分为仁、义、礼、智四房。彭贺献系世居五夫大将村,又有彭瑞生由蝎谷迁居五夫。五夫彭氏至今己发展到43世,有1700多人。
世居岚谷的彭氏,系彭东海迁北乡岚角居住,子孙迁居水东;彭鹗表自水东迁岚角东山下居住;彭懋贤在明万历二十年间分居岚角上彭;彭五九迁岚角坡前地坊居住。又有21世祖彭笔支(字正三)、22世祖彭景佑、彭堂佑、彭承佑的后裔等,繁衍至今有2700多人。
世居新阳(含下梅)的彭氏,系干房25世彭裕、26世彭应熊派下子孙。干房支下分居南乡城隅的后裔就定居在新阳。迁入新阳己发展到43世,约有300多人。其中也有从岚谷乡迁往兴田镇双西村,而后又从双西村迁入新阳的宗支。武夷山市区内有城西、城南、水东等地约有720多人。
世居星村(含曹墩)的平川彭氏,系天房派彭瑭后裔。彭瑭生二子,长子继苗生文举,文举生彭钲,彭钲生斯健,斯健生彭组,彭组生彭揆,彭揆生二子:次子昌季,乃彭迁十三世孙。彭昌季(字如玉)在南宋景炎丁丑二年(1277年)正月因元阿刺罕兵入境,而携眷避居于吉安永丰,历三世至子诚(字瑞意,号养晦)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秋复由永丰迁回崇安曹墩,筑室安家,从此肇基曹墩。十五世彭子诚(字瑞意,号养晦)为曹墩始祖。子诚长子彭护生二子,长子彭僖,立忠房;次子彭偏,立恕房。忠房彭僖生四子:塞,鍪、鏊、敏,又分立恭房、宽房、信房、敏房。曹墩十八世起昭穆为:培德基长厚,敦仁道大昌,诗书延世泽,桢斡作邦光。
世居双西村的彭氏,系地房派25世祖彭思义系下后裔,双西村属兴田镇,己发展到50世,约有150多人。地房派25世祖彭懋学、26世彭思义迁入南乡阑汤,现已发展到48世,约有260多人。
世居建阳市孔山峡的彭氏,系由天房派彭佛祖建入仓岐后迁孔山峡居住;又有彭钓移家建安县长门后,其史一支迁建阳宝田,21世祖彭佛祖系下后裔,迁入后现己传至45世,有110多人。世居彭墩村的彭氏,系由天房派21世祖彭仁系下后裔,迁入后已传至48世,有720多人。 -,
世居浦城县西乡的彭氏,系由地房派20世祖彭志广、21世祖彭溥系下后裔,•迁入已传至49世,有3000多人。
天房派15世祖彭云翔迁往江西省南昌市奉新县,后裔已传至51世,有3000多人。干房派19世祖彭文斌迁往江西省上饶市南乡正坞村,后裔已传至45世,有2500多人。干房派27世祖彭维垣迁往闽南漳州市。还有各房派、各支系迁往他处的,就不尽述了。
3.彭迁公族祠堂
(1) 作邑彭氏三丈祠
崇城人民为緬怀彭迁、彭汉、彭挡三代人开创崇安之功,先建有遗爱祠,后改建作邑彭氏三丈祠,每年春秋祭祀。
作邑彭氏三丈祠(又名崇德报功祠),始建南唐年间(约965年),原址在营岭县署义 门边(原崇安县人民大会堂地段,现列宁公园),清嘉庆十二年随县署移建现温岭街(原林业局),位于当时县署北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解放后彭氏三丈祠被占用,改作竹筷厂等。1970年被县林业局拆毁,建林业职工宿舍。此祠虽被拆毁,但祠匾尚保存在市博物馆门口状元桥边。
(2) 五夫彭氏宗祠
五夫彭氏宗祠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东侧,与宋理学家朱熹故居紫阳楼相隔仅有一箭之远,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干房(铛公)派下的作邑彭氏,有13世祖彭鳌于宋末迁居到开耀乡五夫。传至15世祖彭时中,于明洪武年间荐举明经,授陕西三原县令,后升至两广镇海将军,谥忠辅。因有功于国,世人有诗称赞:“声名垂竹策,大半蠹鱼虫。惟有三原令,堂揩日月同。”五夫族人便将大兴寺右边经阁改建为彭氏宗祠,供后裔祭拜。该祠至乾隆年间倾毁,后至同治癸亥二年(1863年)重建,保存至今。解放后被占用,改作粮库、车木厂等。1994年由34世彭墩道率族人向当时村委会申请,批准后进行重修,并重塑一世祖彭迁公妣座像。现每年清明节日,附近乡村族人都到宗祠进行祭祖活动,参加人数多达四、五百人。
(3) 五夫大兴寺
五夫大兴寺座落于五夫镇五夫村东面鉑猴山下,始建于南宋宁奉庆元元年(1195年),是作邑彭氏13世祖鳌公由崇安迁居五夫后所兴建的。该寺是当地佛教四大寺之一,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大兴寺”寺匾乃是宋理学家朱熹的手迹。寺庙始终香火盛隆,游人不断,成为五夫佛教文化圣地。
(4) 五夫彭门黄氏贞节坊
五夫彭门黄氏贞节坊座落于五夫村部对面,始建于清乾隆廿四己卯年(1759年),贞节坊是表彰作邑彭氏28世祖彭宙谟之妻黄氏的。黄氏婚后六载生育二子,长子廷榕,次子廷祀。因丈夫宙谟不幸早逝,黄氏虽年方廿四,守节不再嫁,倾心抚养二子长大成人。自从丈夫去世,她从不步出街坊,不赴酒筵,并不事拜佛烧香,不出入寺庙,寿终84岁。清乾隆帝命下赐建贞节坊,旌其门闾。该坊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塌,幸坊匾尚存。有待修复。
(5)岚谷彭氏祠堂
岚谷乡原有座落沙东下的三处祠堂,精雕细凿,雕龙刻凤,是宝贵的古建筑。但有的在文革年间拆毁,造成千古遗憾;有的被改建和占用,只留下家谱中的记载。因每年清明节的祭祖时,来至江西、浦城、武夷山等各地的彭氏宗亲众多,岚谷村民一直要求乡政府作出妥善处理。
四、武夷彭氏理学家风
1.武夷彭氏与朱熹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自14岁随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里(现名五夫镇),投奔其父生前志友、抗金名将刘子羽起,就在这里深受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操的熏陶,对武夷山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所以在他71年的生涯中,除在福建、江西、湖南任官的10多年时间外,多数岁月在武夷山五夫里(现名五夫镇)度过。离五夫镇不远的那座南宋建筑紫阳书院,就是朱熹当年生活、求学、讲学和著作的寓所。
南宋高宗绍兴廿四年岁次甲戌(1154年),朱熹25岁,从同安县主簿任上返乡省亲,又来到附近的五夫岚谷彭氏宗祠和大兴寺,因崇仰彭氏先贤创业的功勋,他高兴地题诗赞美:“彭侯戴武弁,政则宗吾儒。士茂先兴学,允贤勤读书。猷为莫不善,才力盖有余。西北温岭镇,新丰可久居。”从而抒发了朱熹热爱五夫家乡、敬仰彭氏先贤的诚挚情感。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岁次乙未(1175年),朱熹46岁,到金门燕南书院遗址,书撰大极图说,文中“以道神明之德彭”尊称彭祖,称赞彭祖引导儒家道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岁次己亥(1179年),朱熹50岁,在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因发现庐山白鹿洞书院故址,发布白鹿洞牒,上状申修。次年书院修竣,制定书院学规,自任洞主,讲学教授,宣扬理学。一直跟随他的学生彭釋,字师范,为朱熹所重,赐号梅坡先生。他们在游学中,朱熹曾经题诗彭氏江南始祖征君公祠:“长平一派此流传,卜葬兴家岂偶然。绣帽茸裘今几世,金鱼玉碗又千年。江宁王氏悲南楚,汝颖欧公感北迁。忠节有祠南北舍,好将盛事续貂蝉。”之后他又两次诗题《彭氏族谱》,一首是七律:“落落长平德有容,功高唐室享皇封。子孙千百年来数,族谱仍分大小宗。”另一首是古风:“勋业隆先代,源流衍后昆。长平+五子,南土八千孙。节度开金派,分宜有老坟。缙绅从此盛,不是出寒门。”从而为彭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师从朱熹的彭氏才俊还有彭方,字季正,后累官兵部右侍郎、龙图阁学士,卒谧文定。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岁次丙辰(1196年),朱熹67岁,因朝廷禁传道学而被免除秘阁修撰官职。他的学生和挚友彭龟年为之奔走上奏,奏章中甚至写着“臣约熹同论此事(指约数韩佗胄之奸),今熹即罚,臣宜并斥”的请求,并条数韩佗胄之奸。彭龟年(1142-1206年),字子寿,生性聪颖,读书勤奋,学识渊博,是朱熹、张拭门下的得意门生,干道五年岁次己丑(1169年)中进士,初任袁州宜春尉,后累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集英殿修撰、宝谟阁直学士等,赐谧忠肃。在当年理学受压制打击时,始终支持和保护朱熹,始终坚持理学研宄,着有《止堂训蒙》、《经解》、《祭仪》、《五致》、《内治圣鉴》、《止堂集》等传世。特别是在朱熹逝世后,彭龟年以敬君忧国的诚信、先见之明的见识、正直敢言的气魄,说服宁宗赵扩在朱熹逝世两年后终能解除道学之禁,使道学中健在的人士都先后官复原位。自南宋理宗赵昀元年起,朝廷开始雅崇道学,追赠朱熹为信国公,先诏经筵进讲朱熹通鉴纲目,续诏朱熹从祀孔庙。
从上述数例,可以看出朱熹与武夷彭氏之间的乡情深谊,武夷彭氏在八百多年来,始终敬重这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学伟人。
2.武夷彭氏的家训
在《作邑彭氏宗谱》中记载着武夷彭氏的家训资料,如《家训小引》指出,为子孙买田宅,积金珠,都不是久远之计。看那些巨族大家,因为悖戾贪鄙,淫佚骄奢,不能传承家业而逐渐败亡。这并非出于气数,而是传承的失误。作邑彭氏坚持学习朱熹的家训,从日用常行的礼数中拈出“孝、悌、谨、信、勤、俭、.直、廉”八个字作为彭氏家训,让世世子孙传诵,并认真学习践行。
孝:袁袁父母,生我劬劳,欲辟之德,地厚天高。古令尝叹,匪我伊蒿,及时尽孝,是望汝曹;
悌:弟弟兄兄,以明少长,隅坐随行,礼原非强。哀今之人,胡不钦仰,用戒汝曹,毋羞乡党;
谨:敬胜则吉,怠胜则凶,与其后悔,何如虑终!小心处事,少过多功,小心接物,不失可宗;
信:居心何道,道在主诚,诚于作德,德乃有成。诚干待物,疑贰不生,吾愿子弟,以信自盟;
勤:克勤有谟,无逸有诰,勤可成家,逸则生傲。一生之计,惟此为好,小子识之,幸毋自耗;
俭:食之有时,用之有节,匪云悭吝,奢则易竭。滥费无名,于尔有缺,当留有余,以防撕灭;
直:天地生人,秉性维直,是是非非,奚容粉饰。委曲阿私,生理斯熄,直道常存,庶称令德;
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终日营营,自多烦恼。见利思义,便是至宝。庶几不贪,免其心捣。
3.武夷彭氏的家风
武夷彭氏的家风有自身的特点,吃苦性强,创业性也强,藉家庭为基础,重视教育,注重精神,形成家族的传统风尚。他们认为:英雄造时势,转宇宙若辘轳,都是先注意家庭教育的缘故。“国家治安基于教育,英雄事业亦基于教育。学校之培育才华,为致用计也;家庭之养育心性,为植体计也”。武夷彭氏将这种家风撰为“一日四教”、“一日三育”的诗章,作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构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形成优良的传统。
如一日四教:
文:四子书长在,流传数千载。为群经纲维,为万理渊海。时局有变迁,斯文不可改。蒙养肇始基,诵习先勿怠。
行:弟子何德慧,人孝与出第。仁礼并存心,躬行耻不逮。尚书论爱敬,宗旨同一例。本立斯道生,真修应共励。
忠:中心即为忠,字义须明通。正直自无曲,偏私最害公。披肝与沥胆,伊周有遗风。后生欲学古,大体早课功。
信:一诺重千金,无欺懔此心。不贰天之本,至诚人共钦。挂剑吴季札,盛名传到今。四海皆朋友,一信交自深。
如一日三育:
知:天下奇男子,皆自读书起。寸心广知识,枕经与(廿昨)史。孔圣言不惑,十五志学始,将储有用才,试把古人比。
仁:三月不违仁,圣门重此人。遏私以存理,自然葆性真。大贤能克己,后学亦诚身。不忧全实诣,与道为屈伸。
勇:浩然有正气,三军何所畏。刚大配道义,不屈为良贵。例彼脂韦骨,相判若泾渭。养气历十年,文经亦武纬。
武夷彭氏在一个家族的范围内,对后辈进行一日四教、一日三育的教育,从而要求后辈讲求修身至理和齐家要道,培养良好的家风。现列出言简意赅,耐人思索的修身四则和齐家四则,以供借鉴。
修身四则
慎起居:朝宜早起,夜宜早眠,起居有时,葆厥性天。
节饮食:饮以止渴,食以充饥,饮食宜节,义阐乎颐。
爱精神:精神聚散,祗在几微,克念则是,罔念则非。
谨言行:言行枢机,荣辱自就,谨之于先,无悔于后。
齐家四则
孝父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昏定晨省,孝心勿惰。
和兄弟:兄宜友弟,弟宜恭兄,兄弟既翕,荆树花荣。
正内外:女正于内,男正于外,义赅天地,家道常泰。
训子孙:易言养正,特重圣功,家庭教育,始自童蒙。
4.武夷彭氏的才俊慎起居:朝宜早起,夜宜早眠,起居有时,葆厥性天。
节饮食:饮以止渴,食以充饥,饮食宜节,义阐乎颐。
爱精神:精神聚散,祗在几微,克念则是,罔念则非。
谨言行:言行枢机,荣辱自就,谨之于先,无悔于后。
齐家四则
孝父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昏定晨省,孝心勿惰。
和兄弟:兄宜友弟,弟宜恭兄,兄弟既翕,荆树花荣。
正内外:女正于内,男正于外,义赅天地,家道常泰。
训子孙:易言养正,特重圣功,家庭教育,始自童蒙。
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由于重视家训,培养家风,彭氏宗族得以繁衍发展,历代贤能辈出,多有建树。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
在唐朝,如彭继苗,登唐昭宗天复辛酉年(901年)进士,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谥忠宣;彭继嗣,登唐光化己未年(899年)进士,翰林院侍讲,升至内殿承宣运使、兵部侍郎;彭种,由明经授博士,奉敕监察南方巡按;彭保宴,登后唐明宗己丑年(92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左仆射,谥忠贞;彭保廉,登后唐庄宗癸未年(923年)进士,官至京兆尹、吏部侍郎;还有其它仕宦彭种、彭童、彭迨,彭迪、彭迈等。
至宋朝,武夷彭氏更为显赫,如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特奏状元彭路;其孙彭奭又举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兼理平章事,升左丞相。又如北宋年间出仕致宦的彭仪、彭俨、彭钲、彭铿、彭亿、彭思永、彭迁之、彭歆、彭思温、彭仲熊、彭承楷、彭道谟、彭太和、彭祖禹、彭佐、彭公永、彭讽、彭准、彭揽、彭拯和南宋年间出仕致宦的彭括、彭南举、彭致堂、彭昌国、彭曦、彭范、彭寻、彭晚、彭秘、彭克复以及诗词名家彭奕等。
明代的杰出人物,如彭时中,字明连,明洪武戊午年(1378年)举人,初授陕西三原县令,累官至两广镇海将军,谥忠辅;彭昆,明成化丁未年(1487年)进士,授雎州太守,连州剌史,又迁明州知州。还有彭迩、彭意、彭僖、彭绍、彭九叙、彭敬、彭九华、彭赐、彭言、彭守中、彭璋明、彭昊明、彭光裕、彭维藩、彭维总、彭癸甲等出仕致宦。
清代的杰出人物,如彭博古,乾隆丙辰年(1736年)武举人,壬戌年(1742年)进士,历任江南泗州卫、浙江绍兴卫掌印守备;又有二品顶载补用道、奉使历任美国、日本、秘鲁各国外交参赞彭光誉。还有彭振容、彭文震、彭文雷、彭好古、彭凌霖、彭凌霄、彭钟华、彭嗣昌、彭瑞麒、彭瑞光等出仕致宦。
民国年代的才俊,如彭赞尧,在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由廪入贡,诰授奉直大夫,五品衔选用分州;民国时代候补知事,历任邵武第一科佐治官、崇安第一科长代理县政。又有彭赞文、彭德润、彭翊宸、彭赞汤等出任行政官员。
武夷彭氏中还有许多历代因封赠见仕宦、因考试中举见仕宦的才俊,就不另赘述。
五、武夷彭氏播藩台湾和海外
在《作邑彭氏宗谱》中,记载着天、地、干、坤各房派下迁陟播藩的情况。
天房派下,有迁往江西南昌府奉新县、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建阳县宝田等地;地房派下,有迁往河南、山东、江西和福建的浦城以及本邑的北乡、南乡、岚角东山、福林山和行源路等;干房派下,有迁往河南洛阳、江苏南京、福建莆田、江西鄱阳和本县五天镇开耀乡、大将村、东乡、南乡等处;坤房派下,有迁住江西上饶、铅山等各处的。从明末起,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幵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5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的彭祖后裔最近几年不少人来到福建、来到武夷山寻根问祖。
(作者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宄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黄旭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