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思路学草书,少走十年弯路,快速步入专业轨道!
聊一聊取法

前几篇曾经说过如何卡笔法字法和章法的出处。
这篇举例来说一下,如何吸取,先针对草书说,行楷放后两篇。
之前说过,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书法风格,无论楷行草,都有。
既然有风格,那我们第一步首先要看清风格的区别,然后看看其中的特色因素,这样才好逐点吸取。
草书,得从魏晋,唐宋,明清,几个朝代来说。
先看魏晋草书,大体上有两种,章草、今草,但是章草中有比较规矩的刻帖,还有相对草一些的简牍。

章草有什么特点呢,其实以前如果看过关于笔法的文章,这个也很容易理解。
章草从隶书来,隶书是正书,书写慢,草写就是为了加快速度,所以笔法上势必要有变化。
视频专栏讲起行收时就说过:
藏锋俩动作,露锋一个动作,肯定是露锋快。
转是一个动作,折是俩动作,肯定是转笔多书写快。
所以章草最简单的俩标志,就是露锋加转笔,辅之以隶书较便的体势,就是章草的特点。
当然,一般人看章草只记住了那些标志性收笔。

元朝康里巎巎
今草是从章草中发展而来的,所以章草中很多规矩,在今草中也适用,比如连断的节奏。
在二王时期,草书连笔很少,尤其王羲之。

这种连笔多是“散点”加一些“笔画组合”
这是根据章草中变化来的。
稍留心者,就会发现这些“点”的运用,黄庭坚也有,但是黄庭坚这个,主要还是自小王来,一会会说到。


这作品取法王羲之就比较纯,小散点很多。

王献之呢?用笔连带的线条更多了些,原来断笔的草书,多了很多长线条,这是王羲之中少有的,也是王献之综合了王羲之和张芝得来的。散点的处理也有不少,但比例不多了。

然后再拿出一幅国展作品,取法清晰了吧?
换句话说,这字该怎么学也就不用说了吧?
学草书必须要笔笔连带吗?
肯定不是,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风格,学草书要学其风格特色,学其笔法和处理方式,不是想怎么临就怎么临的,也不是临像了就完的。
得抓住其风格特色去学习才可。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