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泉台两地石码宫、二甲厝冠籍同宗聚落与南安侯氏族人的播迁、开垦

2015-06-27 17:21:54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泉台两地石码宫、二甲厝冠籍同宗聚落与南安侯氏族人的播迁、开垦
 
涂志伟
 
    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罗东镇维新村分别建有石码宫,是嘉义县朴子市双溪里、溪口里石码宫冠籍同名分香祖庙;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或罗东镇维新村的二甲厝是嘉义县朴子市溪口里二甲厝冠籍同宗地名。鼎诚村地处梅山镇西南部,为刘侯姓血缘聚落,建有石码宫,主祀林大将军;维新村位于罗东镇之南,以刘、侯、陈为主姓,也建有石码宫,主祀林元帅。从这两对泉台两地冠籍同宗聚落的考证,可看出南安市侯氏与嘉义县朴子市侯氏族人的血缘一脉相承,看出两岸侯氏的播迁传衍与聚落开垦。

一、南安侯姓的播迁传衍与石码宫

    南安侯姓开基祖为侯宗贵。侯宗贵,名情(赠),字洪孚,号宗贵,为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年),元兵南下,侯宗贵及其夫人杜端慈携九子入闽,卜居泉州市西街万厚铺,即古榕境旧馆驿。旧馆驿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在旧泉州肃清门外,今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宋代,原泉州大路驿站晋安驿,设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元代,晋安驿迁至宋南外宗正司故址(即今旧馆驿内),易名清源驿。古榕巷即今鲤城区西街井亭巷中段以东,全长约200米。乾隆初,古榕巷称后街。到光绪年间,包括旧馆驿在内,才合称古榕里。宋亡后,侯宗贵与长子侯华资、次子侯华岳、三子侯华美、四子侯华和迁南安十八都怀德乡丰年里后头境开基,后头境在东溪支流畔,四面环山,即今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侯宗贵在此置田宅繁衍,地以侯姓为名,曰侯安即侯安乡,其南面一山岭曰侯淹岭,自此形成侯安侯氏九甲派系,以上谷为堂号。侯宗贵第五子至九子迁漳浦、漳州一带定居繁衍。留守祖地的侯宗贵四子分为侯姓四房,族人各立小宗,各分支派,分布于东溪支流溪畔,成为一望族。1鼎诚村与梅山镇明新、演园二村合称外侯,罗东镇维新、新明二村合称内侯。据清咸丰年间,十三世裔孙侯芝英编撰续修《侯氏九甲四房分派古池内后坑族谱序》记载:“我始祖宗贵公,自河南光州固始来闽,驻廨于泉州城街万厚铺,后卜居南安县十八都,地以姓名,因名侯安乡。嗣是子孙的繁,开九甲一族焉。数传而支分派别……四世三房复分一支于旧馆驿,即宗贵公旧公馆也。然考闽志所载,家乘所记其为光州固始者,皆宗贵公后无疑也。……迨乙邹之初秋,余适渡台谈及修谱一事,乃有下双溪庄铺美子孙国富、国谨、国统、文守、文勒等,有心显祖欲捐资重修对面祖宇。”
    据刘炳火《晋江刘姓源流》考证:在晋江、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流传着“刘侯同宗”的传说。据说刘氏第143世祖刘至敏的先祖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锜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改姓侯。宋景炎年间,侯宗贵卜居南安十八都侯淹乡,随后把刘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淹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血的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从此,刘恒改姓为侯。后刘恒迁居于码头乡小山村,为纪念侯林两姓搭救之恩,称之为侯林,后改为刘林。分出卢川一派,祖祠建于南安十八都侯淹乡九甲大宗。关于刘、林、侯的传说有多种,但均以林将军为恩人。刘姓为刘骨侯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刘侯姓改侯为刘,恢复刘姓,但迁台刘侯姓均保持以侯为姓。《卢川侯氏族谱》载:“七十八世中山靖王刘胜公传下至一百三十三世闽浙始祖极公,官居宋哲使,传子锜镒,武穆公爵封关王传数代,至敏公传下一百四十三世恒公,因被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及长,逐易姓为侯,开基南邑侯林,嗣分卢川一派。”刘侯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庙宇,称石码宫,塑林元帅雕像。纪念当年林将军救命之恩。据传当年建庙的时候,附近有岩石形似马状图腾,遂取名石码宫。
    南安侯宗贵的侯氏九甲派系主要分布在侯淹后头(内侯)、古池内、岭北(外侯)等,从四世起,侯氏九甲派系侯姓族人开始外迁他邑异地繁衍,自成一支派。三房有侯敦实移居泉州旧馆驿,丰泽区北星。有的移居南安内仓口、格林、观音亭、刘林前厝、溪美等地。南安刘侯族人在南安市主要分布居住地有梅山镇鼎诚村、演园村、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码头镇刘林村、高山村、美岭村、锦林埔村、码四村,散居金淘镇亭川村、石林村、康美镇团结村。有的迁移至晋江市金狮沙、深沪镇壁山、南春、祥芝镇杨厝、东店,安海镇前埔村侯厝。有的迁移至惠安县的海门,莆田市涵江区国欢、常太,仙游区游洋、钟山。福州市有,晋安区寿山、福清市镜洋镇馆口村、东升村、闽侯县南通镇。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等地。
    梅山镇位于南安市东北部,境内有大小杨梅山脉,全镇面积59平方公里,四周峰峦环绕,形成碟形内陆小盆地。杨梅山,古称大梅山,系梅山境内最高山脉,梅山镇因此得名。梅山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芸溪南畔与康美交界的杨梅山,以山得名;一说站在杨梅山上向西北俯瞰,见其形似五瓣梅花,村中小山宛如梅蕊。梅山亦称芙蓉,古时因境内一溪的两岸盛开的芙蓉花,该溪称芙蓉溪。梅山开发于晋代,兴盛于唐代。唐宋以来,芸溪之畔的芸尾街为泉州至永春等地航运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梅山经济贸易中心。宋为怀德乡民寿里。元、明、清为十六都。2杨梅山鼎盛时有十八座寺庙。宋朝始建西真寺,主祀观世音菩萨,寺周有镇寺石、观音石、百年樟树等。娘妈宫位于鼎诚仓内,此外,还有陈塘江泗洲佛、码头桥、水吼渡、九洞空等古迹。梅山镇有侯淹岭,海拔207米。据《南安县志》所载,十八都包括今罗东镇、梅山镇部分村落,其中侯淹古地名即今罗东镇的新明、维新、梅山、明新等村,古山头古地名即今梅山镇的鼎诚村许淹头自然村。3民国十七年(1928年)置梅山乡。1956年设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九都、向阳一带。1958年底设梅山公社。1959年析出九都公社。1961年置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一带。1965年析出罗东公社,成立梅山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1997年,辖鼎诚、格内、埔仔、丰溪、明新、竞丰、灯埔、灯光、东淹、诗溪、水口、璞山(林坂)、芸塘、新兰、蓉中、蓉溪、梅峰、演园18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8.42万人。主要姓氏有黄、李、陈、戴、刘、侯、林、萧、谢、杨等。
    鼎诚村,位于梅山镇之北,杨梅山下,东溪岸边。东与格内村、丰溪村相邻,西与演园村、蓉溪村相毗,南离洪濑商贸区6公里,北距梅山镇区5公里。明清为南安县十六都。旧称武荣怀德乡丰年里古山头,又称十八都古山头,古山头有美井山。鼎诚村为梅山镇第二大行政村,辖有六甲后新厝,片村:古山头,村:美井、草捕尾、过壁、寺园、后新盾、围内、池头、村内、新村、大池后、四块联、宫口等16个自然村,有1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4786人,为刘侯姓血缘聚落,属外侯范围。鼎诚村建有石码宫,主祀林大将军。鼎诚村原包括今演园村,1961年演园大队从鼎诚大队析分出,以驻地演园得名。1984年改为演园村。聚落在杨梅山北麓,东溪南畔,略呈圆形分布,有演园、大坪、对前、土炉口、碑排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208户1088人。以刘侯姓为主姓,属外侯范围。
    明新村,位于梅山镇之北,以境内明心寺得名,后因心与新谐音,改为明新。民国年间属芦塘乡九甲保,1984年改为明新村。明新村聚落在牛姑山东南丘陵地,呈块状分布。有茶林埔、厦湖亭、中年沟、顶大园、陈厝、厝尾、筹埕、宙埕、外新厝、对面新厝、山仔头新村、井仔边、后埂、三落、洋仔头、五虎、宫仔借、困狗口、馆乖口、下新盾、片村:外乡、内乡、下宫、厝仔、后坑、金果、石头尾等24个自然村,以黄姓、刘姓、侯姓为主姓,属外侯范围。
    明心寺位于梅山、罗东两镇之间的明心山麓,始建于南宋末年之后,由明心山下的侯姓、刘姓、陈姓、黄姓四个姓氏乡亲共建,以刘侯为最。
    罗东镇因地处罗溪东部而得名。罗溪原名芦溪,古时两岸盛开芦苇,故得名芦溪,后遂变为罗溪。罗溪是罗东镇主要溪流,发源于罗东镇扑鼎寨的卧龙、香炉诸山谷,至炉上土宅村汇合诸水,经梅山芙蓉溪。于园尾村流入晋江东溪。罗东镇因地处罗溪东部而得名。为内陆盆地,丘陵多。开发于晋代,唐时分罗溪、埔头心、炉内三个乡社。元、明、清置南安县十七都,辖罗溪、半岭、灯埔、浦头四乡,炉内及潭溪、霞山乡属属七都,飞云属八都,侯淹属十八都。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乐峰乡与罗溪镇,小部属梅山乡与芦塘乡。1961年,分为梅山区罗东、罗溪、乐峰三个公社,1965年合并为罗东公社。41999年7月拆为罗东镇和乐峰镇。辖有振兴、罗溪、蔡厝、潭溪、维新、新明、罗东等12个行政村。
    维新村,位于罗东镇之南,新中国成立前,以智新、竟新、维新三保为乡,命名为维新。1949年后,易名候安乡,1958年公社化后析分为新明、维新二个大队。1984年为罗东乡维新村,1988年为罗东镇维新村。维新村聚落散布在梅仙公路东侧丘陵盆地上,有洋顶厝、新雨亭、后新厝、井仔、四落厝、祖厝、下井、三落、村头厝、下新厝、大坪厝、队尾、对尾、松树、前畲、外溪埔、帮吟、石美宫、巷内、后园、草坂、凤头山、候安角、沟内洋、土炉厝等2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民957户4667人。以刘姓、侯姓、陈姓为主姓,属内侯范围。维新村与新明村之间建有石马宫,主祀林元帅。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马状图腾,故名之。
    新明村,位于罗东镇以南,1958年从候安乡析分为新明大队,1988年为罗东镇新明村。由慕奄口、片村:侯淹,以及溪仔、顶墩前、下墩前、寨脚、龙眼脚、后畲、坑内、洋头厝、尾井、三甲、大路尾、大路山、上洋埔、下洋埔、仑美、许尾宫、布厝干、土楼、后间、洋顶厝、美崎、连普、祖厝边等22个自然村组成,有24个村民小组,村民2429户7509人。以刘姓、曾姓为主姓。属内侯范围。
    码头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东临山美水库,北与永春相接,南与南安梅山镇相连,西与南安诗山、金淘两镇相临。属半山区半丘陵地理,四面峰峦叠起,盆谷较错,面积108平方公里。码头地名,来源于宋时鳌头,即河运装卸的码头。后以码头取代鳌头。唐属山头社管辖。宋分别隶于德教乡崇和里、怀德乡太平里和清风里。元、明、清分属第十、H、十二都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码头设第二区,辖今码头、诗山、金淘、眉山、蓬华一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设码头镇、高盖乡。1956年属诗山区,1958年属诗山公社。1959年由诗山公社析出成立码头公社。1984年改码头乡。1985年改码头镇。全镇人口69000人,下辖诗南、金中、内柯、铺前、南冬、丰美、丰联、坑内、码头、美岭、高山、刘林、新汤、康安、码四、杏东、大坝、宫占、东大、大庭、高盖、枫树、仙美、仙都等2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
    刘林村,在码头镇西南,因此地为刘氏族人聚居住之地,又有个刘甫林山,故名,是码头至金淘必经之地。民国年间属依仁、锦岭2个保,解放初属刘林乡,1958年为刘林大队。1984年改为刘林村。聚落在四方寨南部丘陵山谷间,呈椭园形分布,有祖厝、暗淹、新宅、马埔、许岭、颜厝、苦坑、顶土楼、尾柴桥、四落、农点:锦埔、水尾宫外、文幌、进记、后园、不老洋等16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724户3561人。以刘姓、谢姓为主姓。祖厝聚落建有刘姓宗祠。
    高山村,在码头镇西南,因位于高盖山东麓,故称之。东邻坑内村,西邻杏东村,南邻金淘杏山村,北邻圳林村。民国年间称亭头、歧亭2个保。1958年与圳林合并为一个大队,后与圳林分开,称为高山大队,1984年改为高山村。有溪南美厝、亭头内、崎仔尾、黑庄、石墘、苦坦、亭头内、德厚谢、乌谢、玉井、大坪头、岩岭、南田、宫下、美田、牛路尾、后坑仔、石墘、益丰、宗良等20个大小自然村落。全村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土特产有柑橘、龙眼、茶叶。有小学1所,卫生所有2所。乡村路接诗码公路。唐欧阳詹读书处的高盖山白云室位于其境。以刘姓、方姓为主姓。
    美岭村,位于码头镇政府之西,因码头镇境内有一座小山,地处刘氏村落尾端,故名尾岭,雅化为美岭。民国年间属美岭保,1949年后属码头镇美岭村,1958年属码头大队。1960年与码头、码四拆队后称美岭大队。1984年改为美岭村。聚落分布在四方寨东部丘陵谷地上,呈三角形。由美岭、佛内、桐林、旺板埔、七板桥、祖厝、山寨7个自然村组成。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500多户2320人。以刘姓、王姓、郑姓为主姓。
码四村,在码头镇东北部,民国年间属旧街保,1949年,码头分为四个乡,此地编次第四,故称码四。1960年从码四、美岭分别从码头析分后称码四大队,1984年为码四村。有吴顶、宝光、山门、内洋、后院、含草坪、汤泉、岭脚等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民206户802人。以刘姓为主姓。
    明清时,许多侯姓纷纷渡海迁台开垦,如侯高居父子、侯启流兄弟、侯雷、侯信恒、侯信佰、侯士禹、侯锡僭、侯锡肯、侯光场等,分布于二重港、嘉义下双溪庄、三寮湾、南路潭底,北路土库圳头厝等。侯氏聚居地有嘉义县朴子市双溪口、溪口里,嘉义六脚乡、台南市东石区、柳营区,台中市沙鹿区等。
    康熙十年(1671年),泉州府南安县侯完、侯成、刘传招佃入垦嘉义县六脚佃下双溪庄,即今六脚乡正义村。康熙十六年(1677年),南安县魏善英、侯堪民等移垦嘉义县六脚佃大涂师庄,即今六脚乡涂师村。康熙二十年(1681年),南安县人侯定、侯住等招佃开垦六脚佃溪墘厝庄,即今六脚乡溪厝村。六脚乡潭墘村,旧聚落地名有潭仔墘、后壁廍、仑仔顶等。潭仔墘聚落以陈姓、南安县籍侯姓为主,以及廖姓、周姓,大坦园聚落现为南安侯姓聚居点。椅匝聚落于日据时1899年建有池王庙,由泉州十八都南安县石码宫迎来。5
    康熙四十年(1701年),泉州府南安县人陈智、侯东兴(或称侯东八)、侯朝等人相继入垦嘉义县朴仔脚双溪口庄,即今朴子市双溪里、溪口里、德兴里以及原属小槺榔庄的仁和里一带。开基后,侯东兴传三房,即侯岩、侯荣、侯国。乾隆中叶,泉州府南安县人侯集、侯艳梅相继入垦嘉义县双溪口庄,即今朴子市双溪里、溪口里。侯艳梅传两房,即侯铜、侯铁,皆为双溪口开基祖;另侯集传三房,即侯江、侯泽、侯弄为官埔寮即溪口里芊埔寮聚落开基祖。

二、嘉义县朴子市侯姓的播迁传衍与石码宫

    台湾的石码宫、二甲厝位于嘉义县朴子市双溪里、溪口里,溪口里二甲厝为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或罗东镇维新村的冠籍地名;石码宫为梅山镇鼎诚村、罗东镇维新村石码宫分香宫庙。
    朴子市位于嘉义县西南部,东与太保市、鹿草乡为邻,西毗布袋镇、东石乡,南接义竹乡,北以朴子溪与六脚乡为界。地处嘉南平原,西部原为朴仔溪、龟子港的河口地带属猴树港水域。东部为近海岸地带,北有朴子溪,其上游称牛稠溪,南有龟仔港。下游朴子溪从太保市流入,经双溪口、芊埔寮、下寮仔、新吉庄、内厝、应菜谱等地,向西流入东石乡。乾隆十九年(1754年),朴子溪改道绕往(内厝)观音亭北方,河床逐渐淤浅,渐成笨港街外港。因牛稠溪淤浅与猴树港溪陆化,河港变成沼泽洼地,致海滩隆起而延西伸及,失去原有河港功能。在两溪之间,原有荷苞屿湖,现成为东西向的荷苞屿大排。
    朴子市街旧称猴树港街。朴仔脚有数间农舍及数株朴仔树,朴仔树苍翠成荫,树下逐渐成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凉好地方。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民众在朴仔树下建庙,奉祀妈祖,于是取名朴仔脚。脚字为闽南语下的意思,指朴仔树下,因在朴仔树下开店铺,形成街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周钟瑄、陈梦林的《诸罗县志》卷二街市就已载有猴树港街地名。乾隆六年(1741年)刘良璧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的《诸罗县图》上标示有牛稠溪“朴仔树脚”地名。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续修台湾府志》,则载:“朴仔脚街:旧为猴树港街,今更名。”自此,朴仔脚街沿用至日据期间。日据时的1920年,改为朴仔街。
    朴子市开发较早。明天启年间,颜思齐在笨港筑十寨。据传,十寨中在嘉义县朴子市内有三寨,分别是第四寨在南势竹(南竹里)、第七寨在大小槺榔(大乡里、大葛里、仁和里)、第八寨在龟仔港(顺安里)等。但另说认为颜思齐十寨均在云林县,其中五寨在北港镇,五寨在水林乡。
    据传,内厝(观音亭)地区原为平埔族觉妻社活动区域。荷郑时代,朴子市就已形成聚落。伍姓、麦姓、黄姓、潭姓、陆姓等6族人入垦白须公潭保的牛挑湾。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朴子市属明郑东都天兴县,后改为天兴州。这时内厝有明郑军队驻扎屯垦。这时期,南势竹也随之幵垦。汉人的拓垦沿着朴子溪、龟仔港分两路随之而来。
    据《台湾土地贯行一斑》、《台湾府志》、《诸罗县志》、涂氏族谱等各种文献资料所载,从北部朴子溪这路的开垦来看,南明永历十九年,即清康熙四年(1665年),漳州府诏安县仙塘村涂远渡海迁台,招佃开垦大槺榔庄,即今朴子市大乡、大葛两里。这是古文献、族谱中记载最早入垦朴子的人。康熙二十年,即南明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漳州府诏安县仙塘村荷仔埔社涂远之孙涂刚直、涂述等六房18人,从诏安宫口下船,奉带天上圣母东渡台湾,在嘉义朴子招悃开垦,即今大乡里、大葛里一带。涂远开垦了竹子园、朴仔脚等七八个村社。康熙二十年(1681年),泉州府安溪县人林马从半月庄(今贵舍里)迁安溪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朴子市属台湾府诸罗县。朴子市分属大槺榔西保和大坦田西保。据传,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卖杂货为生的林马自鹿港迎请妈祖至居住地布袋嘴半月庄供祀,经牛稠溪(朴子溪)南岸时,在朴子树下休息。当地民众闻讯聚集参拜,留妈祖神像在此树下立庙,称为朴树宫。随后的移民纷纷进入,开垦以大槺榔、安溪厝为中心,向外拓展。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李惜、黄英入垦大槺榔西保应菜埔、下竹围,即今竹围里、佳禾里、新寮里、永和里一带,李惜可能为漳州府诏安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槺榔涂姓因开垦迅速,广招杂姓卜居结社,涂姓聚沟北,杂姓居沟南。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泉州府南安县人陈智、侯东兴、侯朝等人相继入垦双溪口、小槺榔庄,即今双溪里、溪口里、德兴里、仁和里一带。
    另一路的开垦沿着龟仔港溪而来,以白须公潭保的南势竹、牛挑湾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拓垦。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泉州府南安县人郑允成已开垦了大坦田西保的龟仔港、新庄等。接着郑允成又先后开垦了吴竹仔脚、鸭母寮、崁前、崁后、应菜埔等大部分地区。康熙五十年(1711年),漳州府漳浦县人黄变先移居平和县溪口社。旋又东渡迁台,入垦内厝庄开基。其渡台二世黄岱传五房,至今已传十二世,形成望族。
从两路移民的开垦路线可看出,闽南移民的开垦是以明郑时己开垦的汉庄为中心,即观音亭(内厝)、大槺榔、南势竹、牛挑湾、大坦田、龟仔港等7个主要汉庄,向朴子地区四周逐步拓垦。特别是康熙中叶后,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进垦的速度加快了。康熙年间,漳州府龙溪县人陈有芳第三房后裔至朴子开垦,卜居牛挑湾。到康熙末年,朴子已形成10个村落,出现了猴树港街。所形成的村庄为大ffi田、南势竹、龟仔港、大槺榔、小槺榔、猴树港街、观音亭(内厝)、牛挑湾、张竹仔脚、荷苞屿等,朴子多数地区已完成拓垦并水田化,水利设施多已修筑完成。
    雍正、乾隆年间,聚落人口逐渐繁衍,聚落规模扩大、分化,新聚落不断形成。当时牛稠溪水颇深,大型船舶可来往航行并上溯抵达朴仔脚街附近。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时,又有泉州府同安人陈金生,沿着牛稠溪流前来此地定居并经营商业贸易活动,并于此地开设店肆,从事小型贸易。继有商贾从闽南渡海到虞溪南畔,在今开元路一带建店铺。起初店肆之旁有一大株朴仔树,故为当地取名为朴仔脚,以后此处便成为此地方的贸易中心市场,商业活动十分发达而不断发展。雍正六年(1728年),漳州府漳浦县人张光喜、龙溪县人赵由进,泉州府南安县人侯宇等相继入垦。平和县人江再入垦大槺榔西保。其中,赵由进拓垦朴仔树脚溪仔底,即今安福里。赵由进为龙溪县人,今属华安县丰山镇,在溪仔底开基后传五房。雍正九年(1731年)更进一步开辟为岛内贸易所。《续修台湾府志》载曰:“猴树港,台属小商船往来贸易。”乾隆初年,泉州府惠安县人张纯德入垦。乾隆六年(1741年),开始出现朴仔树脚地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槺榔庄兴建涂姓开基祖庙,主祀妈祖。同年,同安县人吴往、晋江县人吴相入垦。乾隆中叶,泉州府南安县人侯集、侯艳梅相继入垦双溪口庄。漳州府海澄县人陈崇秀入垦朴仔街安溪厝,开设义兴号油铺,传七房。同安县人吴伯荣入垦大坻田西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形成了朴仔脚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后来朴仔脚街遂成为附近聚落农渔产品的集散地,逐渐发展成市镇。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出现漳、泉籍分类械斗。乾隆末年,同安县人蔡土来入居朴仔街,蔡恭入垦。漳浦县人黄变派下三世黄百揆移垦下竹为庄拓垦,传六房。晋江县人辜五湖居朴仔街大街,林前笑居朴仔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朴树宫改为配天宫。到乾隆末年,新出现了崁后、瓮菜埔即应菜埔、下竹围、新庄、双溪口、安溪厝等6个村落。漳州府诏安县人李姓开垦了应菜埔聚落,即今永和里,形成大庄聚落及许厝内、下厝仔尾小聚落。
    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泉州府人入垦、移居朴仔的垦民逐渐增多。入垦的漳州府人有漳浦县黄变派下四世黄协海移居五甲尾,传六房。嘉庆十七年(1812年),朴仔属台湾府嘉义县。嘉庆、同治年间,新出现的聚落有鸭母寮、崁前、新店街、顶灰窑、下灰窑、过沟等7个聚落。嘉庆末年,因牛稠溪口发生变迁,西方的东石港成为新港地,但朴仔脚街正当嘉义通往东石港之必经要路,故使东石港之输出入货物亦必经过此地。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十四年(1844年),又二次出现漳、泉籍分类械斗。咸丰年间,漳州归湖乡苏福、苏海昆仲入居朴仔街,开布铺长兴号,蜚声商界。归湖乡可能为龟湖之谐音讹写,或为今南靖县奎洋镇旧称龟洋,今属何处,不详,待查。
    据《台南州祠庙名鉴》、《台湾事情一斑》等文献书籍记载,光绪年间,朴子新出现的聚落有11个。如芊埔寮、下寮、新寮、同安寮、苦瓜寮、港仔墘、过港、陈竹仔脚、吴竹仔脚、竹围、埔中央等。至此,朴子的主要村落均已形成,各大小聚落也在嘉庆、道光年间已成庄。清代设安抚局,隶属台南府大槺榔西堡。光绪十三年(1887年),属台南府嘉义县。
    朴子因邻近嘉义对外最大输出入港东石港,朴子溪河运随之兴盛,朴仔脚成为一个河港市镇,朴子溪旁的朴子古街开元街成为物产的转运交易中心,朴子街上商家林立、百货齐备;小工业亦日趋兴旺。开元街早期街面为俗称蜈蚣阵的长条街屋,也就是沿着开元路两侧的商店、住家,均是长条形的建筑。现还有许多商店还是这种长条街屋,属带有兼具有防御性的街市。但街外仍是以农业为本,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后,发挥灌溉功能,促进嘉南地区农业的发展。
    日据时的1900年,成立朴仔脚区役场,属嘉义厅朴仔脚支厅。1900年至1918年间,朴子流行鼠疫,朴子地区死亡甚多。1920年为朴子街,隶属台南州东石郡,辖有朴子、东石、布袋、义竹、鹿草、太保、六脚等7个乡镇。朴子街辖域内分为朴子、下竹围、大槺榔、小槺榔、双溪口、应菜埔、崁前、崁后、鸭母寮、吴竹子脚、新庄、龟子港十二个大字,形成了29个较大旧聚落。1926年,东石郡朴子街即今朴子市均为闽南籍,汉族总人口有17100人。其中,泉州府籍13900人,占汉族总人口的81.28%。其中,安溪县籍有2600人,占汉族总人口的15.2%,同安县籍有4400人,占25.73%,三邑(南安、惠安、晋江)籍有6900人,占40.35%;漳州府籍3200人,占汉族总人口的18.71%。61932年六脚乡下双溪居民因朴子溪洪水泛滥集体迁村,在朴仔脚与双溪口间重建家园,建成新吉庄(新结庄仔)与下寮仔。
    台湾光复后,1946年,成立台南县东石区朴子镇。1950年改隶于嘉义县。1962年,原属义竹乡的牛挑湾、南势竹改隶朴子镇。1992年,升格为县辖市,为朴子市。2010年7月1日,朴子市有44290人,前十大姓分别为:陈姓6838人,黄姓4712人,李姓2897人,林姓2727人,吴姓2437人,蔡姓2288人,张姓1780人,王姓1397人,许姓728人,刘姓727人。72015年1月,朴子市辖下27里414邻,15403户,43240人。朴子市人口多集中于竹围里,而开元、新寮、仁和、佳示、顺安、新庄、义竹各里则人口较少。据台湾寺庙网登记的寺庙进行统计,朴子市各种寺庙有52座。
    据对朴子市地名的统计分析,在朴子市原27里中,完全沿用旧地名或部分沿用旧地名的有14个里,占51.85%。其中,沿用清代的有5个。完全新创的地名则有13个。因血缘与地缘而命名的有安福里、德兴里等2个里,以位置、时间、自然环境而命名的则有10个里。8冠籍平和县的地名有平和里,冠籍南安县的地名有溪口里的二甲厝。双溪里、溪口里由南安市侯姓开辟,为嘉义县侯姓主要聚居地,大乡里、大葛里由诏安县涂姓开辟,为嘉义县涂姓主要聚居地。
    双溪里、溪口里,原为双溪口庄,清代属大槺榔西堡。水源丰富,适于农耕,雍正、乾隆年间形成聚落。双溪里位于朴子市的东北,东、北与六脚乡为邻,西、南与溪口里相连。溪口里东连双溪里,西接德兴里,南毗仁和里,北以朴子溪与六脚乡蒜头、溪墘厝两庄相望。朴子溪(旧称牛稠溪)流经此地的西端与北侧,原先牛稠溪流到糖厂即双溪里东侧小槺榔,分成另一条朴子溪支流,向西南流经大槺榔的西北方,向南注入荷包屿湖,村落地处两溪交会出口附近,故名双溪口。据说当时溪水清澈,溪中可见鱼、虾、蚬仔,孩子喜欢在此戏水。
    康熙四十年(1701年),泉州府南安县人陈智、侯东兴(或称侯东八)、侯朝等人相继入垦双溪口庄即今双溪里、溪口里、德兴里以及原属小槺榔庄的仁和里一带。开基后,侯东兴传三房,即侯岩、侯荣、侯国。
    乾隆中叶,泉州府南安县人侯集、侯艳梅相继途径东石港沿虞溪,即今朴子溪下游逆行向上,至溪流交汇处溪南畔登陆,入垦双溪口庄开基,形成聚落。9侯艳梅传两房,即侯铜、侯铁,皆为双溪口开基祖;另侯集传三房,即侯江、侯泽、侯弄为官埔寮即溪口里芊埔寮聚落开基祖。那时候双溪口尚无道路与外地连通,主要交通是靠水陆牛挑溪,现称朴子溪。在西边先有村落形成,渐渐往内陆发展;而双溪口移民群不断进入开垦,渐渐分布在各角落。当时,牛稠溪流经目前石码宫前,因地势的关系,双溪口成了港口,整个村庄对外交通全靠水陆在运作,后港口变成村民的主要进出口及生活补给、人物汇聚的中心。日据时期,原属双溪口大字,南半部为溪口里,北半部为双溪里。双溪口聚落于日据初期的1896年,有197户913人,至日据末期,有192户。属侯姓为主姓的血缘聚落。台湾光复后,双溪口聚落划分为双溪里、溪口里。双溪里的双溪口聚落分为中部的庄内,北边的竹围仔、东边的竹围仔、中行、十八户仔、深坑等小聚落。溪口里的双溪口聚落又分为竹角、二甲厝、廍仔。二甲厝聚落为移用南安县的冠籍地名,也是入垦双溪口庄的开基祖南安县二甲厝侯艳梅的祖籍地。10
    溪口里旧聚落地名还有芊埔寮、下寮等。芊埔寮位于双溪口西侧,因侯姓族人入垦之初,这里荒地长满芊蓁仔草,垦民在这里开垦,搭草寮居住,故称之为芊埔寮,也有写成官埔寮,为菅埔寮指谐音讹写,菅即芊。日据初期的1896年,有15户70人,至日据末期,有30户,属侯姓为主姓的血缘聚落。下寮聚落原位于芊埔寮之西,朴子溪河道附近,地势较低。1926年,因修建嘉南大圳朴子分线而迁村至现芊埔寮之南,日据初期的18%年,有28户90人,至日据末期,有43户,属侯姓为主姓的血缘聚落。11
    双溪里、溪口里分别建有石码宫。双溪里的石码宫,为双溪口庄庙,位于双溪里4邻双溪口37号,主祀林元帅,配祀张府千岁、刑府千岁、吴府大人。据石码宫庙内壁上所嵌的《石码宫沿革志》所载:“约永宁元年(公元1792)福建南鞍之侯姓村民携奉林府元帅,渡海移民来台,定居于下寮溪边,为纪念大陆之祖庙,并建立庙宇名为石码宫供奉林府元帅、连府千岁及五府千岁,为本宫最初之前身。”沿革志中的1792年为乾隆五十七年,南鞍应为南安。沿革志认为南安市罗东镇维新村石码宫为其祖庙,但对于先祖迁台时间并不一致,也未提到该庙建立于何时。邱奕松在《咱的家乡朴仔脚》中认为石码宫应建立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12据石码宫沿革志及侯榧楠、侯建源口访有关资料,当时先民陆续迁居朴子溪合流处,即现今朴子市双溪口,集村结社形成聚落之后,乃修筑土确厝供祀侯姓祖先恩人林府元帅神祇,成为地方保护神。直至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重建,嗣后前往泉州府石码宫祖庙奉请林府二元帅到双溪口石码宫祭拜,庙额仍取祖庙名,曰石码宫,成为双溪口开基庙。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乡绅侯故、侯桂、侯和等主倡鸠资八百银圆重建,俗称双溪口庙,主祭日六月十二日。1914年,乡绅侯见、侯学倡议聚资翻修,扩建主殿兼拜亭附设两侧厢房。1964年,筹组石码宫重建委员会,推选主委侯蒜、副主委侯丁进等向各界募捐新台币三十万重建落成。庙分前后殿、附两侧厢房,庙貌壮观,庙中悬挂《威镇双溪》匾额。另,据传,庙中所供奉吴府大人,当年奉旨七省巡案,曾来台且驻宿石码宫为公馆,后来于庙前置奉旨下马牌,每逢农历八月二十四日祭祀。
    溪口里下寮侯姓庄民建有石码宫,为芊埔寮、下寮的公庙。始建于1921年,仍称石码宫,从双溪里迎请林府副二元帅镇座,主祀林元帅,配祀连府千岁、五府千岁,主祭日六月十九日。1959年,因八七水灾之害,全村于1960年迁至溪口里现址。侯姓族人辛勤耕耘,生活渐趋稳定,至1963年再兴建新庙,当时地仅十坪,规模不大。位于溪口里7邻双溪口192之1号。下寮仔石码宫旁为溪口老人活动中心,是地方聚落居民的集会、活动和投开票场所。溪口里还建有万善堂,主祀黑川伯公,位于溪口里1邻双溪口127之一号;指灵宫,主祀南无济公禅师,位于溪口里181之一号。双溪里于1997年还建有福天宫,主祀吴府三千岁,位于双溪里3邻219号。双溪里现有10邻278户,760人;溪口里现有10邻321户,984人。
    德兴里位于朴子市东北端。东与侯姓为主的溪口里,仁和里相连,南邻诏安县籍涂姓为主的大乡里、大葛里。北以朴子溪与六脚乡为界。居民以南安侯姓、诏安涂姓居多。原属大槺榔西堡,又称德化廍、新结庄仔,雅化为新吉庄。1950年为德兴里。康熙末年,泉州府籍陈智、侯东兴、侯朝入垦。日据时,朴子溪于1918年、1933年两次泛滥,六脚乡溪厝村,原属下双溪大字的溪墘厝德化廍聚落庄民常受大水灾害,在朴子溪河道变迁后,于1932年迁居至朴子市双溪口庄。六脚乡溪厝村由南安县人侯定、侯住于南明永历三十五年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招佃开垦。溪厝村为侯姓血缘聚落。德化廍地名最早出现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碑文,为躧勘牛埔归庄民共有的牛埔众庄庄耆同立石碑。13德化廍是否为德化县的冠籍地名,待考。当时,溪厝村德化廍与双溪口等九庄有一块共同的牛埔地,六脚乡溪厝村德化廍庄民遂迁至牛埔地,形成新聚落,故名为新结庄,又称为新吉庄。1950年,设德兴里。居民早期生活较清苦,以绑槺榔扫帚维生,现今特色则为泥水匠、木匠、油漆匠、等盖房屋的(师傅庄)。建有德安宫,主祀保生大帝。

三、南安、嘉义二甲厝冠籍同宗聚落的考证

    双溪里、溪口里包括德兴里等处侯姓居民祖籍泉州府南安县十八都瓦井山(古头井山),入垦双溪口庄的开基祖侯艳梅的祖籍地为南安县二甲厝,以南安市罗东镇维新村石码宫为祖庙。据查考,南安市侯姓族人比较集中的聚居住地分布在码头镇、梅山镇、罗东镇等10个村。码头镇有刘林村、高山村、美岭村、码四村、锦林埔村等5个村;梅山镇有明新村、演园村、鼎诚村等3个村;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等2个村。侯姓分衍派系多,和林姓、刘姓均有关联,所以要准确地查明侯姓祖籍具体村落并非易事,有一定难度。这里的关键词是,南安县十八都,侯淹乡、瓦井山或古头井山、二甲厝、石码宫。
    从南安侯姓入闽肇南安的源流来看,宋景炎年间(1276~1277年),侯宗贵,名情(赠),字洪孚,号宗贵,及其夫人杜端慈入闽,携九子卜居南安十八都丰年里后头境开基,即今罗东镇维新村。侯宗贵在后头境置田宅,择吉地建宗祠开基,地以侯姓为名,曰侯安。兹此繁衍兴盛,开侯安九甲一族。据族谱记载,侯宗贵共有九个儿子,长子侯华资、次子侯华岳、三子侯华美、四子侯华和,与侯宗贵在南安十八都侯安乡定居繁衍。南宋亡后,侯宗贵令其五子至九子返回原籍河南,但实际这五子没回原籍,而在漳浦、漳州一带定居繁衍,其中,第五子侯道经住漳浦,后裔迁永邑;第六子侯英茂住漳浦,后裔迁广东揭西;第七子侯安住漳州,后裔迁嘉应州,即广东梅县;第八子侯瑞住漳州;第九子无考。留守祖地的侯姓四房族人各立小宗,各分支派,成为一望族,从四世起,族人开始外迁他邑异地繁衍自成一支派。其中又分衍迁居南安码头乡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为纪念侯林两姓搭救之恩,命名为侯林,后改为刘林。
    其后,这四房的子孙都有渡海移居到台湾。目前,嘉义县六脚乡下双溪,以及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等地包括朴子市双溪口庄等地聚族而居的侯氏均是南安侯姓后裔。
    从嘉义县朴子双溪庄侯姓祖籍地的几个地名来看。据康熙版《南安县志》记载,怀德里的丰年里辖有十八都、十九都,其中有侯淹、古山头等乡村。再据1993年版的《南安县志》所载,十八都包括今罗东镇、梅山镇部分村落,其中侯埯古地名即今罗山镇的新明、维新、梅山、明新等村,古山头古地名即今梅山镇的鼎诚村许埯头自然村。14据查,梅山镇开发于晋代,兴盛于唐代。元、明、清为十六都。1961年置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一带。1965年析出罗东公社,成立梅山公社。1985年改镇。罗东镇开发于晋代,宋代分属于德教乡嘉禾里、趋仁里、崇仁里和怀清乡丰年里。元、明、清改置十七都、部分属六都、七都、八都、十八都。民国时期分置乐峰乡与罗溪镇。1961年改属梅山区管辖的三个小公社之一。1988年撤乡建制为罗东镇;1999年拆为罗东镇和乐峰镇。
    鼎诚村今属梅山镇所辖,旧称武荣怀德乡丰年里古山头,又称十八都古山头,古山头有美井山。鼎诚村与梅山镇明新、演园二村合称外侯,罗东镇维新、新明二村合称内侯。鼎诚村为梅山镇第二大行政村,辖有六甲后新厝,片村:古山头,村:美井、寺园、宫口等15个自然村,15有1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4786人,为刘侯姓血缘聚落,鼎诚村建有石码宫,主祀林大将军。1961年从鼎诚大队析分出演园大队。后为演园村。
    维新村属罗东镇所辖,新中国成立前以智新、竟新、维新三保为乡,命名为维新。1949年后,易名候安乡,后析分为新明、维新二个大队。1988年为罗东镇维新村。维新村聚落散布在梅仙公路东侧丘陵盆地上。有后新厝、井仔、四落盾、祖盾、下井、三落、石美宫、候安角等24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957户4667人。主要姓氏为刘姓、侯姓、陈姓。罗东镇新明村有片村:侯淹,以及尾井、三甲、许尾宫、布厝干、洋顶盾、祖厝边等22个自然村组成。16主要姓氏为刘姓、曾姓。新明村有24个村民小组,村民2429户7509人。1988年为罗东镇新明村。侯姓后裔分出卢川一派,祖祠建于南安十八都侯淹乡九甲大宗。今罗东镇维新村及新明村之间建有石码宫古庙,主祀林大将军。在维新村与新明村之间建有石码宫庙,供祀林元帅。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马状图腾,故得名石马宫,谐音讹写成石码宫。
    由此,可确定是,侯淹乡范围包括外侯的梅山镇鼎诚村与明新、演园村,内侯的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鼎诚村、维新村均建有石码宫,维新村石码宫位祖宫庙。瓦井山或古头井山应为鼎诚村的古山头、美井等角落及美井山,鼎诚村、维新村、新明村均有带井字的地名。二甲厝的位置不详,笔者认为,在这里,甲有多义,一为房派之意,侯宗贵有九子,故开九甲一族,甲字在此应为房字之意。二甲可能是指侯宗贵次子侯华岳房派的后裔。另一义为地名,即角落之意,在闽台地名中仍可常见到,鼎诚村有六甲后,新明村有三甲。梅山镇新蓝村有甲头、古头、瓦窑等聚落地名,丰州镇长福村有四甲、三甲聚落地名,水头镇仁福村有中甲、头甲聚落地名。第三义为台湾地区的土地面积。当然还有作为明代以来的社会基层组织里甲、保甲之义,如里长、甲长等等。这些村落都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故小聚落多且分散,大都带厝字。自然村或角落数来看,鼎诚村有16个,维新村有24个,新明村有22个。因此,双溪口庄的开基祖侯艳梅的具体祖籍地二甲厝聚落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聚落兴衰而消亡,如新明村的三甲地名已逐渐不为人所知,在有的村落介绍中不再提及。二甲厝聚落应在鼎诚村、维新村、新明村之间,更有可能在鼎诚村或维新村。
    两岸开放以来,南安与嘉义朴子侯氏宗亲多有往来。2013年6月,第五届海峡论坛活动的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活动中,嘉义县朴子市双溪庄的侯姓乡亲再次到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祭祖。2013年10月3日,南安市刘侯宗亲暨石码宫代表80多人,奉带南安石码宫林府大元帅神明本尊,抵达朴子巡礼联谊。因此,石码宫、二甲厝均为南安市侯姓在朴子市双溪庄双溪里、溪口里的冠籍地名。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包括码头镇刘林村等一批刘氏血缘聚落,与嘉义县朴子市双溪里、溪口里、德兴里等均是同宗村。
    1许在全、林中和主编:《泉州姓氏堂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59页。
    2《南安县地名录》,南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10月。第140页。
    3潘用庭、张毓昆主编:《南安县志》卷一,建置,第二章,行政区划,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4《南安县地名录》,南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10月。第128页。
    5参考资料:施添福总编纂,陈国川、翁国盈编纂,陈美铃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六脚乡,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出版,2008年12月。第260~276页。
    6台湾总督官房调査课编纂:《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台北:台湾时报发行所,1928年。第24~25页。
    7《全国姓名分析》,台北:台湾内政部门编印出版,2010年10月。第101页。
    8施添福总编纂,陈国川、翁国盈编纂,陈美铃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出版,2008年12月。第846页。
    9邱奕松:《咱的家乡朴仔脚》,《嘉义文献》第26期,1996年。第21页。
    10施添福总编纂,陈国川、翁国盈编纂,陈美铃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出版,2008年12月。第100页。
    11施添福总编纂,陈国川、翁国盈编纂,陈美铃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出版,2008年12月。第100页。
    12邱奕松:《咱的家乡朴仔脚》,《嘉义文献》第26期,1996年,第21页。
    13《台湾私法物权编》第20,碑文,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台湾文献丛刊第150种。第1704页。
    14潘用庭、张毓昆主编:《南安县志》卷一,建置,第二章,行政区划,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5《南安县地名录》,南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10月。第147页。
    16《南安县地名录》,南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10月。第137、139页。
(作者系漳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
(责任编辑:黄旭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