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桂林王家人(二)

2015-06-24 17:59:24来源:桂林王家人 王喜修 主编

打印 字号: T|T
 (王武胜)
王巩在广西的一支后裔——全州南宅王家人
 
一 南宅王家的始迁祖及其上源
    广西全州县有个古地名叫南宅,如今已改称南一村。这里住着一个大家族,其始迁祖叫王巩。王巩是个什么人呢?南宅王氏的老族谱(简称《老谱》)记载巩公字定国,行一,号曰关,赐进士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纂修玉牒,居官清正,弹劾无私。与苏轼、司马光公辈志同道合。以元祐党祸戌宾州,寻白得还,至元丰间党人更得志横行,公因劾权奸谪全州……”梦神语“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公不乐仕进,遂隐于湘浦之南……”。另据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东方出版社)介绍王巩,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定国,号清虚居士。王旦孙。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言事,冯京荐之,不为王安石所用。累迁太常博士。后因结交苏轼,黜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任宗正寺丞。微宗时,入元祐党籍。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等。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文献和外地一些族谱、书籍对巩公也有一些记载。各种资料显示,巩公出身于官宦世家,本人有才能,但是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使他一生道路坎坷。他喜交朋友,结识很多上层人士,擅长诗文,议论朝政。他这些个性特点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在很多关节时刻往往被人所攻,官职勒停不勒留,贬多升少,结果功不成名不就,还多次被流放异乡,做了时代的牺牲品。根据有关资料,经综合,巩公的生平及主要情况如下表:
 
王巩生平年谱
 
(1048——约1117年)
时间 事项 备考
公元 年号
1048 庆历8年 王巩出生  
1075 熙宁8年 大理评事 属从八品下
1079 元丰2年 京师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 属从七品上
1080-1084 元丰3-7年 被押出京师,贬宾州 宾州现广西宾阳县
1086 元祐元年 宗正寺丞。11月出判京西(长安)  
1086-1088 元祐1-3年 通判扬州 属从七品
1089 元祐4年 3.26知海州(现属江苏省)6.8改知密州(现属山东)9.22罢知密州,“送吏部”,乞得管勾太平观  
1090 元祐5年 起判登闻鼓院。诏“别与差遣” 登闻鼓院职责收理平民审事
1091 元祐6年 1月知宿州(今属安徽)6月罢10月改朝奉郎  
1094 绍圣元年 滴荣州(今四川荣县)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  
 
 
 
1098-1101 元符1-3年 送全州编管 全州今为广西全州县
1101 建中靖国1年 复朝散郎,用为河南(今属河南洛阳市)通判 属从七品上
1102 崇宁1年 送吏部,与合人差遣,秋,按事永安县  
1102-1105 崇宁1-4年 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先后被打成元祐奸党并刻碑示众,王巩名列其中,  
1107 大观年间 再贬广西(无具体地址),隐居全州  
约1117 政和约7年 巩公去世  
 
注:备考栏内的品级是指应属的品级,不是实际定的,仅供参考。
 
    巩公的上源为太原王氏的一个衍派三槐王氏。他的上五代太公名言,为唐滑州黎阳令,始定居大名府莘县,是三槐王氏的开基祖。言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生祜。祜公因办事公道,为办案不合太祖心意而被废黜。他一气之下在自家庭院中植槐三株,以其喻意勉励其子孙努力仕进,争取位登“三公”。后其子旦果真当了宰相,成了“三公”之首,实现了其父的愿望。后来其家族便称三槐王氏。旦公子三,其中素在熙宁时出任工部尚书,侍从仁宗帝30余年,颇有威望。素公有9子,其中第四子便是本宗族的始迁祖王巩。

二.认定王巩隐居和终老在全州并且是本家族始祖的主要依据:

    1、认定巩公在全州终老的主要依据:当前对巩公曾贬居全州已无争议,都认可《续资治通鉴》卷85所记载的“王巩因累上议论朝政……,于元符元年,送全州编管,三年归来”。但对其晚期隐居并终老在全州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巩公晚期生活终老都在全州。主要依据有:
    一是王巩被罢官,被打成奸党,流放异乡,产生了隐居潜逃的思想。1098-1101年王巩被送全州编管,三年归还后复朝散郎,又送吏部,与合人差遣,从此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好景不长,就在此同时,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励)之首的蔡京爬上了太师宝座。其后党祸大兴。巩公复朝散郎仅几个月时间,1102年蔡京等人把司马光,苏轼等120人打成元祐奸党。王巩名列其中,并被刻碑在端礼门示众。1105年奸党名单增到309人,并由徽宗下诏在全国郡县刻碑示众。名单分六类:文臣27名,曾任待制以上官49名(“待制”是在殿阁内设置给非正式官职之臣的衔号,位在大学士之下),余臣177名,武臣25名,内臣29名,为臣不忠曾任宰臣2名。凡持不同政见者即便死了也不能幸免。如对司马光已死10余年了还不放过他,把他列为文官榜首。苏轼也已死,被列为第二类首名。黄庭坚被刻碑示众不久便去世,列为余臣第二名。事过90多年后的1198年,元祐党人梁焘之曾孙梁律在静江府(今桂林)任钤辖时,为了变贬为褒,特将家藏的“元祐奸党碑”的拓本改为“元祐党籍”碑,雇人刻于桂林龙隐岩石室,现保存完好。王巩名列余臣第8名。凡被列为奸党的人及其家属除已死的外,重者关押,轻者贬谪,并且永远不录用,未经特许不得内迁,更不得入京,连子孙也不得留京和参加科考。对未打成奸党的朝中官员则划分正上、中、下和邪上、中下各三等。划为正者才能擢升。在这样的环境中,官员们便自然产生了潜逃的思想。“走“是上策,乘赴贬所地途中隐居潜逃更是良策。王巩被打成元祐奸党后到哪里去了呢?清人王国栋编的《王氏宗谱.三槐王氏》(简称《宗谱》)载党籍兴,(王巩)再贬广西。大观中,例还,遂致仕”。这说明王巩在这场浩劫中未被关押,只贬谪。当时他的岳父张方平(苏轼之恩师),好友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已去世,失去了保护人。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王巩只好上路去广西贬所地。至于《宗谱》所讲的:“大观中例还、致仕”,这是不可能的事。大观年号起止年份是1107-1110共4年。此时正是蔡京专权横行、猖狂镇压元祐党人时期。所有元祐党人都无人身自由,朝庭不录用,不得入京。蔡京还在京师附近的澶(今河南濮阳)、郑(今河南郑州)、曹(今山东荷泽)、拱(今河南雎县)四州各屯兵二万,以镇压反抗者。弄得满朝官员都不敢吭声,元祐党人更不敢乱说乱动。在这种形势之下,哪有什么“例还”(还朝)和“致仕”(退休)呢?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1126年因金兵攻宋,蔡京举家南逃死于潭州(今长沙),次年北宋灭亡,直至南宋高宗(赵构)为元祐党人昭雪为止。但平反时元祐党人大部分已经作古,昭雪只是恢复名誉而已。
    二是王巩在贬途船上一梦定隐居。《宗谱》写有王巩“再贬广西“,未写广西具体地址。全州南宅王氏《老谱》有了下文,该谱记载:巩公当年坐船溯湘江路过全州到城南30里远之处做了一个神梦:“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公因不乐仕进,遂隐于湘浦之南”。《老谱》与《宗谱》的记载正好互相衔接,互相吻合,这就表明了《宗谱》所写的“再贬广西”的具体地址就是隐居在湘浦庙之南。只不过隐居此地不为朝庭和外地人所知。巩公为什么要在这里隐居呢?当时广西叫广南西路,全州则属荆湖南路(明洪武27年即1394年才改隶广西桂林府)。当时虽不同一个行政区,但全州是从北方进人广西的咽喉,是必经之地,况且,他在全州编管时已在这里度过了3年,对这里的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这里与他所作的神梦很相吻合。这里有湾又有浦,湾有江河拐湾的湾和地名黄龙湾的“湾”,浦有小江汇人大江的浦口和地名湘浦的“浦”。经过打听这里正合他的梦境,这样,他就止于黄龙湾居于湘浦庙了,并在这里立宅。所以湘浦庙是南宅王氏家族的发祥地。巩公隐居湘浦庙后仍还惊心害怕,不敢暴露。《老谱》记载其子得全也“因父累遭权奸,怕其绝后,便隐名埋姓不知所终。”
    三是巩公在全州有葬墓。既有《老谱》的文字记载,又有实物葬于磨盘山的老坟墓。以前每年清明都有族人前去挂扫。因墓地较远,2001年族人将原墓迁建在南宅的中心之处。此外,还建有“定国公祠堂”。立堂号“光裕堂”。定国是巩公的字,以其字作祠堂名。该祠堂何时修建不清,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近年拆除了部分,现还有800多平方米。对巩公的墓和祠堂的祭祀已长达几百年之久。
    四是南宅王氏族谱从巩公传至现在的传承世系非常清楚,完整。从第2世至11世虽然都是单传,但这些先祖的名讳、身份、配偶等都有记载。从12世四房分支以后至现在族谱都无断代现象。以上说明王巩晚年隐居并终老在全州无疑。正如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领导到全州调研后所指出的:“王巩在此终老,墓葬磨盘山。这里解开了王巩晚年生活的谜团。这就是为什么王巩的晚年活动在京城和中原地区已无资料记载……原因可能是王巩得知自己列入《元祐奸党碑》后,便偷偷启程(又说是潜逃)离开京师来到广西,准备隐居,在路过全州时因得梦的引导,便定居在全州南宅村”(见《通讯》总65期),我们认为这样认定是正确的。也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习惯。我们坚信巩公就是我们的始迁祖,坚信他在本宗宅终老,我们永远保持对他的祭祀。对一些不同看法我们不参与争议。
    2、关于巩公的配偶及其儿子。史书记载王巩之岳父是张方平,其妻应是张氏。《老谱》记载巩公“配戴氏继张氏”。史书还记载巩公贬宾州时带着宇文柔奴,名为歌女实为妾,也是配偶之一。据此说明,巩公之配偶至少为三人。对巩公之子,史书记载共4人即奇、时、由、皋。《老谱》记载:“巩公子六,长得全,余5名未纪”。史书无“得全”之名。此外,不少地方也报出有王巩之子,对这些王巩之子需要甄别。巩公究竟有多少儿子很难定论,史书仅记奇、时、由、皋4人也未必准确,儿子的排行就更难说清了。因巩公终究不是帝王将相之类的大人物,对这样的官员在官方文献中不可能有详细的传志,更不可能有像玉牒那样的权威宗谱。清王国栋的《宗谱》是事后几百年的编撰而非原始记录,其准确性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假若仅以奇、时、由、皋定论,那么,苏东坡讲的“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是否属实?这二子是上述四子之内还是之外?对巩公儿子的认定应考虑他在该地的居住情况,我们认为《老谱》所记巩公之子得全属实,“得全”有可能是“得于全州”之意,是他在全州编管时所生的可能性大,但排行不一定是长子。不论他在全州编管期间或是在全州隐居之后,每次时间都长达三年以上。这么长时间,他不可能不生孩子不养孩子。我们认为《老谱》的记载是有根据的。我们坚持按“得全”是巩公之子的传承。

 二、巩公在全州的后裔

    巩公在湘浦庙隐居后在庙的南边立宅名为南宅。经过900多年的发展,南宅已发展成20多个自然村,“南宅”成了一个范围较大的“王家村”。在行政村的设置上曾分设过南一、南二、南三3个行政村,后来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合并后为与另外乡镇的“南宅”村不同名,巩公立宅所称的“南宅”便易名为“南一村”,现属全州县才湾镇。
    南宅王家现有人口4200余人。以时间和人口增加计算发展是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经历了单传11代的过程,单传时间垮度达340余年。现将单传的传承世系列表如下:
 
    以上先祖的个人情况及配偶等事项族谱有详细记载。从11世仁俊公生4子分成4大房至今560余年。现有人口中,大房909人,分居在大房村、毛竹山、碗塘、团结塘、竹园屋。二房834人,分居在竹园屋、觉山、松毛屋、报木源、以牙口、大溪丘、新村。三房1001人,分居在老村子、大坝头、架枧田、大岭脚、王家山、寨脚底。满房1445人,分居在大地里、龙门口、大车头、松山边、半边丘、底宅、老村子、凤凰乡的莲乾、建安司等村。
    本家族历来对编修族谱很重视,清康熙年间一修族谱,乾隆13年(1748)二修,同治元年(1862)三修,民国9年(1920)四修,2001年五修,2013年又进行了小修。在修谱中多次编排了辈行。其中前20字19辈是:
吾公得思宗
安应孙梦天
宝仁王王守
朝继自希全
    后二十字二十辈是:
锡侯昭国典
廷献本家修,
世德贻谋远
书香知有由
    “吾公”二字是起句,是对巩公的尊称,并非字辈。前12代都是先有人和名,以名的字作辈。其中12世祖4名没有相同的字,故以“王”字代排。13世祖12人也无共同用的字,便以“王”字代排。后20辈是先编排辈行后使用的。现正在使用的是“献”字辈至“谋”字辈。
2001年五修族谱时新编了20辈,编排如下:
新纪春光耀
祥普志尚高
科学知晋仕
南泽宪英豪
    其中“祥谱”是“湘浦”的谐音。“南泽”是“南宅”的谐音。“五修”时还对32世的“贻”字作了说明:可用“贻”也可用“怡”,由使用者自定,二字都是32世。
    本家族历史上名人不多。历代官位较高的有:大房的王国辉(康熙53年一乾隆37年,公元1714-1772),乾隆乙卯举人,曾任高淳县(现属江苏省)知县和松江府(现属上海市)、常德府(现属湖南省)知府,品级从四品。告老还乡后卜居当时较偏僻的毛竹山村,现该村有其后裔150余人。该村现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各项建设搞得较好。
    二房的王国章(乾隆24年一道光10年,公元1759—1830),因从军后累立战功,嘉庆24年(1819)勅授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官),64岁告老还乡。配唐氏,封宜人,生二女,以胞弟子典烈为嗣,其后裔现住以牙口。
    民国年间满房的王廷瑞又名启华号竹斋,曾先后任广西、湖南五个县的县长。任本县参议长10余年,该人为官能接近群众,普通农民找他办事他尽力而为,每次回家不坐马进村。以上人员虽是封建社会的官吏,但民间传说他们都较清廉,没有丰厚的家产留给后人。解放后在外工作的人更多。现有正师级干部1人即二房王本余,曾任广东河源军分区政委。正厅级干部1人即大房王辉曾任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纪检组长。(现均已退休)。处级干部10人、如大房村和生曾任本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已退休),科级干部10人,还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近年来还涌现了一批经济能人。
    本家族文物古迹有:巩公曾住过的湘浦庙,该庙何时修建巳无法考证。因成危房,2006年进行了重建。有定国公祠堂,是全县最大的祠堂之一。此外,还有一座富贵庙和一座石鼓殿,因年久失修已毁。另有石拱桥二座。其中老村子与大房村之间的广惠桥,宋庆元年间修建,已800余年还完好。另有毛竹山与王家山之间的石拱桥,何时修建不清,现急需维修。
(王喜修)
附:《三槐王氏总谱》所载巩公后裔广西全州湘浦王氏支世系
 









 
注:全州南宅王氏家庭是桂林市唯一上了《三槐王氏总谱》的家庭,以上附录原载《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三槐王是总谱》(清样)第576-584页。其编谱形式及三槐王氏的世代数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