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话祠堂
在诸多令人情困意惑的记忆中,惟独对故乡的思恋像珍藏的老酒,愈藏愈醇,时时散发着诱人的醇香。我对故乡的记忆谈不上贫瘠,但也消失过很多美丽的风景。即便如此,总还是有那么一个地方,沉淀在我意识的最深处,那便是祠堂。它虽然朦胧,但一经翻新却又是那么痛彻入骨地引人思念。
家祠,亲情依依解乡愁
记忆中的祠堂,总是乡音缭绕,亲情依依。它不像庙宇,总给人一种肃穆而不可亵渎的庄严感。
犹记每当清明时节,祠堂里就会有一场追念、感恩、祈福的仪式落成。旅居异乡的宗亲为了祭祖,无论远近,总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四面八方拢聚而来,久客得归,一解游子系着的那浓浓乡愁。
老家的祠堂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正南方是双开门的门楼,青砖青瓦,黑门黑框,敦实厚重。门柱石是一对青石雕的台阶式的狮子。门是木质的,浑厚结实,开启时吱呀一声,先声夺人。进门后便是一座照壁,三合土抹成的壁面上画了一幅“百子图”。顽童们常把自己对号入座,所以下半部早被小脏手摸得难辨图案。
照壁的楣檐上是简陋的砖塑,有石榴、莲子、西瓜、葡萄、蝙蝠等。中间有两块较大的砖雕,一只猴子一只大象。后来才明白,这是世代传袭的文化情结:石榴、西瓜、葡萄多籽,寓意子孙人丁兴旺;猴子、大象寓意子孙中有人能拜相封侯。每每想起,心中不禁常生感激,祖先虽世代务农,生活艰辛,却对文化充满向往,对子孙不失信心,甚至还有不甘平庸的政治抱负。
照壁后面是一座两面流水的大瓦房,与普通的房子没多少区别,只是棱花格子窗户高大了一些。族人叫它“前堂”,是开家族会的地方。前堂后面是大殿,所谓的大殿只是比前堂稍大了些。大殿是祠堂的正殿,双面流水的青瓦房,屋脊上镶了一排镂空的花草图案的砖雕,两端有翘起的兽头鸡尾。因祖先皆是平头百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招惹杀身之祸,所以不能饰以龙头凤尾之类的图案。
大殿的墙饰谦恭而充满草根味,四周青砖围砌,里面土坯填充。墙壁表里不一,反倒羞羞答答地弘扬了勤俭持家的精神。大殿内四根粗壮的松木柱子支撑起偌大的屋顶,三根大梁横贯其间。内墙面用三合土打制而成,墙面上绘满了彩色图画,下半部已变得模糊不清。根据残留部分推断,绘制的皆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和神话故事:三英战吕布、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等。祠堂到底始建于何年,无从考究,但从院子里栽植的古柏来推断,祠堂少说也有三百年的历史。
祠堂,类别于族人与名人
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各地。它们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
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了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其风格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和历史名人祠堂。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置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四周壁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祠联、楹联,横梁或壁上悬挂匾牌。大多都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热闹之用。
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罗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系罗氏子孙为祭祀宋元之际隐士罗东舒而建的家庙。该祠堂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结构上轴线对称,布局十分严谨。宝伦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由三个三开间的房屋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有十一个开间。祠堂内随处可见的浮雕和木雕、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令人眼花缭乱。
历史名人祠堂是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这类祠堂一般会有名人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这类祠堂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祠堂相比,但在历史意义上却在其之上,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及历史名人祠堂,首先想到的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作为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又叫武侯祠,重建于康熙年间,仍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形式。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堂后半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祠堂内历史政治,诗文书画,建筑雕塑,碑刻匾联,竹木池沼,鸥鸟游鱼等均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能够让游人探其所探,取其所取,欣欣然而往,怡怡然而归。
“里仁为美”的祠堂表现
中国的居住文化,是强调“里仁为美”的,有着教化民风的作用。祠堂是宗族的圣殿,维系着族人难舍的乡情与庄严的乡规,因其形制受“礼制”的制约,往往比较保守。
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宗祠是进行祖先崇拜举行仪式的场所,多为三进两院,中轴对称式布局,一般遵循大门在前,享堂其次,寝堂为后的顺序。享堂用来祭祀祖先和宗族议事,寝堂用来供奉祖先和神主牌位。一些名门望族的祠堂往往会在建筑规制上煞费苦心,如合肥邢氏族谱载:“家庙者,祖宗之宫室也,制度即隘,益少不得三阵两庑,前门户、中厅事,后寝室。寝室之内,正面装大龛三座,正中上层奉始祖神主,以功德神主配之;两侧左昭右穆,依世次而减列焉。”
《鲁班经》卷一说:“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若装修自三门做起至内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张三尺三分……两边耳门三尺六寸四分,阔尺九七寸……中门两边俱后格式。家庙不比寻常,人家子弟贤否能在此外钟秀,又且寝堂及听雨廊至三门只可步步高,儿孙方有尊卑……”浙江的宗祠,大都遵循这样的形制,如兰溪长乐村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纪念“宋元”理学大儒金履祥而建。该祠堂整体布局为“回”字形,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檩,单檐歇山顶,周围廊式,每面出台阶;其中寝堂、门屋、两庑可以连起来,唯正厅是独立的。这种形制仿自《周礼》中的廊庑之制,属于典型的独立正厅式样式。
宗族中的支祠一般会采用纵向合院式的建筑样式,它由若干个三合院或四合院发展而成,沿中轴线纵向布局。如兰溪长乐象贤厅面阔13米,进深53米,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过厅)、后寝;兰溪诸葛村的丞相祠则巧用地形拾阶而上,三进两庑五开间,两天井加前院,贡式梁,石质檐柱、山柱,四棵金柱直径50厘米,分别用柏木、梓木、桐木和椿木,谐音“百子同春”,建筑庄严华丽。
祠堂的形制样式常受地域、地形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其分类还有门屋式、浅院式和前廊轩后天井式等样式。像受广府文化影响的东莞,乡间的不少祠堂仍保留着三间一座,如南城石鼓的李氏公祠;而比较讲究的,一般以三开间二进的布局结构为主,如中堂凤涌的陈氏祠堂、胜起家祠;也有三开间三进、五开间三进的,如大岭山镇金桔岭的叶氏宗祠及黄江镇鸡啼岗的黄氏宗祠;罕见的五间五进的,如后街镇河田方氏祠堂。
祠堂的样式虽然各异,但均以平易质朴,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形式,使人进入“宗,尊也,庙,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精神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家祠,亲情依依解乡愁
记忆中的祠堂,总是乡音缭绕,亲情依依。它不像庙宇,总给人一种肃穆而不可亵渎的庄严感。
犹记每当清明时节,祠堂里就会有一场追念、感恩、祈福的仪式落成。旅居异乡的宗亲为了祭祖,无论远近,总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四面八方拢聚而来,久客得归,一解游子系着的那浓浓乡愁。
老家的祠堂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正南方是双开门的门楼,青砖青瓦,黑门黑框,敦实厚重。门柱石是一对青石雕的台阶式的狮子。门是木质的,浑厚结实,开启时吱呀一声,先声夺人。进门后便是一座照壁,三合土抹成的壁面上画了一幅“百子图”。顽童们常把自己对号入座,所以下半部早被小脏手摸得难辨图案。
照壁的楣檐上是简陋的砖塑,有石榴、莲子、西瓜、葡萄、蝙蝠等。中间有两块较大的砖雕,一只猴子一只大象。后来才明白,这是世代传袭的文化情结:石榴、西瓜、葡萄多籽,寓意子孙人丁兴旺;猴子、大象寓意子孙中有人能拜相封侯。每每想起,心中不禁常生感激,祖先虽世代务农,生活艰辛,却对文化充满向往,对子孙不失信心,甚至还有不甘平庸的政治抱负。
照壁后面是一座两面流水的大瓦房,与普通的房子没多少区别,只是棱花格子窗户高大了一些。族人叫它“前堂”,是开家族会的地方。前堂后面是大殿,所谓的大殿只是比前堂稍大了些。大殿是祠堂的正殿,双面流水的青瓦房,屋脊上镶了一排镂空的花草图案的砖雕,两端有翘起的兽头鸡尾。因祖先皆是平头百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招惹杀身之祸,所以不能饰以龙头凤尾之类的图案。
大殿的墙饰谦恭而充满草根味,四周青砖围砌,里面土坯填充。墙壁表里不一,反倒羞羞答答地弘扬了勤俭持家的精神。大殿内四根粗壮的松木柱子支撑起偌大的屋顶,三根大梁横贯其间。内墙面用三合土打制而成,墙面上绘满了彩色图画,下半部已变得模糊不清。根据残留部分推断,绘制的皆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和神话故事:三英战吕布、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等。祠堂到底始建于何年,无从考究,但从院子里栽植的古柏来推断,祠堂少说也有三百年的历史。
祠堂,类别于族人与名人
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各地。它们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
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了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其风格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和历史名人祠堂。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置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四周壁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祠联、楹联,横梁或壁上悬挂匾牌。大多都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热闹之用。
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罗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系罗氏子孙为祭祀宋元之际隐士罗东舒而建的家庙。该祠堂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结构上轴线对称,布局十分严谨。宝伦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由三个三开间的房屋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有十一个开间。祠堂内随处可见的浮雕和木雕、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令人眼花缭乱。
历史名人祠堂是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这类祠堂一般会有名人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这类祠堂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祠堂相比,但在历史意义上却在其之上,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及历史名人祠堂,首先想到的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作为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又叫武侯祠,重建于康熙年间,仍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形式。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堂后半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祠堂内历史政治,诗文书画,建筑雕塑,碑刻匾联,竹木池沼,鸥鸟游鱼等均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能够让游人探其所探,取其所取,欣欣然而往,怡怡然而归。
“里仁为美”的祠堂表现
中国的居住文化,是强调“里仁为美”的,有着教化民风的作用。祠堂是宗族的圣殿,维系着族人难舍的乡情与庄严的乡规,因其形制受“礼制”的制约,往往比较保守。
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宗祠是进行祖先崇拜举行仪式的场所,多为三进两院,中轴对称式布局,一般遵循大门在前,享堂其次,寝堂为后的顺序。享堂用来祭祀祖先和宗族议事,寝堂用来供奉祖先和神主牌位。一些名门望族的祠堂往往会在建筑规制上煞费苦心,如合肥邢氏族谱载:“家庙者,祖宗之宫室也,制度即隘,益少不得三阵两庑,前门户、中厅事,后寝室。寝室之内,正面装大龛三座,正中上层奉始祖神主,以功德神主配之;两侧左昭右穆,依世次而减列焉。”
《鲁班经》卷一说:“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若装修自三门做起至内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张三尺三分……两边耳门三尺六寸四分,阔尺九七寸……中门两边俱后格式。家庙不比寻常,人家子弟贤否能在此外钟秀,又且寝堂及听雨廊至三门只可步步高,儿孙方有尊卑……”浙江的宗祠,大都遵循这样的形制,如兰溪长乐村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纪念“宋元”理学大儒金履祥而建。该祠堂整体布局为“回”字形,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檩,单檐歇山顶,周围廊式,每面出台阶;其中寝堂、门屋、两庑可以连起来,唯正厅是独立的。这种形制仿自《周礼》中的廊庑之制,属于典型的独立正厅式样式。
宗族中的支祠一般会采用纵向合院式的建筑样式,它由若干个三合院或四合院发展而成,沿中轴线纵向布局。如兰溪长乐象贤厅面阔13米,进深53米,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过厅)、后寝;兰溪诸葛村的丞相祠则巧用地形拾阶而上,三进两庑五开间,两天井加前院,贡式梁,石质檐柱、山柱,四棵金柱直径50厘米,分别用柏木、梓木、桐木和椿木,谐音“百子同春”,建筑庄严华丽。
祠堂的形制样式常受地域、地形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其分类还有门屋式、浅院式和前廊轩后天井式等样式。像受广府文化影响的东莞,乡间的不少祠堂仍保留着三间一座,如南城石鼓的李氏公祠;而比较讲究的,一般以三开间二进的布局结构为主,如中堂凤涌的陈氏祠堂、胜起家祠;也有三开间三进、五开间三进的,如大岭山镇金桔岭的叶氏宗祠及黄江镇鸡啼岗的黄氏宗祠;罕见的五间五进的,如后街镇河田方氏祠堂。
祠堂的样式虽然各异,但均以平易质朴,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形式,使人进入“宗,尊也,庙,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精神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