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大山里的好人———王良

2015-05-22 17:22:30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打印 字号: T|T
    王良,47岁,1986年参加工作,一直工作、生活在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帽山林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每逢重阳节、元旦、春节等节日,他都亲自去慰问林场的困难老人,并带去节日礼物。

  每当林场修桥、修路时,王良都踊跃捐款,出工出力。对林场的困难户,他时常100元、200元的帮助。像这样的献爱心事迹数不胜数,受到了帽山林场职工群众的好评。

  帽山林场是红石林业局最早建场的老林场之一,经过3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帽山林场仅工亡遗属就有12户,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孤寡老人36人,造成人员老龄化,社情复杂的现状。

  70多岁的杨淑芬老人住在帽山林场,她身体不好,常年吃药,生活非常拮据。王良得知杨淑芬家庭贫困的情况后,主动去帮助她,时常趁出差的机会,为老人购置棉衣、棉被等物品,送到老人家里。

  有一次,王良在看望杨淑芬大娘时,老人嗫嚅着说,大儿子的孩子考大学了……话音未落,王良已知其意,他立刻拿出500元钱递到老人手里,让其拿给孙子,表达一下奶奶的心意……

  像这样的事儿,王良默默地做了很多很多。在平日的生活中,不管是哪一位老人家里有困难,王良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一下。“王良对我的照顾比亲儿子还周到,真是难为他了。”杨淑芬说。

  “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时候,咱现在对老人好,将来才会有人对咱好。”这是王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0年7月28日,红石林业局帽山林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顷刻间,良田变泥淖,家园变汪洋。站在自家楼顶上的王良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正在大声呼救的群众,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

  危急时刻,王良不顾危险,毅然决定带领几名同事展开营救。因水流湍急,距离又远,喊话根本听不到,他便打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房之间的暖气管道爬到自家的屋顶。当时还有6名妇女和儿童在屋顶上,为了防止意外,他把家中的绳索接到一起,可还是不够长,他急中生智又把家里的床单接到了绳索上,终于在管道上系起了一条生命线,在王良的指挥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全部安全转移到了他家。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王良又逐一进行安抚。不久,林场组织的救援队来了,他安排妇女儿童先行撤离,然后是老人,再然后是年轻人,最后才是自己。

  洪水过后,政府为每个受灾户发放救灾物资,可王良却什么也没领回家去,在发放现场,他就把自己的那份分给了受灾更重、更需要的人。

  2013年5月,帽山林场老家属区停止了自来水的供应,剩下的20余户困难户吃水成了一大难题,特别是岁数大的孤寡老人。王良得知这一情况后,他记起自家老平房后面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就是水位低。于是他找到场长王新东商量,自己出资买水泵安装到井中,为大伙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老人们一提起这件事就高兴地说:“王良就像我们的儿子,事事都为我们着想,要不是他为我们修了这口井,我们吃水就真的成了难事。”

  2011年,王良被红石林业局评为道德模范,奖励3000元,他拿着奖金悄悄来到主办单位———红石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委托宣传部领导把这3000元奖金分成6份,两份给了当年同期受到表彰,家里生活条件困难的道德模范,其余4份分给了帽山林场的困难职工。

  王良曾先后荣获吉林市“优秀志愿者”、“江城好人”等荣誉称号。他的感人事迹经过红石林业局宣传、推介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林区职工群众纷纷表示,要以“身边好人”为榜样,明礼守规,崇德向善,以自身行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红石林业局成立一支以王良名字命名的爱心服务小分队,制定了长期规划,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更多想帮助别人的人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新文化记者 杨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