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安与尹派艺术

王君安剧照

王君安生活照


为此,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将《柳永》巡演做了如下安排——5月1日在福建省芳华越剧团,5月3日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5月5日在厦门影剧院,5月8日在漳州人民剧院。
1980年,她考入福建芳华越剧团,至今已经在舞台上成功演绎了众多的小生角色。
1986年,芳华越剧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她第一次作为主角站到舞台的中央,时年16岁。
1994年,因出演芳华越剧团复排的《玉蜻蜓》,她获得文华表演奖,她是“越剧皇帝”尹桂芳最看重的弟子,她也是为尹派艺术奔走不休的传承人。
本期海峡艺术名家,与你一同走近王君安。
《柳永》:内心戏的极大挑战
2013年年初,越剧《柳永》开始在全国巡演。能不能让柳永这个角色刻进戏迷的心里?重担一直压在主角王君安的身上。
“《柳永》对我来讲挑战非常大,因为全是内心戏,要很投入、很用心,才能把这个人物演好。”王君安说。
王君安,1980年考入福建芳华越剧团,至今已经在舞台上成功演绎了众多的小生角色,对新戏《柳永》中的角色,她也一直在仔细琢磨。
“它是很耐看的那种戏,就像品茶一样,要慢慢品味,《柳永》就是这么一部戏。”王君安说。
越剧《柳永》撷取了柳永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断,彰显其文学成就。该剧的作者是福建著名剧作家王仁杰。
“我撷取了六首比较著名的柳永词,追求写一个真实的柳永,戏比较平淡,更多的是他内心的跌宕。”著名剧作家王仁杰说,“这个人物的境界、遭遇,完全不同于过去那些才子佳人的角色。这对王君安来说,完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通常化完妆穿好服装之后,在上场之前,我都会在上场门候着,让自己先安静下来,把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忘掉,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做好准备,深呼吸。”王君安说。
“《柳永》的成败就在于我,所以我的责任重大,有时在排练场排练不出来时,心情会很不好,又说不出来,就会情不自禁掉下眼泪,怨自己,怎么会排不好表现不出来。”王君安说。
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排练、磨合,演员们逐渐找到了入戏的感觉。
“我希望将来能够听到‘这是君安的一个代表剧目’,我希望能够做到这点。”王君安说。
《柳永》这出戏,此前的巡演是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
因为自身的经历,饰演柳永,王君安在戏里戏外都有共鸣。
“柳永这一生都在流浪,不断在生活中受到打击,我觉得跟我人生的很多遭遇有一些类似。比如说,像我这样从小离开家乡来到芳华,一直也在不断走来走去。”王君安说。
《红楼梦》:情感到了,什么都到了
王君安,祖籍浙江嵊州。1980年,年仅11岁的王君安考取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开始了和越剧的不解之缘。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于1946年在上海创建,1959年迁入福州。
“老师觉得我的脸形比较适合在男声组,所以我一开始就被分配到男声组。到后来,老师才发现,我的嗓音条件很接近尹桂芳。”王君安说。
刚进剧团不久,就被拿来和团长尹桂芳做比较,王君安当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老先生来了,要看我们男声组的唱腔,因为戏曲都是‘唱做念打’,唱是放在第一位的。戏曲考唱腔时,我们一个一个站出来,唱给尹桂芳太先生听。就是在那个时候,老先生觉得我的嗓音很类似她年轻时候,然后就把我作为一个尖子演员来慢慢培养。”王君安说。
尹桂芳在越剧界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被很多戏迷尊为“越剧皇帝”,尹桂芳的表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唱腔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能得到尹桂芳的赏识,王君安觉得这是莫大的幸运。
在尹桂芳的教导下,王君安开始排练尹派的一部经典名剧《红楼梦》。
“我的这版《红楼梦》基本上就是老先生当年演的《红楼梦》,唱腔都没有变,那时老先生在我们排练的时候天天都来,坐在排练场,她通常是用左边的手来示范,主要是看她的眼睛。我始终记得,老师一直跟我们说,主要是情感。情感到了,什么都到了。”王君安说。
在尹桂芳手把手教导下,勤学刻苦的王君安初步掌握了尹派艺术的门道。不少人对当年王君安在《红楼梦》里的扮相记忆犹新。
“她在《红楼梦》里表演的宝玉,是非常单纯天真的,特别适合宝玉那个年龄段。”越剧戏迷说。
1986年,芳华越剧团来到上海演出《红楼梦》,这也是王君安第一次作为主角站在舞台的中央,此时的王君安年仅16岁。
芳华在上海的亮相大获成功,原本只有一周的演出计划,最后却演了足足一个月。
《玉蜻蜓》:全新唱腔的大胆尝试
《红楼梦》在上海的惊艳亮相,让王君安在越剧界声名鹊起,也坚定了尹桂芳继续培养王君安的决心。尹桂芳请来当年为自己打造《玉蜻蜓》的原班人马,为王君安量身定制了一版全新的《玉蜻蜓》。
《玉蜻蜓》讲述的是在封建制度下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抨击豪门富室的腐朽奢侈,封建道德的虚伪。在剧中,王君安分饰父亲与儿子两个角色,性格跨度大,难度不小。
“因为这个《玉蜻蜓》跟老先生以前的唱腔完全不一样了,完完全全是一个新的唱腔,没得模仿,所以还真是要靠自己去把这些唱腔给唱好。”王君安说。
因为完全脱离了尹桂芳当年的戏,王君安在表演《玉蜻蜓》时,融入了不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994年,芳华越剧团复排的《玉蜻蜓》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第四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和舞美设计奖,王君安获文华表演奖。此时的王君安24岁。就当人们期待这位冉冉升起的越剧界新星能够推出更多优秀作品的时候,王君安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离开芳华,去美国留学,这一走,就是十年。
“我选择了出国读书,对很多观众和老师来讲,或许这十年是很遗憾的,我觉得没什么,有得也有失,我觉得这十年对我来讲非常珍贵,这十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感恩之情。”王君安说。
其实,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也还是有一件事让王君安至今抱憾。
那就是2000年3月,尹桂芳老师离世时,因为签证的原因,她没能及时赶回来。
“其实我在老先生身边待的时间最久,但是那时候因为年龄小,根本没想到要跟老师留一张照片,总觉得老师永远就在身边,所以到现在有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很遗憾。”王君安说,“我跟老师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仅是师生之情,其实也是一种亲人之情。”
《问君安》:与尹桂芳老师的时空对话
为了弥补当年的缺憾,也为了心爱的越剧舞台,2005年,王君安决定回到芳华,重新开始自己的表演事业。
2010年的《问君安》专场,是王君安为缅怀尹桂芳老师而精心打造的一部戏,融入了众多的当代时尚元素,这是这次专场演出的一大亮点。
它突破传统形式的折子戏串联模式,进行以叙事手法和间离效果打造时尚越剧的尝试。
“专场的名字我也觉得特别有意义,叫《问君安》,‘问’就是问自己,‘君’人家以为是我的名字,其实‘君’是指老师,‘安’就是老师在天之灵可安?这个专场主要就是我跟老师时空之间的对话,老师在看着我,作为学生我在给老师的一种汇报。”王君安说。
在《问君安》专场演出当中,王君安以一个完整的自己,穿插于所演绎的角色,通过时光的推移,分层渐进,进行舞台生涯的回顾,剖析心路历程,王君安的剧中角色时进时出,非常自如,但又不疏离于剧情,这样的表演方式,在中国戏曲当中是不多见的。
“这跟她在十几岁时演宝玉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那时候她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单纯的宝玉,现在她可以带我们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当中。”越剧戏迷说。
“过去更多是老师传授,现在她已经开始有创造了,不但是传承,而且比她的老师来讲,有些方面还有发展。”芳华越剧团原团长黄兆敏说。
如今,王君安已经成为尹派艺术非物质文化的省级传承人,在不断探索戏剧表演艺术的同时,她也在积极地为推广越剧、推广尹派艺术而奔走不休。
前年,越剧《柳永》在全国巡演,很多年轻的戏迷来看戏,对此,王君安说自己特别高兴。“现在这批年轻的君迷,我觉得他们是喜欢中国戏剧,然后又看到尹派、看到我的表演,所以他们就喜欢了。”王君安说,“他们喜欢我,我觉得有一种情结,是因为我老师尹桂芳。老先生走了,他们就把这份爱、这份情转移到我身上。”
东快记者刘媛根据《海峡艺术名家》改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