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上巳节去哪儿了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被边缘化,《东京梦华录》干脆不载,而《梦粱录》也只是提了一句,而且说的是前代故事,柳永在词中约略提到了上巳节,但从“歌祓禊,声声皆楚调”句判断,显然是将其视为奇风异俗。
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相距甚近,为了方便,往往连休三天,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清明本无太多文化内涵,而寒食、上巳则传统丰厚,三相结合,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
至迟在辽代,北京地区的清明节已成大节,《识小编》中记载:“元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于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与清明端阳。”这是射柳活动的升级版。
此外,元代清明节老北京还要荡秋千,《析津志》中说:“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绮丽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袖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闱。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
明清时期,扫墓成为清明节的重头戏,《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对于没有经济实力去扫墓的贫民阶层来说,只能“烧包袱”,即将冥钱、冥衣用包袱皮裹好,在十字路口焚化。
当时北京人踏青常去 “二闸”,那里原有一座三忠庙,内奉诸葛亮、岳飞、于谦,清明期间,这里香火很旺。有民谣云:“小孩儿,小孩儿,跟我玩儿;踢球打 儿逛二闸儿。”“二闸”在今高碑店西的通惠河上。此外高梁桥也是踏青的热点,《帝京景物略》说:“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者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
清末民国时期,因积弱积贫,清明节俗渐转淡漠,《燕京岁时记》中说:“今人不为节(指代清明),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清明节活动比较单调。
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文化正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清明节也不例外,但当下人们更多将注意力盯在寒食因素上,而忽略了其中的上巳因素,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