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小波:在沉默年代歌唱

2015-04-20 16:28:51来源:林子郁(深圳)

打印 字号: T|T
   初见王小波,是书签上的一张照片,这张脸长得真丑啊,非常的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双手插在口袋里,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紧缩着眉头,看上去一脸的清苦,但生活中的王小波,刚正、坦然、骨子里透着风流与俏皮。陈丹青评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也适用于他,他拍照从来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是啊,他就是这样,以他理性的逻辑和哲学的思辨,带着骨子里的风流与俏皮,在这个沉默年代,不遗余力地唱着自己的歌。他的歌里不断提到“有趣、有智、有性”,却被湮没于他生前所处权力的话语圈中。时至今日,他的思考依然振聋发聩,直指社会病灶。如果哪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王小波了,我们这个国家才算得上真真正正进步了。

  王小波之于中国文坛,恰似游侠,独来独往,无派无门,所以读到他遗作的人惊呼“真正的高手,恰在文坛之外”。他对于理性、逻辑思维的强调让他成为最特立独行的文学家。翻开《沉默的大多数》,处处可见他对理性的推崇。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

  有趣,幽默是后人给他贴上的最鲜明的标签,在我看来,他的有趣是发自心底的,纯粹自然的,是他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执着。他对社会不满,他为周围很多人悲哀,但他非常善良,他把这些不满转化为“我们本可以更好一些”,而不是愤世嫉俗,大发牢骚。他从不说“我们这个民族已经没救了”,只是说“多少要费点劲,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他尽管嬉笑怒骂、撒泼打诨,但几乎没有一丝痞气。他并不在意讥讽谩骂,而是直指病灶,这是他的宝贵之处。王小波之后,我们在知识分子身上很难看到这样的境界和态度了。

  相比于思想家,我更愿意承认他是一个诗人。“你好哇,李银河”仿佛还带着点大男孩的腼腆与羞涩。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虽然人生充满劳绩,但总是要诗意地栖居。

  写王小波时,我总想起鲁迅,想起他的好看和好玩,想起他对整个世界的不买账,他们虽然身处的时代不同,但骨子里流淌的定是同一种血液。他们似乎总是那个以卵击石的人,时代为他们竖起了坚固而冰冷的高墙,愚昧的民众总给他们泼来一瓢瓢寒至骨髓的冰水,但他们以笔回敬手枪,做着深沉而有韧性的战斗。这世上多一个人看鲁迅,我们就多了一份警醒和良知,多一个人读王小波,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