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孝道要在相互尊重中传承

2015-04-02 11:03:56来源:贵州文明网

打印 字号: T|T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百善孝为先”,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将孝置于仁善之首要,定解忧之良策,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高,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影响有多大。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良善之根,是做人之本。父母是世上最亲之人,同血脉共基因,如果连父母都狠心之人,又如何指望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存在。善从孝开始,有爱亲之心才会有爱人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的身体源于父母,是父母的一块肉,自我伤害等于间接残害父母。人活于世,多为社会作贡献,是父母价值的延续,也是孝之意义所在。         

  俗话说“治愚先树德”,什么是愚?笔者认为,愚不在知识的匮乏而在于认识的短浅,不在于思维的迟钝而在于灵魂的丢失。当今社会奢华浮燥,信仰缺失,愚相丛生,与其说是物质社会之祸,还不如说是孝道文化的断层所至。心无孝意,不明孝养父母之重任,所以责任感不强,做事不计后果,我行我素;心无孝意,不知父母养儿之辛劳,所以性格暴戾,自我伤害自我毁灭;心无孝意,不悯别人父母之盼,所以善念丢失,视别人为草芥。因此,笔者认为,“治愚先树德”后应该再加一句“树德先行孝”方可更加完整,更具现实意义。  

  孝能治愚,但究竟如何传承孝道呢?笔者认为,切不可走极端,“绝对”的孝道也有悖人性,传承孝道还应“父子有道”。  

  所谓“父子有道“,就是儿女与父母之间,既要有基于血缘的骨肉亲情,也要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和道义。父母与儿女之间要有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而绝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加与顺从。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的,那可能会换来 一方变得理所当然的冷漠,以及自己的竹篮打水式的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焦仲卿”的哀怨就是很好的一种诠释。所以善巧的维持平衡,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感激,感情才得以维持长久,这就是“父子有道”之真意。  

  所谓“父仁子孝”“母慈子孝”,既是孝道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父母与子女的一中因果联结。父母之仁慈可换来子女的孝敬,同样子女的孝敬也会换来父母的仁慈。父母之爱不能变成溺爱,当然子女之孝也不可一味顺从,两者之间也必须要遵循“父子之道”,如此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才能稳固。  

  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之基,传承孝道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孝道也必须在相互尊重中传承。有尊重相随的孝道传承,才会在合家欢乐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个体的独立价值,确保心灵之康健,继而在公共领域中,做一个追求正义的公民,让社会更具人性更加和谐。(吴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