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粉墙黛瓦诗意雨巷 探寻宁波名人故居

2015-02-07 10:18:16来源:新浪旅游

打印 字号: T|T
如果你来余姚,来到这东南最名邑的文献名邦。我们一起去王阳明故居,阳光丝丝缕缕,照亮每一个被光阴尘封的角落。也许岁月沧桑,但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浩然的大儒风范。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史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
 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有先人端云送子传说,故名端云楼。
  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主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较大,展现了浙东地区明清楼宅建筑的基本风貌。主楼设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王阳明先生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人物光辉灿烂的一生。瑞云楼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前租自莫氏。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第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钱德洪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待王阳明贵显,每当回姚,必指点楼中藏胎衣处,顾念到母亲和祖母,因自己军务繁忙,对母、祖不得生养死殓,每每引起长时间的痛苦。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楼下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示了王阳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系统介绍了王阳明一生的业绩成就。

 蒋氏故居
  蒋氏故居建筑群由丰镐房、文昌阁、小洋房、玉泰盐铺等8个单体文保点构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涉台文物。临剡溪的武岭路,古风犹存,除了蒋氏父子的旧迹故地,还洒落着大量的清末民初的商号和民居。这些史迹,忠实地勾画出民国溪口从四明山小镇快速繁衍为民国名镇的发展轨迹,原版见证了民国时期许多牵动全国的历史事件内幕,因其历史人文价值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喻为“中国最具想象空间的建筑群”之一。
    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蒋介石出生之地,前后两进,前进三间一弄楼房,后进为平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清末以来,盐铺曾两次失火,现在房屋系1946年所建。
    蒋介石即出生在这里,现存建筑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为西式两层楼房,临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蒋经国留苏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堂格局。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彩画。报本堂有蒋介石亲书的“报本尊亲是谓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对联和“寓理帅气”匾额。为私祝其子蒋经国40生辰而立。
  故居所在的溪口是蒋氏父子出生、启蒙、生活、结婚、祭祖的地方,还原了蒋介石从乡村顽童到民国总统的真实历史环境;溪口是蒋介石回乡期间从事政治活动之所,是许多历史事件的策划地和发生地,完整地见证了一页页民国风云;溪口又是民国时期建筑的集中体现,一曲传统风格、民国时尚和西洋情调完美融合的协奏曲。因此,历经沧桑而卓然遗世的溪口民国史迹,对溪口而言,他们是这座小镇历史文化的支撑点;对探究民国史的后人们而言,他们是原生态民国春秋的横截面;对于整部民国史而言,他们永远是万众瞩目的聚焦点;对于现时两岸关系而言,他们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历史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