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蒙:用什么优化心灵

2015-01-17 09:14:54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日前,著名作家王蒙在参加山东广播电视台《新杏坛》节目录制时,与现场观众一起探讨如何让优 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版经授权,将现场对话内容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

  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曲折

  主持人:王老您有一本自传,叫做《一辈子的活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有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同时也惊愕于世情的跌跌撞撞。”您少年就投身革命,19岁写成《青春万岁》,蜚声文坛,后来又有16年的新疆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伴随您人生的大起大落?

  王蒙:我想咱们中国的文化很喜欢讲一点,就是这个人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曲折。像孟子讲的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差不多人人都知道,都会背,那个意思就是不要怕吃苦。而且我还有一个体会,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你要吃苦,那么不降大任你更得吃苦。你以为不降大任你就能不吃苦了吗?没那个事!你想活下来,你就不能怕吃苦,因为我们曾经的生活处境是这么严峻。

  我1934年出生,1937年北京就被日本人占领了,大街上都是日本兵,有带着狼狗的,有带着冲锋枪的,我们就是在那种条件下过日子。出北京的城门,必须给日本兵鞠躬,要不然的话,你不知道他是一刀捅过来还是放狗出来,这真是一种屈辱的生活。

  中国正因为古代文明太发达了,我们一直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几乎不受挑战,即使蒙古民族入主中原、满族入主中原,你的文化也不会变,他们只能接受你的。可是这种优势也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带来了危险,使它缺少一种迎接挑战的自我调整的能力。孟子说过,没有敌国外患,就是你碰不到这种危险的话,“国恒亡”。而我那时恰恰生活在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受到最大危难的时候。你想想,日本一下子占领了中国那么多地方,大部分沿海的大城市全被占领了,只剩下西部的一点地方。所以不要怕吃苦,你要忍得住,你要奋斗,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的思潮,给我的少年时代打下了一个光明的底色。我就不相信这个社会一下子乱了,没治了,总觉得还是会有明白过来的时候。如果有些不正常,那么这个不正常还有正常起来的可能。所以,这个光明的底色太重要了。当然,还有人民的那种质朴的乐观。按老百姓的话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

  我在新疆的时候,新疆那些少数民族的乐观,又是另外一种。他们的乐观是什么呢?维吾尔族人认为,人生下来以后,除了死全是乐,全是玩,全是漫游,都是逍遥游,天生的庄子一派就在那儿。这些东西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最后我还必须承认一条,我仍然有一种自信,困难一点也好,受到点什么委屈也好,我觉得我自己仍然是挺阳光的,咱们要良心有良心,要头脑多少还有点头脑,所以我总有一个信心,觉得明天会更好。

  如果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而一无所获,我愿意给他赔偿

  主持人:今天,有一个问题很现实—究竟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能给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尤其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它到底有什么价值?

  王蒙: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还是因为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碰到了严峻的挑战,碰到了危机。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遇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样,才产生了“面对现代世界、面对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办”的疑问。

  有一度,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为了接受新文化的洗礼,我们把传统文化痛加反省和批判。但是这种反省和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次洗礼。因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优势明显,不受挑战,因此积累了许多问题,它需要一个大的洗礼,需要一次大的风暴。我觉得我们今天面对的,就是把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以延安为符号的革命文化整合起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面貌一新。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能够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创造性的发展。

  至于说到今天,我们的年轻人面对许多实际问题,说靠传统文化就能立刻解决房子问题、级别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文化确实在优化我们的心灵,在教给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对待长辈、对待朋友、对待诤友、对待君子、对待小人、对待顺境、对待逆境……这些方面给人的指导、好处,太多了。那些语言仍然是那么精彩,如果说一个年轻人读了这些传统文化而居然一无所获的话,我愿意给他赔偿。

  有些地方让孩子夏天穿汉服,我看来看去,老觉得那是戏服

  主持人:还有一种思潮—随着现在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兴起,很多人把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心灵鸡汤。甚至还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包装一下,把它变成一种学问,变成一种成功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蒙:自古以来就有“道”和“器”或者“道”和“术”之说,传统文化不能把它仅仅当作“器”或“术”来使用。但是“道”和“器”又不仅仅有它们区别的一面,还有它们互动的一面。你掌握了一个“器”,一个具体的东西,你掌握得深了,从里面也能悟出很多道来。同样,如果你的“道”掌握得好,遇到一个很小的事情,你也能够用“道”来加以解决。

  所以一个人愿意接触传统文化,希望能帮助自己成功,我认为这不是坏事。一个人愿意接触传统文化,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灵,这也很好。但是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有深的,有浅的,有高的,有低的。譬如说一谈传统文化,有些地方就让孩子在夏天的时候穿上汉服,可我看来看去,老觉得那是戏服。甚至还有领导干部也穿汉服,我总觉得不够自然。这毕竟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更多的还是要从心灵中发现美好,要把这种美好升华成美德,改善世道民心,改善我们整个的精神面貌。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愿望就行了,你能做到哪一步,都没有关系。

  孔子忧世道人心的恶化,今天我们也为此而忧

  主持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呢?

  王蒙:按照孔子的理论来说,在这个世道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心,人心决定世道。如果大家都有仁爱之心,都有仁义之心,都有忠孝之心,都有信用之心,世道就会慢慢变好。既然人心对世道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知和行必然合一。知和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你自己的认知上,在你的价值判断上,接受了仁德,接受了美德,接受了道德,接受了义理,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多了一个心灵得到优化的人。然后,你就会开始做好事了。原来你只计较个人的利益,原来你有贪欲,原来你常常对别人怀着不友善的态度,现在你渐渐改变了。所以知和行合一,就是你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心性得到优化,使你的心性当中仁爱仁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自私贪婪恶意暴戾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就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主持人:您觉得在当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

  王蒙: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担心的是世道人心不要发生恶化,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担心,所以我们要强调价值观的问题。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在道德上的负面现象,孔子那时候就忧,现在咱们还在忧,还得为这个事忧。

  传统文化里面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内容,就在于它挖掘出了人们心灵当中美好的东西。譬如说孝悌,这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你在家里孝敬你的父母,关怀爱护你的兄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便从孝悌开始形成一个仁德的体系,辐射出去变成各种各样的美德,忠宽、道义、谦恭、仁爱,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美德。

  还譬如说友善,友善是孔子追求了一辈子的美德,他希望人和人之间能够有一颗友善的心,而不是敌对的心、算计别人的心。我觉得道德和价值本来就是不可分的,中国的这些传统的价值,发展到今天,虽然需要有发展,需要有转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可取的东西,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折腾没了,那咱们的世道人心可就大大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