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国华:一手绝活 雕刻“传奇”

2014-12-15 09:28:26来源:晶报

打印 字号: T|T
     平刀、圆刀、斜刀、中钢刀……十余把不同类型的刻刀在王国华的手中轮番上阵,刀刀苍劲有力,娴熟自然。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一件栩栩如生的“中国龙”雕刻作品吸引了在场所有评委的目光。凭借这一手绝活,王国华一举夺得深圳市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木雕工”冠军。

晶报记者 刘飞雁/文、图

16岁开始拜师学木雕

     今年38岁的王国华出生于浙江东阳市,这是具有“雕刻之乡”、“国之瑰宝” 盛誉的东阳木雕发源地。受家乡雕刻文化的熏陶,王国华从小就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

     16岁那年,王国华中学毕业,开始拜师学习木雕。第一个月,师傅给了他几块边角料和一把木雕刀,要求他把木头铲光。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动作,要坚持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一个月,王国华的手上磨出了泡,结出了厚厚的老茧。让他惊喜的是,他发现自己练出了手劲和对木雕的感觉。

     1993年,王国华跟着师傅来到深圳。刚开始到深圳祥利集团工作,王国华还是做学徒。“做学徒很辛苦的,每天要学习12个小时,我整整做了3年学徒,然后在师父身边实践了3年。”王国华说。

     当年因为市场行情好,学习红木雕刻的人很多,雕刻师的工资是工厂普工的四五倍。但是学习红木雕刻最少也要三年才能出徒,而且期间几乎是没有工资的,不少师兄弟都中途放弃了。但王国华一直坚定信念要学好木雕这门手艺,即便当时还得靠父母接济才能过日子,王国华依然没有放弃。在工厂做学徒的日子里,王国华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工厂和宿舍练习雕刻和绘画。功夫不负有心人,90年代末,王国华终于学成出徒。

为雕刻人物还研究人体解剖

     从业二十多年,王国华对木雕的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胸。从设计画图,到打胎、修光,再到打三角刀、刮磨,王国华样样在行。不管是花鸟神兽,还是山水人物,都颇有造诣,尤其擅长雕刻人物。

     “人物是最难雕刻的。特别是头部,五官要刻得有神,雕出的作品才能有灵气。”王国华说,为了雕刻好人物,他不但钻研起绘画艺术,还经常翻看人体解剖书籍,研究人体各个部位的距离以及比例。“眼睛跟耳朵距离多少?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比例对了,刻出来的人物显得更自然。”

     对于王国华来说,花上几个月时间雕刻一件大屏风那也是常有的事。在雕刻的过程中,他更喜欢思考。“雕刻大件的家具很需要耐心,慢工出细活。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须用心思考,要找到雕刻该件作品的感觉,才能雕刻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现在,王国华除了自己雕刻外,还带了十几名徒弟,对于徒弟们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王国华往往会加以指点,并做修补。一件看似呆板无趣的作品,经过王国华这添一刀、那补一划之后,瞬间转换意境,变得活灵活现。

     随着工业的发展,木雕行业也由纯手工逐渐向机械化发展。“数控精雕机雕刻出来的花,形态都是一个样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美感。”王国华说,虽然现在他们工厂也会使用机器打粗胚,但后期都需要人工加以精雕。“只有融入木雕工的心血和思想的作品,才具有美感和灵性。”

希望木雕工艺得到传承

     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王国华很快成为木雕技师中的佼佼者,在行业组织的多次红木雕刻大赛上屡获殊荣。在今年深圳市政府主办、市总工会承办的深圳市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上,王国华更是光芒毕露,夺得“木雕工”项目冠军。

     “红木雕刻是一种艺术,我希望这项技艺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在王国华看来,红木家具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普通的红木雕刻师工资在七、八千元,资深一点的工资就更高,而且越老越吃香。

     “很多年轻人却觉得学木雕又苦又累,熬不住三年学徒阶段,学徒流失严重,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王国华觉得,政府举办木雕工比赛,既能促进同行间的互相切磋,也可以为这一行业储备高技能人才,希望政府以后能多举办这类比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