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著名作家王火新出《九十回眸》

2014-12-11 09:30:14来源:成都日报(成都)

打印 字号: T|T

今年,著名成都作家王火步入了人生的第90个春秋。回顾酸甜苦辣的90年人生,王火特意将从前发表在报刊、杂志等刊物上的纪实文章加以整理和补充,首次结集出版成《九十回眸》,全书上下两卷共十辑,涉写人物一百左右,不仅是王火亲历亲闻的记录,也是我国现当代史的生动写照。为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和背后的故事,记者特意前往王火家中,对王火进行了面对面专访。

采访故事

难忘独家专访胡适

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火就曾采写过南京大屠杀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发表了许多抨击时局的特写通讯,还采访过胡适、于右任等多位名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多家重要报刊、杂志、出版社历任要职,并开始了更多的文学创作,其茅盾文学奖作品《战争和人》(三部曲)、《游击队长—节振国》等代表作家喻户晓……

“抗战胜利后,我由四川重庆复员回到了上海、南京一带……当时,我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学生(1947年是三年级,1948年夏毕业),但带有实习性质地兼着三家报刊(上海《现实》杂志、重庆《时事新报》、台湾《新生报》)记者的名义……这样,我用‘王公亮’为笔名的记者名片上就有了三个头衔……采访胡适博士,就是应重庆《时事新报》王研石先生之邀,也应台湾《新生报》歌雷之邀进行的。”在《九十回眸》的第四辑“春秋钩沉”中,收录了《记忆中的胡适》一文,王火在文中有着这样的记述。

王火笑着告诉记者,在他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胡适是他非常难忘也非常骄傲的一段经历,因为当年尚未毕业的他,竟成了当时唯一一位采访到胡适的记者。“胡适一贯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那时是1948年春的南京蒋介石政府举办的‘伪国大’开会期间,我问了他对这次‘国大’的看法、对蒋介石的看法等,最关键的是他对副总统竞选的态度,社会上有传言称胡适要竞选副总统,甚至成为总统候选人。胡适告诉我,他绝不会参加副总统竞选,非常坚定地回应了社会上的流言,所以这句话被我做成了副标题。”王火说,他至今都还记得,胡适平易近人,谦逊和爱,很有学者风范,说话风趣幽默又不失真诚。

此外,采访于右任也是王火难忘的经历。“抗战前我就曾随父亲多次到于右任家做客,时隔九年,1946年,我以记者的身份再次登门,可能因为过去的关系,年近七旬的于右任对我特别亲切慈祥,采访很顺利,还送了6首诗词给我,让我非常兴奋。”

写作经历

《战争和人》几经波折

漫漫90载岁月中,王火创作出佳作美文无数,至今笔耕不辍。说到王火的著作,首先便是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在新书《九十回眸》第六辑的《苦辣酸甜一部书—记〈战争和人〉三部曲的创作》一文中,王火开篇便这样写道:“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许多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和成就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王火向记者回忆说:“我当时在上海总工会工作,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的会员,抗战八年中我积累了很多素材,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就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分成三个部分,即《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从西安事变写到解放战争,三年困难时期,饿着肚子完成了120万字的初稿。非常可惜我最初的书稿在‘文革’中化为灰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黄伊调的力邀下,我终于在1980年再次动笔,并故地重游回顾历史,1983年秋,我的同学马骏请我去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职,考虑到第二部和第三部都要写到四川,我就带着已完成的第一部手稿前往成都。后来因为救人,我的左眼意外失明,只靠老花的右眼艰难写完后两部。”王火笑着说,他并没有想过这部书能获奖,当时茅盾文学奖恰好改成了无记名投票,结果有幸以全票获奖,令他很是欣慰。

《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也是王火极为重要的著作。“60年前,我在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之余,用二十多个夜晚写了8万字的《赤胆忠心—红色游击队长节振国的故事,反响强烈,电台连播,袁阔成说书,被改编成话剧、京剧并翻译成外文,又被拍成电影。但其实书里还有很多缺陷,所以20多年后我重新深入节振国故乡等地收集材料,重写成《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后更名为《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重写期间,我曾和开滦煤矿的工人长期同吃同住,对井下都非常了解,前年还被开滦党委授予了‘开滦名誉矿工’称号。”

真情永存

爱情友情皆是珍宝

“我们互相带着年轻时的浪漫走进婚姻,又以爱来互相滋润各自的心田。我们的爱情始终充满魅力。”耄耋之年的王火,在《九十回眸》第八辑的《长相依—我与凌起凤的爱情故事》一文中这样写道。熟悉王火的人,无人不知他与妻子伉俪情深,妻子凌起凤在病中时,王火为妻子推掉一切工作、花光积蓄,三年前妻子病逝,王火濒临抑郁。记者去采访时,王火从怀中拿出妻子相片向记者展示,望着妻子定格在黑白相片中的青春笑容,那神情令人动容。王火得意地告诉记者,他与妻子18岁相识相恋,相濡以沫近70年,经历风风雨雨,却从未红过一次脸,“我这辈子最成功的事,就是有位这么完美的妻子。”

1983年来到成都工作后,王火因工作和共同的文学爱好,结识了艾芜、马识途、李致等好友,在《九十回眸》的第六、七辑中,不乏对好友们的真情流露。“艾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一位大家敬仰尊重的长者,他锲而不舍从事文学之心,他淡泊宁静的风范,都令我很是敬佩。”马识途和李致二位和他一样至今笔耕不辍,并一同生活在成都的老友,是他最大的慰藉。“尽管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平时见面并不多,一般是打电话聊天,逢年过节寄贺卡、写信,但仍有当初一见如故的亲切,如果几天不联系,还真是非常想念呢!”

本报记者 祝丹妮

作者:祝丹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