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

2014-11-14 09:55:41来源:凤凰网海南综合

打印 字号: T|T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介绍

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这里之所以叫水巷口,是过去水域比现在宽,能把船直接开进来,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海口的骑楼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这些骑楼本身就体现了海口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海口市文物局局长张昆荣说,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口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解放东路、博爱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一直沿用至今。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携带和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博爱北路的老居民李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他在市十三小读书时就住在博爱北一幢骑楼里,那时的老房子基本上保持着原样,楼下的大厅还没有改造成商场,只在里面设了一处塑料袋加工厂,堆满了成捆的塑料薄膜和热塑机;楼梯、大门、整个二层的地板全部是木制的,二楼分成了多个隔间,住了多户人家。

历史沿承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编号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还发挥着情感价值。许多马来西亚等第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评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进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海口的骑楼老街纳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来。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分布在海口市区得胜沙路、新华南路、中山路、博爱路及解放路一带,街道两旁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老街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所建。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骑楼下一家接一家的摊档前坐的大多是瘦小阿婆和中年大嫂。要想品尝正宗的海南小吃,请你去老街;要想了解海口的风土人情,请你去老街;要想了解海口的历史文化,还是请你去老街。

骑楼老街当年的繁盛

上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骑楼老街街区范围

1.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

2.新华南路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

3.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

4.博爱路

街边小店销售家电、小商品、服装、鲜花、礼品等,生活气息浓郁。贯穿博爱路的是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大大小小古玩摊档沿街而摆。

骑楼小知识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建筑物,其渊源可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ParthenonTemple),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供奉着雅典娜女神。18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印度等南亚国家,难以适应热带的炎热与多雨天气,他们在居室前加建走廊,用以遮避狂风暴雨和毒辣的日光,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所重视并纷纷仿效,后来逐渐从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我国,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台湾等地分布不少。

餐饮

博爱路的水巷口街,是海口地方饮食店聚焦处,也是吃早点的理想场所,海南腌粉、牛腩饭、猪脚饭、鸡饭和鸭饭、煎粽、煎饼、安定粉汤很受欢迎,海南人还会在鸭饭上面浇一种汁,使得鸭皮在脆的同时鸭肉又很滑口。

购物

在得胜沙路(服装)、博爱路(副食、水产)等处,可以购到比海口一般商场、商店便宜较多的土特产品。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在市内乘公交车到钟楼站下车即可,可乘坐3、5、、6、7 、27、37、39、43路;海口骑楼老街靠近人民桥,多路公交车可到。人民桥一带的显著地标是钟楼,它矗立在沿江绿化带中。钟楼对面那些古旧斑驳的建筑群就是骑楼老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