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 安丘古遗址盘点
安丘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南部,自新石器时期起,人类就已在安丘一带栖息、劳动,至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安丘正式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留下了各种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成为了安丘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1.古遗址
(1)大汶口文化遗址 有景芝、田家楼、老峒峪、等6处。
(2)龙山文化遗址 有仉岗、石家埠、泥沟子等9处。现在面积较大的商周秦汉文化遗址38处,其中商周遗址13处,秦汉遗址25处,它们是:临浯、院上、宋官疃、田家汶畔、东安泰、孝河口、大亭子、大莲池、董家寨庄等。
(3)杞城故城 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黄旗堡镇杞城村周围。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总面积3.6平方公里,是县内最大的古城遗址。
(4)吾城故城 位于于县城西南28公里红沙沟镇李家西吾村东北200米处的高地上,总面积0.12平方公里。春秋时为纪国之吾,齐灭纪后属齐,西汉于此设吾城县。
(5)姑幕故城 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石埠子乡石埠子村,总面积0.75平方公里,汉晋为县城,西汉未年琅琊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攻破此城,故有樊王城之称。今石埠子村全部座落在故址上,村后断崖处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村内有古井一眼,汉砖砌成。
(6)昌安故城 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王家庄乡李家古城村,总面积0.08平方公里。该城西汉始置,属高密国,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并入安丘。759年(唐乾元二年)安丘县治移入此城,改称辅唐县。971年(宋开宝四年)移至今县城,昌安城遂废。
(7)安丘故城 位于今县城西8公里的牟山水库中。西汉初为安丘侯国都邑,东汉初,安丘县治所从今县城以南的大墩移此。
2.古建筑
县内古建筑较多,大都无存,现保存较好,有研究价值的为齐长城和庵上石坊。
(1)齐长城 在县城西南部的山岭上,战国时齐宣王所建,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长城沿山顶而筑,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用石块砌起宽两米左右的矮墙,沟壑处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一般地段为土石结合夯筑而成。长城在县城内的一段约百里,西接临朐县穆草山、峰山、城顶山,再转南至摘药山渡浯水入沂水县境。今多已倒塌,残存部分最高处不足两米。
(2)庵上石坊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庵上镇庵上村。建于1829年。石坊分顶、身、座3部分,高约15米,宽9.35米,用大块石灰岩垒架而成,接缝严密,浑然一体,宏伟壮观。正面刻“圣旨”2字,中部横批刻“节动天褒”4字,两侧刻“旌表愚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字样,横批下两侧刻有“大清道光巳丑岁建”8字,背面横批为“贞顺流道光巳丑岁建”8字,背面横批为“贞顺流芳”,其他刻字与正面相同。雕刻内容丰富多采,有矫健昂首的麒麟,吞云吐雾的青龙,情趣盎然的猴子,神态潇洒的八仙,刚劲雄健的狮子,冉冉若飞的蝙蝠,还有争奇斗丽的四季花卉,神态各异人物。独具匠心的艺人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技法,将这些景物安排得和谐贴切,维妙维肖,引人入胜,可谓工艺卓超。石坊造型雄伟壮观,有山东第二坊之称。
3. 古墓葬
县内古墓葬较多,至1985年,已发现较为重要的古墓18座,分别为召忽墓、葛布口古墓、安丘汉画象石墓、管宁墓等。
(1)召忽墓 位于县城西南37.5公里,召忽为春秋齐人,与管仲同辅公子纠。纠与其弟小白争嗣被杀后,他遂触殿柱而死,土葬此处。今墓封土高3米,直径6米,封顶完好。墓前有清雍正进士县人马长淑所立石碑,上刻“齐召忽墓”4个大字及介绍召忽生平的碑文。
(2)汉画象石墓 (东汉青州刺史孙嵩之墓) 1959年发掘于凌河镇董家庄村后,1960年迁于县城。墓南北长(包括甬道)14米,东西宽7.91米,最高处2.7米。除墓门前的甬道以砖辅地外,其余全部用巨大的石灰岩石板砌成,共用石料224块,其中有画象103块,组成画面60余幅,分布于墓门和各室四壁、室顶及柱子上。画面用浅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刻成,场面壮观,生动逼真。全部内容可归纳为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历史故事4大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造型艺术的珍贵文物。
4. 古石刻
县内历史上的碑记墓志较多,至1985年已发现60余块。最早的为隋大业三年墓志和重修公冶长书院碑。
(1)隋大业三年墓志 发掘于红沙沟镇沈家庄,墓志长0.48米,宽0.25米,厚0.12 米。上刻:“大祖成思父统元,出幽州啄县,去大魏,建安元年回官胶州,寄居吾城甘露乡吴音里。成粟仁陵墓铭记。”
(2)重修公冶长书院碑 公冶长书院位于庵上镇西北10公里城顶山(亦名书院山)前坡。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祠西又建青云寺,时碑碣林立。今祠、寺俱废,仅存银杏树两株,明、清碑碣4通:一通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春“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安丘县事潼关孙振基”立,正面刻“先贤以总参子长读书处”,背面无字;一通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立石者为安丘知县胡端,正面刻“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背面无字;一通为清道光九年六月,青云寺主持学管及徒弟真斋立,正面上部横刻“万古流芳”下为重修庙碑记,背在为众善题名,县廪膳生李维翰撰文,庠生刘登辅书,崔秀川镌刻;一通为道光二十九年七月青云寺主持真斋及徒弟觉联、觉林、觉慧所立。正面上书“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贡生候选训导刘用康撰文,马协中书,县庠生马居中篆额,李存、任辉基刻字。
世界王氏网转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