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故居行
原标题:顾炎武故居行
顾炎武故居行
王琪森
脚下的这条长长的石板街,在春阳的抚慰下,泛出荧然而淡红的光泽,那是千年云烟流岚与阳光雨露滋润后的雍容幽逸。石板街更有一个美丽的名称“胭脂红”,把历史深处的江南风情演绎得五色斑斓而奇谲瑰丽。
漫步在昆山千灯镇古街的这条石板街上,仿佛有一种前世今生的熟悉和邂逅今朝的相约。屋檐相衔,天成一线。隔窗传茶,对门呼饭。深感岁月的静好与尘世的安然,从而能涵养乡梓的锦绣与人文的璀璨。在石板街的尽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粉墙黛瓦、花木扶疏的明清古典建筑,简朴而庄重的门厅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用小篆所书的横匾《顾炎武故居》。金黄色的题字辉映着石板街的胭脂红,那么不动声色地将曾经的书香诗情与远去的风云际会,悄然地传递与保存。
一个人,一句话,能成为整个民族的座右铭。这样的人在华夏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因而是人杰中的人杰,精英中的精英,而这位顾炎武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他所发出的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感召了全体华夏儿女。
故居是整个宅第的主体建筑,分为传统的五进结构。穿过门厅、轿厅,便是古藤攀墙、翠竹摇曳、绿苔封石的小小庭院。故居的正厅,又称明厅与楠木厅,朱牖飞檐里显气宇轩昂,漆柱抱联中见古朴典雅。
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1613年降生于此,自幼聪慧,青箱家学,渊源有自。少年时即参加复社,志存高远。清兵进军江南时,杏花春雨之地亦烽火四起,他不顾个人安危加入抗清的义军。兵败后孑然一身,拒绝庙堂召唤,绝意仕途官禄,耐得寂寞,甘守布衣,专注于学业笔耕与授课讲经,“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终成一代学术巨擘,被尊为清代的“开国儒师”、“清学开山”,于经学、史学、文学、小学、金石学、方志舆地学等均有建树,力倡“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一生著作达三百七十卷,其中以《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三大经典。俯看着《顾炎武全集》,尤如一座耸立于天地间的丰碑,承载着的是一介书生的忧患意识与担当职责,彰显的是一位志士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正厅后是顾家的住宅楼,北侧是顾炎武十年寒窗的读书楼,在那荡漾轻拂着的春日惠风中,依稀可听到他当年清朗的诵诗声。沿着鹅卵石铺成的曲径向南而行,步过一个圆形的门洞,一座景色明丽旖旎的园林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著名的顾园。碧池清溪相拥着明轩晴阁,玲珑山石掩映着亭台小筑,秀木嘉树呵护着奇卉名花。进入园中的慈母阁,内是一组彩塑,一位贤淑清秀的女子正在专注地教儿读书,她就是顾炎武的母亲王氏,从小就给他讲屈原的气节傲骨,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宁死不屈等,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后来,当清廷的高官邀请名满学界的顾炎武出山为皇家修史时,顾掷地有声地以死抗争:“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唯其如此,顾炎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迸发出千秋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了远离朝廷,顾炎武晚年长期漂泊流亡在异地他乡,对于顾园他有说不尽的思念与放不下的乡愁,其在《塞下曲》中含泪吟唱道:“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他的嗣子顾衍生等扶柩魂归故乡,下葬在顾园旁。如今的墓园,松柏森森,柳叶青青,芳草萋萋,墓道的前方是一尊顾炎武的全身塑像,霜尘满鬓、风骨傲然的他正临风而立,似在遐思,似在倾听,似在叩问,又似在憧憬。莫非是要将一种抱负与信念,融入当下青春的中国梦?
世界王氏网转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