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厦门王氏源流》与王刚先生商榷
王亦鸣先生:
你好!通过世界王氏网转达的泉州王刚先生的两篇奇文已经看到了。拜读之后感到王刚先生的这份礼物实在是太厚重了。可惜的是这么多的桂冠《厦门王氏源流》一样也用不上。对比王刚先生的身心,倒是非常适合。既然不适用,也无福消受,现在如数奉还,留给王刚先生自己享用吧。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也为王刚先生量身定制了一份薄礼作为回敬,还请王刚先生笑纳。“就《厦门王氏源流》与王刚先生商榷”一文还须借用你的网站转达,让广大网友一同来欣赏和评判王刚先生的奇文。你该不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你是一定会一视同仁的。
那就有劳王亦鸣先生了。在此先道声谢谢!
在《厦门王氏源流》(以下简称《源流》)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持审慎态度,正如《绪言》中表明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和宁缺勿滥的原则,杜绝牵强附会和攀龙附凤。不知者暂阙之,不明者则存疑,有待于获得更详实的资料后再考而补之,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原貌。”《编后语》中再次表明编委会的立场:“编委会本着宁缺勿滥和尊重各村(居)意愿的原则,求同存异。各村(居)的缺项有待于今后搜集更详实的资料后再甄别补充;祖源岐议问题本编委会已做了力所能及的外出调查考证,并撰写‘珩墩始祖四郎公上溯祖源考’,以事实为依据,推断结论明确,供相关村(居)修谱时参考,以免重蹈因以讹传讹,使谬误成为事实的覆辙。”
其实明眼人在《源流》的概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是珩墩四郎公的支系,其上溯祖源为什么会不同,就是因为相关村(居)王氏开基祖的上溯祖源有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新编的资料更是各行其是,更有甚者是对旧谱的不认同进而更改祖源。在纵向编辑时看不出太大的矛盾,而横向比对时就出现了显著差异。这也是在各村(居)的源流表述之后加注资料来源的原因,一是尊重各村(居)的意愿,二是其文责自负。编委会则在力所能及的调研之后,分析判断,表明自己的观点。
《源流》之所以用大量篇幅登载族谱影印件,意在抛砖引玉,让读者从中获取原始资料,自己分析判断,而非将编纂者的意见强加於人。
《源流》编委会之所以撰写《珩墩始祖四郎公上溯祖源考》(以下简称《祖源考》)”,是因为在编纂过程中有村(居)引用的《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内容与编委会实地采集的原谱有明显出入,进而与《灞溪王氏家谱》比对。
《灞溪王氏家谱》首次成谱在清乾隆乙未(1775年),系灞溪王氏乾四房七世孙惺安(讳观,即第105页乾四房世系中第七世“三”字辈的“三观”)所编撰,后经乾长房十二世孙子乾(道尧)两次增补,一是民国丙子、丁丑、戊寅间(1936~1938年),一是辛卯(1951年),谱后杂录中有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于民国三十二年颁发给王道尧执教四十年的奖状、报纸报导和赞美文章。可见建国初时年七十二高寿老翁的强烈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该谱选录在《源流》的第98~113页,是1951年王道尧手稿。
惺安在谱序中写道:“审邽公以爵开国侯,从更数传至宋徽宗间,四郎入为。审邽公之裔播迁泉郡,卜宅晋邑之西南乡,乡有田,曰王田,田有墩,曰珩墩,故号珩墩王氏。历世以来,旧有成谱。”“岁已卯,族兄尔位艮思氏由廪膳领乡荐来谒,宗亲与叙,世次秩如也,丐其谱越载持授予予,於是周悉其详焉。”“盖珩墩始祖四郎公传八郎公,而子有四,长曰孟氏十一郎、次曰仲氏十二郎、三曰季氏十三郎、四曰十四郎出家为僧。吾派即季氏十三郎公之裔也。子十六郎传廿二郎,遂生镇圭昆仲三人,镇圭居仲焉;子克信公传一湖公,而同怀者复三,一湖公居长焉;子子智传自得公,而伯仲有六,长则自得公也;於是子裕后传霸先,霸先传霞谷,霞谷传濬公,而兄弟有五,濬公其次焉;濬公传珏公,号以高,是即植斋公所自出也。”并在“修谱凡例”中对简录世系原由作了说明:“植斋公以上系载在珩墩旧谱,派衍繁多,难以征入,兹第溯本支一脉,详於序中,亦可不昧渊源所自也夫”。正是因为“自植斋公以上生卒仕宦载在珩墩旧谱,无庸赘纪。”而如今珩墩旧谱无可寻觅,致使植斋公以上世系中断,成为千古缺憾。
王刚先生证实尔位是“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解元孟超然榜”举人,“进士宗岱之子。”年代与《灞溪王氏家谱》记载吻合。加深灞溪王氏对宗亲先贤尔位的了解,实在难得。尔位确实只提供了四郎公以下世系资料,这从上述谱序中就可以看出来。惺安感叹道“非珩墩之有谱,何以致然哉。”
灞溪王氏是明末子白公(1558~1618年)因避祸从珩墩迁入同安城西松柏林灞溪的,上溯祖源审邽公历来就是明确的,这是勿庸置疑的。新修《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相关部分选录在《源流》的第190~194页,因四郎公上溯祖源是“四处细查”得来的,结果迥异,供比对时参考。
了解了《灞溪王氏家谱》作者简况之后,再看王刚先生的极富想象力的奇文《厦门王氏源流•无宗不成谱》,通篇捕风捉影,见到“民国”就联想到“台湾”,见到“厦门”就牵扯到“五口通商”……想当然的见到风就是雨,这不就是闽南话所讲的“捎着布袋根扭咧走”吗?!
《源流》中的《祖源考》比对是经过推敲的,找出两谱的共同点、分歧点和可疑点,等待搜集更多资料后进一步考证,并无不妥之处。王刚先生见之如此恼怒着实令人感到“惊骇”!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原来王刚先生的眼中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怪不得一见到不同意见就会歇斯底里。真是枉有渊博学识、独欠学者风度。
王刚先生还是看清楚、想明白了再说。漫无边际的瞎想、毫无根据的指责,非但不能令人信服,反而有损自己的声誉。看来“草率”、“断章取义”、“猜想”、“不尊重事实”、“混淆视听”、“不伦不类”、“自我独大”等等桂冠他人是无福消受了,还是留给王刚先生本人享用最适宜。极力抵毁他人,拿族谱“开玩笑”的是王刚先生,该“反省”的恰恰也是王刚先生。
王刚先生别生气,以您的渊博学识,平心静气地展示您的学者风度吧。《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愿意提供族谱原始资料,希望王刚先生也能拿出原始资料,不吝赐教,互相切磋,共享成果,力争在祖源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造福王氏家族。
《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
你好!通过世界王氏网转达的泉州王刚先生的两篇奇文已经看到了。拜读之后感到王刚先生的这份礼物实在是太厚重了。可惜的是这么多的桂冠《厦门王氏源流》一样也用不上。对比王刚先生的身心,倒是非常适合。既然不适用,也无福消受,现在如数奉还,留给王刚先生自己享用吧。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也为王刚先生量身定制了一份薄礼作为回敬,还请王刚先生笑纳。“就《厦门王氏源流》与王刚先生商榷”一文还须借用你的网站转达,让广大网友一同来欣赏和评判王刚先生的奇文。你该不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你是一定会一视同仁的。
那就有劳王亦鸣先生了。在此先道声谢谢!
《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
2014-06-30
2014-06-30
就《厦门王氏源流》与王刚先生商榷
在《厦门王氏源流》(以下简称《源流》)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持审慎态度,正如《绪言》中表明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和宁缺勿滥的原则,杜绝牵强附会和攀龙附凤。不知者暂阙之,不明者则存疑,有待于获得更详实的资料后再考而补之,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原貌。”《编后语》中再次表明编委会的立场:“编委会本着宁缺勿滥和尊重各村(居)意愿的原则,求同存异。各村(居)的缺项有待于今后搜集更详实的资料后再甄别补充;祖源岐议问题本编委会已做了力所能及的外出调查考证,并撰写‘珩墩始祖四郎公上溯祖源考’,以事实为依据,推断结论明确,供相关村(居)修谱时参考,以免重蹈因以讹传讹,使谬误成为事实的覆辙。”
其实明眼人在《源流》的概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是珩墩四郎公的支系,其上溯祖源为什么会不同,就是因为相关村(居)王氏开基祖的上溯祖源有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新编的资料更是各行其是,更有甚者是对旧谱的不认同进而更改祖源。在纵向编辑时看不出太大的矛盾,而横向比对时就出现了显著差异。这也是在各村(居)的源流表述之后加注资料来源的原因,一是尊重各村(居)的意愿,二是其文责自负。编委会则在力所能及的调研之后,分析判断,表明自己的观点。
《源流》之所以用大量篇幅登载族谱影印件,意在抛砖引玉,让读者从中获取原始资料,自己分析判断,而非将编纂者的意见强加於人。
《源流》编委会之所以撰写《珩墩始祖四郎公上溯祖源考》(以下简称《祖源考》)”,是因为在编纂过程中有村(居)引用的《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内容与编委会实地采集的原谱有明显出入,进而与《灞溪王氏家谱》比对。
《灞溪王氏家谱》首次成谱在清乾隆乙未(1775年),系灞溪王氏乾四房七世孙惺安(讳观,即第105页乾四房世系中第七世“三”字辈的“三观”)所编撰,后经乾长房十二世孙子乾(道尧)两次增补,一是民国丙子、丁丑、戊寅间(1936~1938年),一是辛卯(1951年),谱后杂录中有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于民国三十二年颁发给王道尧执教四十年的奖状、报纸报导和赞美文章。可见建国初时年七十二高寿老翁的强烈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该谱选录在《源流》的第98~113页,是1951年王道尧手稿。
惺安在谱序中写道:“审邽公以爵开国侯,从更数传至宋徽宗间,四郎入为。审邽公之裔播迁泉郡,卜宅晋邑之西南乡,乡有田,曰王田,田有墩,曰珩墩,故号珩墩王氏。历世以来,旧有成谱。”“岁已卯,族兄尔位艮思氏由廪膳领乡荐来谒,宗亲与叙,世次秩如也,丐其谱越载持授予予,於是周悉其详焉。”“盖珩墩始祖四郎公传八郎公,而子有四,长曰孟氏十一郎、次曰仲氏十二郎、三曰季氏十三郎、四曰十四郎出家为僧。吾派即季氏十三郎公之裔也。子十六郎传廿二郎,遂生镇圭昆仲三人,镇圭居仲焉;子克信公传一湖公,而同怀者复三,一湖公居长焉;子子智传自得公,而伯仲有六,长则自得公也;於是子裕后传霸先,霸先传霞谷,霞谷传濬公,而兄弟有五,濬公其次焉;濬公传珏公,号以高,是即植斋公所自出也。”并在“修谱凡例”中对简录世系原由作了说明:“植斋公以上系载在珩墩旧谱,派衍繁多,难以征入,兹第溯本支一脉,详於序中,亦可不昧渊源所自也夫”。正是因为“自植斋公以上生卒仕宦载在珩墩旧谱,无庸赘纪。”而如今珩墩旧谱无可寻觅,致使植斋公以上世系中断,成为千古缺憾。
王刚先生证实尔位是“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解元孟超然榜”举人,“进士宗岱之子。”年代与《灞溪王氏家谱》记载吻合。加深灞溪王氏对宗亲先贤尔位的了解,实在难得。尔位确实只提供了四郎公以下世系资料,这从上述谱序中就可以看出来。惺安感叹道“非珩墩之有谱,何以致然哉。”
灞溪王氏是明末子白公(1558~1618年)因避祸从珩墩迁入同安城西松柏林灞溪的,上溯祖源审邽公历来就是明确的,这是勿庸置疑的。新修《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相关部分选录在《源流》的第190~194页,因四郎公上溯祖源是“四处细查”得来的,结果迥异,供比对时参考。
了解了《灞溪王氏家谱》作者简况之后,再看王刚先生的极富想象力的奇文《厦门王氏源流•无宗不成谱》,通篇捕风捉影,见到“民国”就联想到“台湾”,见到“厦门”就牵扯到“五口通商”……想当然的见到风就是雨,这不就是闽南话所讲的“捎着布袋根扭咧走”吗?!
《源流》中的《祖源考》比对是经过推敲的,找出两谱的共同点、分歧点和可疑点,等待搜集更多资料后进一步考证,并无不妥之处。王刚先生见之如此恼怒着实令人感到“惊骇”!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原来王刚先生的眼中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怪不得一见到不同意见就会歇斯底里。真是枉有渊博学识、独欠学者风度。
王刚先生还是看清楚、想明白了再说。漫无边际的瞎想、毫无根据的指责,非但不能令人信服,反而有损自己的声誉。看来“草率”、“断章取义”、“猜想”、“不尊重事实”、“混淆视听”、“不伦不类”、“自我独大”等等桂冠他人是无福消受了,还是留给王刚先生本人享用最适宜。极力抵毁他人,拿族谱“开玩笑”的是王刚先生,该“反省”的恰恰也是王刚先生。
王刚先生别生气,以您的渊博学识,平心静气地展示您的学者风度吧。《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愿意提供族谱原始资料,希望王刚先生也能拿出原始资料,不吝赐教,互相切磋,共享成果,力争在祖源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造福王氏家族。
《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