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对“丙一公是武平王氏均德公后裔不容置疑”一信的回复

2014-05-28 11:41:14来源:王义林

打印 字号: T|T

武平寻乌丙一公理事会、寻乌澄江王屋村村委会、寻乌澄江周田村委会、武平王氏均德园理事会:

     你们的标题“丙一公是武平王氏均德公后裔不容置疑——致王义林副主编的一封信”,委托槐玉先生交给我,于5月21日收于山西太原;你们用挂号信寄来的于5月23日收于湖北阳新。两封信虽有个别变动,但内容是一样的。要求将丙一源流列入均德后裔进入大成总谱,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现就信中几点回复如下,供你们研究丙一的上源作个参考。

     一、来信中的第一条“丙一公及其父亲、祖父、乃至下近10代都没有可信的资料准确记录他们的生殁年代,有些地方的族谱即使有记载,也错误连篇,不可相信。比如福建才溪谱记:均德公生于宋理宗淳佑2年(1242),丙一公生于元至正27年(1367),……丙一公上下代际间都平均十五六年传一代,这有可能吗?说明这种资料根本不可信”。

      查阅福建上杭才溪谱,才溪谱中连“丙一”二字都没有,何来记丙一的生年。记有“丙一生于元至正27年”的正是《武平王氏族谱》1240页,你们两份信件中提供的附件中的第一个附件是《武平王氏族谱》1240页的复印件,第二个附件是盖有“福建省武平县王氏均德园管理小组”公章的于2014年5月10日摘自《太原堂福建省武平县王氏族谱》第1240页的手抄复印件,两个附件复印件都白纸黑字的写着“丙一,字乾元,生于元至正27年”。正如你们在信中所说“这种资料根本不可信”,而恰恰相反,这种不可信的资料却堂而皇之地被益上公章,被某些人如获至宝,当着“丙一公是武平王氏均德公后裔不容置疑”的尚方宝剑。虽然你们在第二封信中丙一名下将(字乾元,生于元至正27年)用笔划掉,但你们不敢划掉盖有公章的“丙一,字乾元,生于元至正27年”的复印件,否则你们就没有强有力的依据了。均德生于宋理宗淳佑2年(1242),丙一生于元至正27年(1367),平均15.5年一代,正如你们所说“这有可能吗?。

     二、来信中的第二条“在丙一公始祖地对他的生殁时间失考的事实情况下,外面的任何资料和信息都不能取代始祖地的谱记和所遵从的几百年的继承事实,……”此段文字将我弄糊涂了,究竟始祖地是福建武平,还是江西寻乌,据2014年5月11日武平均德园《武平王氏简报》编辑部文章“福建武平、江西寻乌丙一公后裔上源查证报告”中写道:“据武平县中山镇上岭村王远健老人介绍:武平中山上岭等村丙一公裔与江西寻乌澄江的丙一公裔系同脉宗亲,寻乌丙一公后裔属早年从武平中山迁往寻乌开基的宗亲”。又据金亮先生提供的宗谱“谱序”复印件载:“丙一郎公由武平赤竹嶺下而迁徙城岗,又为城岗开基祖至十世祖裳公由……“太原王氏族谱序”载:丙一“生于丰田,卒于嶺下,葬于城岗”。说明江西寻乌不是丙一的始祖地,如若是始祖地,寻乌澄江镇周田村的王东初等5位宗亲又何必辛苦跑福建武平查证上源,结果查到的资料是“丙一生于元至正27年”,此资料究竟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呢?

     三、来信中的第三条“寻乌丙一公后裔的现有世数辈份从均德公算起,平均23年传一代,这难道不符合是均德公裔?”根据此段文字,均德生于1242年,距今已有772年,按23年传一代,应该有33代或34代,这还未计算头胎是女儿的,33代每头一胎都只能是儿子。否则这种计算就要打个问号了。

     四、来信中的第四条有关典故之事,我觉得没有去评价的必要,典故是民间传说,美丽的传说就让它在人们的心中永恒定格吧。

     五、来信中的第五条“从丙一公祠堂及祖坟的考古结论来看,大概五百多年(寻乌澄江王东初提供信息),比均德晚200年上下,200年上下传八代人也合常理”。根据此段文字应该是对祠堂而言,同时也是从均德至丙一之间生年而言。此考古结论是否有权威应该打个问号。据《武平王氏族谱》载:“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原为以政公的诵经堂,后改为均德公祠堂。历经500余载。”也许考古结论是依据这句500余载而定,按500年推算,均德公祠应改建于1513年,即明正德8年左右,丙一祠堂比均德公祠晚200年,应该是在1713年即康熙52年左右兴建。众所周知,兴建祠堂都是在先祖去世后,后人对其有怀念之情而捐款兴建,並非活着而为其设立。用200年上下传八代人是合常理,但用祠堂祖坟相隔200年上下传八代人,这种推算说明文化的贫乏。即使按均德的生年1242年计算,丙一晚200年,丙一的生年应该在1442年即明正统7年左右,如若按均德卒年1330年计算,丙一晚200年,丙一生年应该在1530年即明嘉靖9年左右。但问题岀来了,金亮先生提供的寻乌王氏族谱5篇谱序中有3篇明确记载“丙一郎自元代武平迁居赤竹嶺”,说明丙一非明代所生,也非至正27年所生。又据金亮先生提供的“太原王氏族谱序”载:“丙一公为始祖,公身际季宋之间无心仕官,偕父母妻子欢娱有馀……”充分说明丙一是元代人,元代共有89年,丙一生于元代何年不详,但丙一应该是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迁居赤竹嶺。

     六、来信中的第六条“几百年来代代都在祭祀”,我无权说三道四。

     七、来信中的第七条“…他们不可能拥有比武平寻乌祖籍地更可靠的资料”。说得是那样的自信,武平、寻乌的资料又怎么了,不是照样有问题吗?不是照样漏洞百出吗?要是没错,你们为什么在寄给我的信中要将丙一“字乾元,生于元至正27年”用黑笔涂抹掉,说明你们也知道武平谱有错。寻乌谱有没有错呢?从上述的回复中就知道了。因为你们的自信,坚持自己的正确,回复中我没有引用其他外迁丙一后裔的资料,只是就你们信中的几条就事论事罢了。如若按武平谱1240页,均德在《太原王氏总谱》中排列为77世,丙一为84世,84世应在明朝末年,这又与金亮先生提供的寻乌谱序“丙一自元代迁居赤竹嶺”不合,而且岀入更大。是寻乌谱对呢?还是武平谱对呢?各人心知肚明。

     八、来信中的第八条“数字游戏”,当今社会是高科技时代,需要数字说话,你们的信中不是也在用数字计算吗?你用数字是理所当然,别人用数字是“数字游戏”,正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今修谱,正是要走数字化。不去用数字计算,又怎么知道均德与丙一之间8代人平均15.5一代,要是这种数字早用于一二百年前,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麻烦。

     总谱局成立7年了,早在6年前,江西靖安的王友广先生从网上得知要修大成总谱的信息,及时地向总谱局寄来了他们的资料,太原总谱编辑组也将他们的世系录入了太原总谱编入王珪支下,2012年江西上犹、崇义又有两支世系相继录入,共有3支丙一后裔进入总谱太原王氏祁县支,2013年12月,你们寄来的资料是均德的后裔,这给原本平静的港湾带来了不平静的风浪,经多次与你们和靖安方面做工作,建议能达成一致,双方各持己见,最后无果。根据总谱局的规定,凡属上源不清又难于考证的世系一概不录,转入《寻源王氏总谱》录入,如是只能忍痛割爱将靖安等3支已经进入《太原王氏总谱》,并打印了四稿的丙一(含丙一)以下世系从《太原王氏总谱》中撤下,并将情况向有关宗亲进行了通报,要求他们予以谅解。对于你们的要求,同样是上源不清又难于考证,与从总谱中撤下的3支世系一样不予录入,希望你们理解。同时建议你们以始祖地的名义,召集外迁的丙一后裔及深入到外迁至各地的丙一后裔中共同探讨丙一的上源,何时达成一致意见,何时进入大成总谱。

     以上回复有无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王义林              2014-05-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