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苏州籍船长王建忠:遇到挫折 别轻言放弃
王建忠与夫人凌莉在读者见面会上
本版摄影 王建中 张健
本报讯(记者 高戬 张登峰)“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爱国心,唯有爱国,你才能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坚守信念。”昨天下午,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苏州籍船长王建忠与夫人凌莉,应本报邀请来到苏州日报社,首次与晚报读者面对面。在讲述救援俄罗斯被困船只、带领“雪龙”号冰海突围,在西风带的狂风巨浪中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等惊心动魄经历的同时,王建忠与读者们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爱国、团队合作、互相帮助。
昨天下午1点半,苏州日报社五楼多功能厅内济济一堂,来了近百位来自园区八中、甪直中学,振华中学、立达中学、沧浪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以及读者代表,工作人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座椅。王建忠是张家港人,1989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迄今为止,王建忠已经21次参与极地科考行动。去年11月7日,王建忠率领“雪龙”号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任务,对他个人而言这是第14次赴南极。此次科考,“雪龙”号首次完成了环绕南极大陆的航行,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此次科考,王建忠也遇到了迄今为止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在成功地救援了52名俄罗斯遇险船员后,“雪龙”号陷入了被大片浮冰包围的险境,王建忠临危不乱,顶着巨大的压力,连续5天守在驾驶舱里,最终带领“雪龙”号顺利突围。
4月15日,王建忠率领“雪龙”号凯旋,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登船对他进行专访,以《极地船长超越人生之“极”》为题,报道了他为了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甘于清贫寂寞,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的极地之旅,让我认识到,金钱或者地位、荣誉,并非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极地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在极地遇到的那些人和事,让我不再会因为金钱名利而烦恼,也不会因为困难而困惑。”在读者见面会上,王建忠重点讲述了“雪龙”号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员、从浮冰中突围以及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的经过,以及“雪龙”号上的鸡头米、寒山寺赠送给长城站的“和钟”等苏州元素,还给想去极地旅游的苏州市民提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见面会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读者们事先通过晚报新媒体平台提出的问题以及现场提问,王建忠一一作了解答,现场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作为一名资深的“老船长”,王建忠寄语年轻一代: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只有国家强大,我们自己才会有地位; 在困难面前,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克服困难;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尽力帮助,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从没有带妻子逛过景点
王建忠东山雕花楼履行诺言
本报讯(记者 张健)昨日下午,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在本报与读者见面交流后,携夫人自己驾车来到东山雕花楼探访。“作为‘雪龙’号船长,我的自由时间是有限的。”从没陪夫人逛过街、看过一场电影的王建忠昨天在东山雕花楼第一次履行了自己对妻子的“诺言”。
“我很少有时间坐下来看电视,能够看一会新闻,已经很不错了。”王建忠曾跟夫人许诺过,等退休以后,要去苏州、杭州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假如有时间就呆两三个月,再换一个城市。“特别希望在苏州生活一年半载,我离开家乡26年。”虽然是苏州人,每年都会去张家港两三次,然而苏州媳妇凌莉却从没到过苏州太湖。“上海距离苏州这么近,但今天,是我们俩第一次一起来苏州。”在东山雕花楼,一踏进院子,王建忠立即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这里真安静,安静得就像南极一样。但不同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家乡的味道,我非常喜欢。”进入雕花大楼,这里的每一处雕刻都吸引着船长的视线。大厅的门窗,雕的是“怀橘奉母”、“戏彩娱亲”等二十四孝图和“囊萤夜读”、“道途磨杵”等励志故事。门槛上嵌有蝙蝠形的销眼,叫做“脚踏有福”。踏着福迈进前楼大厅,这是整幢雕花楼的主厅,称为凤凰厅,因为厅内总共雕了172只凤凰,也就是86对,当地方言,“八六”与“百乐”是谐音,喻意百年快乐……王建忠和夫人拿起手机,不停地拍摄,这里不仅景色美更有苏州精致的文化。“以前极地条件十分艰苦,能够在那里立足就不错了,而随着近年来中国极地事业的发展,极地文化建设日益提上重要议程,读了雕花楼的文化,觉得这里值得我们感悟的地方太多了。”与妻子一边聊着,王建忠仍然放不下他最钟爱的极地事业。
■花絮
浓浓乡情 温馨感人
在读者见面会开始前,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外宣办主任王燕红代表家乡父老向王建忠船长赠送 《俯瞰新苏州——大型航拍新闻画册》,希望苏州籍船长了解家乡的新变化,感受一份乡情。王建忠回赠了一本新出版的《航迹》画册及《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纪念册,表达了不辜负家乡人民关爱,继续征战极地科考的雄心。
王建中现场拍摄王建忠
昨天下午,本报派出了两名摄影记者拍摄王建忠,巧的是,其中一名摄影记者名叫王建中,和王建忠只差一个字。
主持人在现场风趣地说:“他的皮肤有点黝黑,人有点清瘦,而且他有一个‘毛病’,一天不摸相机,手就有点痒。大家知道我说的是谁吗?我们姑苏晚报资深摄影记者王建中老师。今天的主角是‘雪龙’号船长王建忠,他们两人的名字听上去一样。王建中的名字响彻了苏州媒体界,而‘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响彻了整个地球,从南极一直到北极。”
其实,王建中和南极也有些渊源,他和寒山寺的住持秋爽大师很熟悉,寒山寺向长城站赠送“和钟”,就是他牵线搭桥的。
遇到挫折别放弃
“王船长的精神值得学习,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要放弃。”昨天下午,王建忠读者见面会结束后,来自西交大苏州附中的高一学生周轶凡如是说。
周轶凡对科技知识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关注“雪龙”号科考情况。昨天有机会与“雪龙”号船长王建忠面对面,感觉非常开心。王船长的航行经历,周轶凡非常向往,他也非常想做一位成功的“舵手”。所以,听了王船长的经历,还有王船长对危险、困境的处理,非常鼓舞人心。周轶凡还向记者透露,今年他也会参加北极科考。原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中国一些顶尖中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到北极等一些地区考察,今年在苏州搞试点,吸收有科学爱好的学生去北极参加考察。周轶凡将与本校其他5位同学一同前往。
王建忠读者见面会访谈实录
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察
主持人:王船长,您21次去参与极地考察,每次的考察非常艰巨,这次是中国的第30次南极科考,你的第21次极地科学考察,主要是完成什么任务呢?
王建忠:今年是中国的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第14次去南极执行任务,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察。因为这次我们建了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实际上我们要准备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这次考察也是为了建设做准备;其次这是中国科考船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绕了一个圈。另外,在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之外,我们还遇到救俄罗斯遇险科考船和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经历非常丰富。
主持人:这次“雪龙”号去的是南极,要从亚热带出发,先通过赤道再到南极圈,这个过程中,先是非常热,然后又非常冷。这种极端的气候差异对船员的身体要求也很高,在选拔时是不是有特别的标准?
王建忠:南极环境恶劣,而且距离遥远,从上海到南极最近的地方有15000多公里。因此,我们对船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心理承受能力要很强,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没有任何的支援和帮助,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工作,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南极环境太恶劣了,工作强度又很大,所以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第三,到南极名额有限,任务很重,去南极必须要有一技之长。
鸡头米是大米的一个特别品种?
主持人:听说南极考察有很多苏州元素在里面?
王建忠: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苏州人参与极地科考事业,比如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他曾经带队去南极和北极,跟我两次风雨同舟。还有苏州甪直的鸡头米、丝绸,寒山寺赠送的“和钟”,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南极去,在长城站有一个展示室,可以感受苏州的文化。
主持人:南极的科考人员吃过鸡头米有什么感受?他们喜不喜欢?
王建忠:由于南极考察时间长,加上晕船,船员们胃口不好,他们吃了鸡头米感到很清香,很糯,口感很好,也比较开胃。但很多船员之前从来没有吃过鸡头米,第一次听说时还以为是一种特别的大米呢。
南极冰海,救援惊心动魄
主持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情况?
王建忠:我们接到求救是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5日早晨5点02分,俄罗斯籍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雷蒙湾被浮冰围困,船只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还有两个冰山向他们逼近,非常危险。后来经过搜救中心距离确认,我们距这艘船最近,大概有600海里,但由于有冰山等的影响,接近那艘船最快也要4天左右。信息反馈后,被困科考船的船员们感觉到了希望,情绪稳定多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去过那片海域,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地找到那个地方,尽可能地靠近他们,最好是把船和人都救出来,如果船救不出来,那尽可能地把人都救出来。我们12月29日到达,发现天气很恶劣,能见度不到50米,我们站在船头看不到船尾。我们开到距离遇险船只6.1海里的地方,差不多陆上10公里的地方,就实在开不进去了。到了12月31日,听天气预报说有一个小时的好天,一个小时救人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可以到现场去了解情况。当时我坐直升飞机去看了一下,跟他们进行了对话,制定了一个救援计划。
到了2014年1月2日,我们看到天气预报说有10个小时左右的好天,我们就抓住这个很短的时间窗口,按照原来制定的方案,出动直升机飞了9趟,在浮冰上搭了一个临时停机坪,把52名俄罗斯人全部救出。
主持人:把人全部救出来了,之后又遇到什么情况?
王建忠:救出俄罗斯船员后,我们自己也想出来,但当时天气太恶劣,浮冰的变化相当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我们的船推到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海面上几乎全是冰,基本是前面进不去,后面也没退路。冰山离我们最近的只有585米,我们几乎完全被困住了。
突围后第一个电话打给家里
主持人:后来“雪龙”号是怎么脱险突围出来的?
王建忠:被困住后,我们分析了海冰、气象和洋流的数据,对所有的冰进行编号,再根据船的机动性能制定方案。国家领导得知我们的信息后,组织了国内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数据和建议,给我们指导,还有很多国家尽可能地提供资料。根据情况判断,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出来的,要靠天气帮忙了。我们制定了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但第一和第二方案都失败了,第三方案也很危险,因为实际操作太少了,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最后,在西南风的帮助下,浮冰渐渐散开,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了掉头,成功突围。
主持人:突围后,第一个电话是打给谁的?
王建忠:我家属知道我的情况后,在12天里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也没发一个邮件,她理解我。我知道她虽然不给我打电话、发邮件,但她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关注我。所以,突围以后,我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我的妻子。
主持人:凌莉,你当时接到丈夫的电话时,第一句话说的什么?
凌莉:我知道他太紧张了,心脏不太好,所以,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身体怎么样”。
王建忠:我一直在南极工作,身体上有很多职业病,所以,我爱人担心我的身体能否坚持下去。毕竟作为一船之长,后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当时我也很激动很感动。我跟她说,我们队员和船员对我都非常关心,照顾得很好,我会慢慢恢复,争取把后面的任务完成掉。
万分之一希望,百分之百努力
主持人:有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雪龙”号在搜寻失联客机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王建忠:2014年3月21日晚上6点我们离开码头,走了3天多到达搜索区域。这里风浪很大,在南纬43度46分,西风带的边缘,号称“海上沙漠”,除了科考船,没有其他船。我们到达后,第一时间进行搜寻。在卫星发现可疑物体的位置,我们将搜寻的任务进行了划分,同时得到中国搜救中心和澳大利亚搜救中心的认可,我们担任中方的搜救指挥船。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又是最近的一条船,不管结果如何,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尽百分之百的力量。
他欠妻女的“债”太多
主持人:回到上海码头,出去半年时间,目前王建忠的状态,消瘦,有点黑。其实出海之前,他是蛮胖的,由于夫人把他调养得非常好,但出海后,他又瘦了。凌莉,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
凌莉:蒸鸡和煲鱼汤。
主持人:王船长,你最喜欢吃夫人做的哪道菜?
王建忠:我经常在外面,回来很少。所以,她做的任何一个菜,一碗饭,哪怕是一碗面,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享受,因为这里饱含着她的感情。
主持人: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你长年在海上漂泊,家是你温暖的港湾。
王建忠:其实,我们虽然已经回来一个多月,但我要跟进修船工作,还有其他工作,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很少。
主持人:凌莉,他陪你看过电影吗?陪你逛过街吗?
凌莉:从来没有。
主持人:作为一个老公,他称职不称职?
凌莉:我没有后悔嫁给他,这是他的事业,我要全力支持他。
凌莉:2011年女儿高考后,我们说好了一家三口去厦门旅游,机票都订好了,但出发前一天,北京通知他去开会,结果第二天我们在机场分手,他去北京,我和女儿去厦门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