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王耿家族祖坟
1、南京象山王氏(王导王羲之至王耿祖父)墓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己经入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苏苏州王献臣的琅琊王氏家宅“拙政园”,和即将入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灵石王子实的太原王氏私邸“王家大院”成为全球王氏寻根中的精神家园的焦点之后,由琅琊山阴王氏始祖东晋王羲之肇始守墓,羲之五十世孙王耿坚持看坟到最后的“南京象山老虎山“王氏家族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选定为建国以来第六批入册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番号:248 Ⅱ-28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晋 江苏省南京市)。从此,座落在南京下关幕府山、老虎山、象山、郭家山一带的王导、王彬、王兴之家族墓及周边建筑、景观的建设与拆迁,必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裁决,这是在中国立法保护历史文物的最高级别。
一、为了实现这个平凡的心愿,王耿教授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精神的心血的投入,经济的物质的付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耿用抄录的方式,从历史典籍中收集了三万人的王氏历史人物资料,和各地与王导、王彬、王兴之极其王氏祖先有关,在国内外游客中影响较大的旅游景点的信息,最后将葬入南京下关幕府山、老虎山、象山一带的王导、王彬、王兴之家族在海内外王氏族人中的播衍者地位的结论,通过论文、电视、报纸、网络和会议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他的相关工作还有:
1、写作和发布了数百万字的文论;收藏了数千册王氏谱牒,成为全世界收藏和研究王学成果最多的个人;
2、为配合和确保南京象山王氏墓地申报并成功功入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编辑和主撰了数十部家谱,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媒体评语)--“天下第一谱”《中华王氏通谱》和《中华百姓总谱》,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以修谱为生的现代人;
3、在二00五年山东临沂“书圣艺术节”暨“琅琊王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以王导、王彬、王羲之、王兴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在中国历史和王氏播迁上的文史价值和宗族繁衍活动的巨大影响远超其它王氏分派;
4、二00五年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主办的“第七次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上,王耿教授在全世界第一次公布“王氏得姓与中华文明同步”的研究成果;
5、二00六年浙江省嵊州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朝圣节”,首先提出开闽王氏和三槐王氏是山阴王氏暨王彬、王羲之族裔的发现;
6、二00六年9月11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报道了对南京望族文化研究所王耿教授的访谈,追朔了王姓在中国(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成因,他说: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上所有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虽然国内统计时,受到统计年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时王姓排位第二,但是如果加上世界华人中王姓的比例,王姓在世界上就成了人口稳定最多的姓氏,因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海外华人中王姓比例特别大。王教授的这个发现,早于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7、二00五年十月至二00六年十月王耿教授在上古农史全国最为集中的南京农业大学首授“氏族世糸学”,成为首创王氏研究派生出的“氏族世糸学”第一人;
8、二00六年十月,王耿在上海社科院、《新民晚报》和美国“中华大族谱协会”联办的“中华大族谱协作会议”上被授予“中华族谱奇人”称号;
9、二00六年十月,在浙江金华市台办、浙师大华人华侨研究中心和《中国家谱网》联办的“海峡两岸寻根研讨会”上首倡创办学院派的谱牒专业和寻根媒体,此前王耿女儿己创办了“王耿的博客”《世界王氏寻根网》
http://blog.sina.com.cn/201314wanggeng;
10、王耿教授己在“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地”正对面购置的空中别墅中创建“鬼谷子王羲之家族档案馆”,并择日正式向海内外王氏同宗展示和修复他的家族宝藏。
11、二00五年七月与山东临沂地方志的学者,江苏电视台和南京《金陵晚报》联合完成了《山东临沂“琅玡王氏”来南京寻亲/点击百度可见全文》工作,这也是“象山王氏家族墓地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关键环节。
12、二00六年以来,王耿在现代快报、南京晨报、南京电视台、商丘电视台、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江苏省六朝史学研究会、南师大家谱资料与地理郡望信息平台、南京农业大学上古农史课题研究、世界华商会、国内外各地琅琊王氏和王羲之纪念会等多种场合,宣讲和公布了自已在华夏氏族史、华夏上古史和中华百姓世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1)王吴同源,“王”和“吴”是人类历史上在六千年前唯一有史可证有地望和发掘可证的最早豋基和得姓的帝王和氏族;
(2)由“太吴”和“王吴”统帅的“天吴”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冰期时华夏祖先们曾在“太吴”和“王吴”统帅下,从白令海大陆桥经长途跋涉至爱斯基摩和印地安,太吴朝历经二十八王,其政权延续约一千五百年,天吴朝历经二十一王,其政权延续约一千年。“太吴”和“天吴”的国土在“上吴”时因冰川融化的大洪水东成于江浙沪皖赣湘巴蜀等地,在“中吴”时西扩至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在“下吴”时因炎黄大战等原因四散于南部及东部的云贵川闽粤桂朝韩日越泰缅印和西部及北部的藏蒙维满伊等广大的亚欧地区;
(3)道教佛教拜火教等亚欧上古宗教均起源于我国上古王吴族氏的巫傩文明。
(4)系统否定了“太伯奔吴”为开创吴文化的伪命题,认为吴越文明的起源是“原生”和“土著”,“太吴”和“天吴”的第一都均为南京。
以上详证可见于王耿的专著《华夏文明东凤西渐的排它性铁证》等。
二、自从王羲之作为在南京象山(幕府山、老虎山)王氏家族墓地守墓第一人起,一千六百年来王氏族人在那里守墓的行动从未间断,传到王耿时己整整五十代,由于王耿祖孙和王氏族人的保护周到,南京市的文博部门在己经发掘的十余座王氏墓葬中文物收获极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南京地区陆续发现了琅邪王氏等北来士族家族墓地,其中,琅邪王氏族葬地所在的象山、老虎山在侨置南京的临沂县的西北地区,特别是琅邪王氏墓地占地广阔,大约有五万平方米,可见高门士族与其侨籍所在的侨州郡县多少还有些联系,葬于侨籍所在地,可以取得归乡葬的意义。这些墓葬及部分主人的名字如下:
现在已出土的琅邪王氏的墓志,全部出土于南京北郊的象山,且全部来自王彬一支(王彬是王羲之父亲王旷的亲弟弟,墓址由羲之亲自选定,羲之还从临川太守职务上辞官为王彬守墓)。王彬为王导从弟,王正之子,正三子旷、廙、彬皆于永嘉乱后过江。在象山出土了王彬继室夫人、长女及二个儿子、三个孙子、儿媳和孙媳的墓志,虽然王彬的墓至今尚未发现,但王兴之和王丹虎的墓志中都提到王彬就葬于附近(注:如王彬子王兴之墓志:“咸康六年十月十八日卒。以七年七月廿六日葬于丹杨建康之白石,于先考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特进卫将军都亭肃侯墓之左”[22]。王彬女王丹虎墓志载:“晋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琅邪临沂王彬之长女,字丹虎。……葬于白石,在彬之墓右”。王彬的墓至今未发现,可能已被破坏。)。
王导的墓也在象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上元县条:“晋王导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幕府山西”(幕府山西即江左琅琊王氏的墓群老虎山和象山),象山七号墓墓志风化严重,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可以判断墓主人为王廙。这样王正的三子中有二子(王彬、王廙)葬于象山,但是王正的另一子即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却葬在了临川或会稽一带[衣冠冢],其子羲之的墓也在会稽(注:《太平御览》卷四七引《会稽记》:“诸暨县北界有罗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羲之后人的主要活动也在会稽展开(注:参见《世说新语》及《晋书》王羲之本传)。
王导的儿子王荟也没有葬在建康(注:按王荟子廞传载其“以母丧,居于吴”,可见其母葬于吴,考王荟曾任吴国内史,可能那时迁居吴地(苏州镇江一带),又六朝往往夫妻合葬,可见王荟也没有葬于建康的家族墓地,而是单独葬于吴。见《晋书.王导传》。)
王耿祖孙守墓时的住宅在王导、王兴之、王喆生等数十座王氏祖墓群的正中间,最近处向东不及二百米,最远处向南、向北各约五百米。南京的琅琊王氏祖坟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王耿教授虽然曾有过壮志即酬的感觉,但仍有一种紧迫感,即早日完成“鬼谷子王羲之家族档案馆”的装修陈列工作,并正在开展与南京夫子庙王谢故居等城南文管部门的联动工作,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王氏了解王氏。
由于王羲之家族看守“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祖产在面临拆迁时,曾作为当地最不牛的钉子户一直坚持了近三年,直到被入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王耿明白座落在南京下关幕府山、老虎山、象山一带的王导、王彬、王兴之家族墓及周边建筑、景观的建设与拆迁,必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裁决时,王耿才最后一个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其间,当地的拆迁别动队、与王耿同为王氏“惠”字辈的土地部门负责人曾数次从城西北的王耿祖居赶到城东南的王耿办公室去做王耿的思想工作,为了表达王耿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打发拆迁别动队时生性率真的王耿提出了要与其首席打手比武,败者弃权的建议,对方未响应。)后来,政策水平高超的拆迁负责人,用同为惠字辈的土地部门负责人的亲情打动了王耿,王耿在拆迁补偿款的讨论时选择了最低的金额。
现在,守墓的祖居被拆了,守墓人的角色由王氏族人变成了国家,而王羲之至王耿的家族遗产中,除了知名度极高的南京夫子庙宰相街上的老虎头王徽之故居(由台湾王棉所有),和夫子庙文德桥边王羲之与谢安比邻而处的王谢故居(今为国有),还有南京城东的山阴村(藏有王羲之族谱、建有王徽之别墅的王耿祖籍地),与此次被入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西象山王氏家族墓地,最后就只还有城南王献之所居的棋盘街孝顺里九十九间半的宰相府一隅,还存在于王耿的名下,这或许在王耿守墓的祖居被拆后,还聊以安慰他的有生之年的最后的圣地。
现在王耿选中并己购置的“鬼谷子王羲之家族档案馆”的处所,是一组南京长江西岸的高层建筑中紧临长江、在“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正对面,这样在王耿无奈地迁离祖墓之后,他和进入这个“空中别墅”的人,可以在这个高层建筑的最顶层,非常完整、非常清晰地观察到江对面岸边山畔的“象山王氏家族墓地”,也难怪南京的主流媒体《现代快报》在专访王教授的报道《桃叶渡乌衣巷五十代王氏传人-王耿》刋出时,在谈到王耿为什么要把“鬼谷子王羲之家族档案馆”定址在这里时,曾准备以《一千六百年的守望[/b]》为标题的肇因。
是的,每天、只要王耿来到他卧室中全景式露台或书房的窗边,那些他五十代人的守望就会立即出现在眼前,那样地令人动感。
那些充满神圣情感的地名,和那些远祖故土的风景,常常在我们的睡梦展现。我们曾无数次地泪湿枕襟,呼唤这些父母之邦的名字,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不能阻隔、不能阻挡我们明天就背起行囊,前往那个祖先的地方。因为找不到祖先圣地的人,心灵就依然在痛苦地流浪,好象黑暗中的孤魂野鬼。
2、《王羲之后人宗谱的发现、整理、鉴定记》的审读札记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 李吉
王耿先生:
您好!大作《王羲之后人宗谱的发现、整理、鉴定记》已审读完毕,洋洋15000字的大作,以三天时间仔细拜读、反复琢磨,收益非浅,体会到先生对于江宁山阴《王氏宗谱》的整理研究,确实下了很大心血,所提几点“存疑”,也确有独到见解。
现遵嘱,将审读中的几点个人感受和想法简述如下,仅供参酌。
一、从先生大作及谱本内容来看,江宁山阴王氏是以王导、王羲之叔侄为开派之祖的“金陵王氏”后人,虽曾一度迁徙它处,但从宋代又返回故里,守望祖坟、宗祠,接续和承载着金陵王氏千余年的脉络,客观上承袭和代表了金陵王氏嫡派宗支的历史地位。从谱中明确记载的、江宁山阴王氏的开派之祖“五四公”的九世祖王璧(大献公)来看,确实是王导、王褒的嫡传子孙。因而在整理、研究和宣传、开发的立意上,应突出“金陵王氏”这张标牌,强调江宁山阴王氏世世代代守望祖坟、宗祠的特色、作用和历史功能,牢牢把握金陵王氏这个王牌,不仅可以取得人文、地理上的优势,凝聚、联络海内外金陵王氏(实际上整个江左的南方王氏)的宗亲社团,也可大大拓展开发研究领域,成为金陵王氏的核心和寻根祭祖的祖庙。为此,建议组织力量,编撰“金陵王氏统宗大谱”,这是一个规模的工程,几乎可以包括南方各支王氏和海外大部分王氏宗派。
二、依据先生大作和谱本内容,与多种王氏谱本和历史文献查对、考校,可以判定江宁山阴《王氏宗谱》确是王导、王羲之后人的正宗族谱。谱本所记自宋代五四公到民国年间二十六代人的传承世系,史料翔实、脉络清楚,填补了金陵王氏、江左王氏等王氏主流支派家谱中缺载和断档,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三、先生大作中对《王氏宗谱》提出的四条考辨、存疑的意见,确是新颖独到,颇具慧眼,言之有据、自成一说,拓宽了视野、理顺了轨迹,对研究、整理、续修、编撰山阴王氏宗谱、金陵王氏统谱都具有重要作用。如能对重要论点,进一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成一篇上佳之作。
四、受先生勇于存疑、求真的启示,我在核对先生所排江宁山阴王氏宗谱的世系时,发现有一较大的疑点。即先生山阴世系中,将王羲之列为一世祖、王徽之列为二世祖,昙首列为第三世祖,言下之意,王昙首为王徽之之子(注一),但据《王谢世表》、《琅琊王氏通谱》等谱书所载,王羲之为王导之侄,而王昙首则是王导玄孙,其排列是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据此王昙首是王珣之子,王羲之、王徽之是王昙首的叔祖、从叔父。而王徽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王桢之、王宣之、王静之。因我手头没有山阴《王氏宗谱》,不知该谱中对王羲之、王徽之是如何记述。但有一点很明确,先生所排世系表自王昙首以下至大献公王璧的整个世系都是金陵王氏嫡孙,也就是说,这是金陵王氏的正宗世系,江宁山阴王氏自然而然就成了以王导为始祖的金陵王氏正宗,对于打“金陵王氏”这张牌更有份量(注二)。王羲之、王徽之则是其重要族祖。如此点能够成立,先生大作的标题可改动一字,即改为“王羲之族人宗谱的发现、整理、鉴定记”,同时可加一副标题:江宁山阴王氏是金陵王氏嫡派传人,可大张旗鼓打出金陵王氏的王牌,会有更大的宣传力度和号召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五、由于先生富有诗人气质,文笔酣畅、才气横溢,大作十分华美、富诗意、激越振奋之气跃然纸上,文笔华美流畅。然而史家笔法宜以质朴、简约、严谨见长,立论以公允、持平、准确为贵,故劝君少敛北斗才气,内蕴质朴华章。
六、因遵君所嘱,审读时直陈管见,随手删削,在先生大作稿本上作了多次改动,大到史论考辨,小到文词句读,无所隐讳、信笔涂鸦,改动之处是否妥贴,谨供参考,勿嫌孟浪。
七、关于署名一事,因作实系先生一手撰成,是多年的心血结晶,我仅仅是审阅而已,因而不敢掠美,更不能以第一作者出现,故而此文应独署先生大名,我最多只能作为审读以附骥尾。
八、顷接先生来电,称在作还将进一步修改,前述几点意见供先生参酌、审定,不妥之处,望能赐教。
即颂 祺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 李吉
2004年5月23日
王耿先生:
您好!今上午我将审读意见信打印稿审核后请工作人员再出一份用特快传递寄出,但随即发现,他只寄出了打印件,未将您的大作原稿同时寄出,出现一点失误,很抱歉,现将原稿另行寄达,请查收!
祝
祺安
李吉
5月25日(又及)
附、王耿释李吉存疑之证:
注一:
东晋晚期南京老家的人全部去了会稽,当时的会稽的辖区约相当于今浙江的三分之一,因王操之王献之的原配均无子,所以他们二人都去哥哥王徽之那儿嗣了子,这样王羲之的后人全部都成了王徽之的后代,其中王徽之的曾孙王超之,过继给了王导五世孙王员之做了继子,故王导至王员之一支实为王羲之后人所接续,所以王耿的家谱中没有让王导的后代和羲之的后代分家,这也是使李吉主任困惑并产生疑问的原因。
证据一:王导至王超之世系
王融-王裁-王导(276—339)-王悦之-王辉之-王杰之-王员之(无子,承堂兄韶之子为嗣)-王超之-王僧绰-王俭-王骞(474~522)
证据二:王羲之至王超之世系
王融-王正-王旷(265-309战败失踪)-王羲之-王徽之-王尚之-王韶之-王微字世昌谱名超之(出继给王员之为子)-王僧绰-王俭-王骞(474~522)
证据三:王超之出于王羲之宗传于王导宗的出处
王国宝,字员之,任建武将军,夫人虞氏,无子,立剡户曹王元顗(字韶之,户曹类今公安、民政、农林的主管)次子王超之为嗣。
注二:
以上引自笔者收藏的《剡西王氏宗谱》。
3、南京象山王氏王导王羲之首纂的江左王氏宗谱总谱的历次修撰
(一)、统计
首修: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敕批,王导序王羲之主持《江左第一世家王氏历世宗图谱》
二修:南朝宋王羲之从孙王僧孺纂《琅琊王氏谱》
三修:南朝梁羲第六世从孙王俭修《琅琊临沂王氏谱》;
四修:第七世北朝周王褒主持编撰了《江左王氏家谱》二十卷;
五修:唐代统编《宰相世系表/琅琊临沂王氏谱》;
六修:唐武周第十世王方庆编《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
七修:=十世开闽王审知题序并由王畲后人主持编撰了《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八卷;
八修:由二十三世王素牵头王质主持修纂《王氏世图谱糸》。
九修:南宋初由二十六世王宗巳等主持;
十修: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二十八世王仲渊等人主持;
十一修:明正统七年(1442年)由三十世王本常等人主持;
十二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三十三世王文光等人主持;
十三修:清康熙甲申年(1704年)由三十八世王斯民等人主持;
十四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三十九王庭宣等人主持;
十五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三十九世王廷宣等人主持;
十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四十二世王彦台等人主持;
十七修:民国九年(1920年)由四十八世王直明、四十九世王亮清等人主持;
十八修: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由羲之五十世孙王耿、王农生、王惠家、五十一世孙王先胜等人撰修完成了王氏得姓以来世界上第一部世系贯通、人物真实可考、世表像图齐全的《中华王氏通谱》二百一十八卷。
琅琊王氏作为汉晋以来的豪门大族——江左冠族(——晋元帝语),历来对族谱家乘的修纂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族谱家乘成为区分社会各阶层地位高下,朝庭选官聘职的重要依据。官修族谱中,以贾、王二家最为有名。贾氏一门六代主持修谱,称为“贾学”,王僧孺、王逡之相继修撰《百家谱集抄》、《百家谱拾遗》等官方大谱,名重当时,被称为“王学”。
作为琅琊王氏的后人,南京山阴村王氏对族谱的修编,自然而然也就十分重视。但是前期的族谱均已很难找到,史中记载或其它古籍中多次提到的有:1、王导题序、王羲之主持首修的《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2、南朝宋《琅琊王氏谱》;3、南朝梁《琅琊临沂王氏谱》;4、北周王褒撰的《江左王氏家谱》20卷;5、唐汪藻编的《琅琊临沂王氏谱》;6、唐武周王方庆编的《王氏家牒》15卷、《家谱》20卷、《王氏著录》10卷;7、王琨主编的《开闽忠懿王氏族谱》;8、《宋代老谱》这本谱1959年在新加坡王氏族人中出现。
图:笔者宗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光绪版》世系图(5米长,3米宽)
除此八次以外,笔者还在民国出版的《首都志》中找到了三部《江左王氏谱》的踪迹。 (1)《王氏江左世家传二十卷》宋王褒著;这个王褒是谁有点莫名其妙,可能就是北朝周那个王褒,因为他们编的谱名和卷册一模一样,而且《首都志》上还举出了此谱的出处《隋志》;《隋志》怎么可能录宋朝人的名字呢?看来是民国的同行们搞错了,还是南朝宋和北朝周的王褒;(2)《王氏家乘》明王敞著,这个老谱的封面、笔者王耿老家有;(3)《王谢世家二十四卷》明屠叔方著。
此外,还有一部由笔者在收藏到的家谱中发现的、没有谱名的谱,通过一篇东晋王导写的谱序,笔者认定此谱为那本王羲之督编的《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也就是南朝宋王褒撰的那本《江左王氏家谱》的前身了吧;这些家谱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但已无需计入山阴村正式的家谱序列,因为己有版本相近的作品了。重要的是:这几谱的来源和证据还是有点勉强。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从南宋初的王宗巳版《王氏宗谱》起,南京或全国任何王氏谱已失去总谱的地位,只是南京特殊的地位,我们记下了此后直系的传承。
(二)、花絮
关于王羲之修谱,还有些经典的传说,在山阴村的《王氏宗谱》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右军责诸子云:吾门第不减怀祖(王述),而名位悬邈,当由(原因是)汝辈不及坦之也。在昔已分山左右(疑为横山,指江、浙两地或山东琅琊、山西太原),一旦遽萃(俱卒),行序无稽,何以传信?王羲之的口气这么重,一是希望后代不要落在王述王坦之等太原王氏宗亲之后,二也是瞩咐子孙要为国家和家族多做些事情,三是要子孙们不要淹没了祖先的名序。子孙众多的王家很快就将谱牒修好了,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琅琊王氏谱》或《江左王氏世图谱》。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贾匪、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
贾弻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琅琊)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王俭和王僧孺都是宰相,由宰相来主持修谱工作,可见这个领域的重要对国计民生或维护皇权的重要。
六朝时门阀士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门阀士族内部选拔官吏和相互通婚。在选拔人才和连结姻亲之前,先得查一查人才的和姻家的出身是不是士族,是第几等的士族。怎么查呢?查谱牒(又叫簿状)。只有官修的谱牒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作为根据,所谓“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这个意思。
选拔和推荐人才首先要查人才的出身门第,那么负责选拔的官吏,包括吏部官员和州郡中正,必须对全国和本州郡的士族的情况了如指掌,否则很可能因为把寒门列入上品或把高门贬为下品而犯错误。因此不熟悉谱牒的人是不能当吏部尚书的。如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为吏部尚书,王晏反对说,鸾不熟悉谱牒,恐不可居此官,齐武帝只好作罢(《南齐书》卷四二王晏传)。
为了升官或提升家族社会地位的需要,在有婚姻或宗亲关系的仕族和皇室中,当时流行一种合谱的风气,但是庶人和平民如欲与仕族和皇室合谱,却是非法的行为,贾渊掌修撰谱牒工作时,有一个叫王宝泰的人,买通贾渊,要把自己的家族上到江左第一大高门琅琊王氏的谱中。事未成而被告发,按律贾渊当处死,由于其子向皇帝叩头流血乞免,才免去死罪(《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可见当时这种买谱、卖谱的事件也是有的。
陈朝时,陆琼作吏部尚书,人们认为很称职,就因为他“详练谱牒”(《陈书》卷三〇陆琼传)。通婚的姻家如果不是通家之好,而是不熟悉的家族,也要先查谱牒,以免“婚宦失类”。尤其是发生婚姻纠纷时,谱牒就是解决纠纷的根据了。如王源与满璋之两家通婚,媒人刘嗣之称满氏为高平旧族,后“索璋之簿阀”查核,竟是“士庶莫辨”(沈约《奏弹王源文》,《文选》卷四十),搞不清楚了。这说明士族连姻,确实是要先查谱牒的。
王家编谱牒是绝活,当时就流行制谱为“贾王之学”的说法。王羲之曾孙王弘是宰相,当然也主管宫庭的编谱业务,日见千客,却不会记错一人父祖的名讳,这不单是用专家二字才可以解释的,简直是一个天才,简直是一个奇迹(详见《宋书》)。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李世民向全国昭告了国梁族十九姓、国柱族十二姓、杂姓两千三百家,琅琊王氏名列国梁族。
承续了宋版(根据谱中宋代大书法家魏了翁的题序考定)的南京山阴村《王氏宗谱》,修谱和续谱的工作谱中记载了十次,这十次修谱的主持者和年代分别是:
第一次(也是总计的第九次)则是由“宋五四公(即王宗巳)……不忘所自来……故吾旧谱之系则以朝奉郎(五四公)为(山阴村王氏第三次复兴)始迁之祖……”合修此家谱者,应为江闽浙三地的族人。此次家谱的“谱引又作族谱亭(疑为序)记”(家谱摘语)是苏轼苏眉山写的,另外,先祖王徽之的像赞苏轼也写得非常好。据与山阴村相邻的汤庄的王氏家谱记载:此次修谱的校对工作是南宋名儒山阴村出生的王纶完成的。
此谱经与山阴村相邻汤庄的江左王氏族谱比对,笔者拟认为这两村南宋初年的谱均由一个班子所撰。笔者认为,汤庄的成村肯定与山阴村的王徽之后人有关。因为山阴村周围的村庄中的王氏都是从山阴村迁出的,“其中或合谱或不合谱则皆五四公(王宗已)之后也”(——谱语)山阴村出身的地主、商人、官员、雅士较多,钱多的出去买地,嫌吵的搬出去清静、脾气大的自立山头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另一个巧合或史证是:无论朝奉郎还是承事郎在各自的家谱中都是太子晋起第六十一代的王宗巳。另外,山阴村的省二、省五、省八三公在汤庄的谱中都曾在同时代的记录中出现,省二还在山阴村主持过修谱,谱中记载省四公迁出了,当时去的是庄湖村,后来又到了汤庄,而省五公迁到了寺庄头,省一公在东岗头。不论汤庄、寺庄头、东岗头,还是庄湖村反正就是山阴村周边几公里的事情。
第二次是右军二十九世孙“王仲渊(谱号省二),……尝构(祠)藏修(谱)之所……皆克绳世德”(家谱摘语)。这次修谱筑祠时间应是在元代末期(公元1350年左右)。
第三次修谱是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在朝廷担任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的广东东莞人陈琏,应邀到山阴村会友作客,并且很隆重地为山阴村《王氏宗谱》题写《山阴王氏家谱序》。后来,奉议大夫吏部郎中广平人程南云也题写了《题王氏宗谱简端》。这次修谱是由明钦天监秋官正古愚公王本常(谱号靖三)主持的,本常也是本仁(抗元英雄王胜)的兄弟。本仁牺牲后,本常和其它几个堂兄非常关照遗嫂母子,家谱中也有记略。
第四次修谱在时任定海县知县竹墩公王文光主持下于明嘉靖十三年间(公元1534年)完成。明世宗朱厚熜还向时任定海县知县的王文光发了祝贺的敕命,并表彰了他的母亲和妻子。由于王知县在任上抗倭有功(此倭也许与躲在日本的海盗王直有关吧!),后升擢四川省叙州知府。
第五次修谱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隐中高士古遗公王斯民(谱号师民)主持。古遗公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卒于康熙甲申年(公元1704年),享年八十有六,生平跨越了明清两代。
第六次修谱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庚九公王廷宣(生于公元1703年,卒于公元1781年)、辅周公、遇周公等主持了对《王氏宗谱》的修撰。参加写谱序的有翰林院、国史馆的纂修官秦大成、书法家姜丹等。
第七次修谱是在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仍是由第七次修谱的原班人主持修编的,国史修纂官、翰林院编修史夔写了谱序,此次修谱工程量较小。
第八次修谱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由王氏四十世孙王彦台(字凤洲,生于公元1826年,卒于1871年)主持完成,同时重修了宗祠。
第九次修谱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四十三世孙笔者的曾祖王直孟、王直明、四十四世孙笔者的从祖王亮清等主持,由江宁县知事(县长)高桂馨以签发县公署三十四号布告的形式完成,同时还重申了王氏家规十三条。
第十次是由本书笔者主持完成的,并在此十八次谱的基础上,继续纂成有天下第一谱之称的《中华王氏通谱》,并完成了在由王导王羲之主持首修的,中华王氏最早的谱牒《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中定调的,中华王氏先秦至汉晋的世系,并贯通至今的《中华王氏历世子孙世系总图/表》的框架。
由黄帝、后稷、古公亶父、周武王、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仲、王吉、王祥王览为线索的中华王氏早期的始祖情况,后世的子孙和史、谱两界,基本没有置疑和改变。因为王导王羲之的时代,距离先秦那些祖先,刚好不是太远,史料和家世,他们还不至于茫然。因为在全世界数百个姓氏中,有如此完整、贯通的家世的,到目前只有我们。
这十次修谱加上前面提到的八次应该总计十八次,年代分别是:1、东晋;2、南朝宋;3、南朝梁;4、北朝周相当于南朝陈及隋;5、唐;6、唐武周朝;7、唐五代;8、北宋;9、南宋;10、元;11、明正统;12、明嘉靖;13、清康熙;14、清乾隆;15、清嘉庆;16、清光绪;17、民国;18、今。这十八次修谱贯穿了东晋以来所有的历史时期。
修谱是全宗族的盛典,有时要历经数年。汤庄鹅书堂王瀣民国时修第五版《江左王氏族谱》用了六年时间,可见繁杂劳顿之至。大家人人参与,个个关心,由那些开明的士绅、豪爽的商人和勤勉的官吏、知名的学者主持,将一个已越数千年的家族的历史清清楚楚地用文字图表载录下来,这样的修谱活动对山阴村王氏和天下所有的氏族来说,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插曲,王瀣的后人前几年去汤庄寻根,并且想要一套先父编撰的家谱复印件未果,心中很不爽,经笔者做工作,汤庄王氏同意了,但来自台湾的后人不要了。
(三)研究价值
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的十八次编修中有八次是宰相级的主编,五次是省级(四品)以上的主编,其余均为当时著名的学者或士绅、县官,连王磐王百万这样的身份都没有拿到主编的位置,这样就会有一个好处,资源广阔,领导重视,下笔稳定,表述不轻率,是以保证了修谱工作的顺利和谱牒产品的质量,这一点也是世所未见的。
“在蒙古南下至元灭亡的163年中,中国始而处于兵燹四起的战乱之中,继而处于种族歧视的严酷统治之下,传统的谱牒续修工作受到毁灭性干扰。尽管王旦有家谱须60年一修的遗训,王皋有载谱南迁的壮举,但当蒙古兵的铁蹄卷来时,这一切均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条件。不仅新谱无法续修,连旧谱也丢失殆尽。在这160多年中,三槐王氏后裔几乎彻底失却了在政治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一直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
直至明王朝建立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后,一些三槐王氏后裔重登仕途,谱牒的续修才又被重视起来,但此前已经形成了一段无法弥补的空白。除去幸存于正史和部分野史中的片断资料外,关于三槐王氏的记载已很难看到。如今各地所能见到的王氏旧谱和各种碑铭,多为明成化以后之物。尽管明代之后各地三槐王氏后裔聚居地续修族者甚多,但多是从明代中叶以后述起,南宋至明初这近200年的传承情况就无从知晓了。”(摘自三槐王氏发源地山东莘县政协主编的《槐阴千秋》)
但是,对于江左王氏的核心,江宁山阴村王氏即金陵王氏而言,这支重要的王氏家族力量如果被岁月的乖蹇和诡谲冲散或迷失,那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积累和文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损失。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王氏族谱之类都有语焉不详的片断,唯南京山阴村的这部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可以填补这个空白,消弥这个遗憾。
由于这部家谱的发现使中华王氏的谱世系得以准确的贯通。笔者给自己荷设了一个条件,每隔三至五代世系中就必须有一个人在朝庭任职,或是社会知名的贤达、文艺界人士,并且官史中要能查到,这样的世系贯通了才有价值。因为南京山阴村王氏正是南朝以后硕果仅存的三沙王氏、东阳王氏、新安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固始王氏、咸阳王氏的源头和中华王氏传承中绝对主流的一支。
可以说,中华民族自有家谱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家族的重要性可以与江左王氏琅琊王氏在中华王氏大家庭中的重要性相提并论。而这个家族的主要领袖是太子晋王乔→鬼谷子王诩→王坟祖孙→王翦祖孙→王元兄弟→王览祖孙→王羲之父子→王褒祖孙→王方庆祖孙→王潮兄弟→王宗巳兄弟→王坚祖孙→王胜祖孙→王鏊祖孙→王廷宣祖孙→王时敏祖孙→王耿兄弟→王先胜父子等,这个世系通谱的线索完全是王羲之、王昙首一个家族的,没有断代,没有跳线,更不会有窜谱到别的家族上去的可能。
如果从血统上分析,他们是全中国王氏血统最近的一族的世系通谱,而且人人都能从正史上找到五代以内的名人(谨指清代以前)。详见本文第九卷?《中华王氏的世系通谱》,这是全世界王氏主流家族的第一个无断代可查核的通谱,象这个通谱中描述的世系如此完整,人物如此清晰,血缘如此亲近的王氏家族谱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
南京山阴村王氏的人口优势和正宗血统,不断补充和输送给全国各地王氏后人的聚居地,因而使这些琅琊的子孙们结成的滚滚洪流得以浩浩荡荡地汇入中华民族的伟大身躯,在世界民族之林激起滔天的巨浪。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华王氏和她所有的他姓同胞必然随着历史的潮流的前进而日益的兴旺发达,王氏家族的发展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4、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与王氏相关的单元
一、 古遗址
112 Ⅰ-112 尧王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日照市(尧为子姓王氏始祖)
145 Ⅰ-145 叶邑故城 周 河南省叶县(叶令王乔)
二、古墓葬
237 Ⅱ-17 王昭君墓 汉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248 Ⅱ-28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晋 江苏省南京市(王羲之为第一代守墓人)
三、古建筑
298 Ⅲ-1 承恩寺 明至清 北京市石景山区(上赐琅琊裔王承恩)
420 Ⅲ-123 晋祠庙 元至清 山西省灵石县(证明太原的晋祠是假的)
421 Ⅲ-124 后稷庙 元至明 山西省闻喜县(“后”即是“王”)
430 Ⅲ-133 稷山稷王庙 元至清 山西省稷山县
459 Ⅲ-162 王家大院 明至清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谱载为琅琊王子成父裔)
473 Ⅲ-176 广武城 明 山西省山阴县(证明广武人王霸不是太原人)
555 Ⅲ-258 王守仁故居和墓 明 浙江省余姚市、绍兴县 琅琊裔
四、石窟寺及石刻
837 Ⅳ-27 升仙太子碑 唐 河南省偃师市(证明太子晋不是太原人)
862 Ⅳ-52 王仁求碑 唐 云南省安宁市 琅琊裔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947 Ⅴ-74 王国维故居 1886~1898年 浙江省海宁市 琅琊裔
978 Ⅴ-105 王尽美故居 清 山东省诸城市 琅琊裔
附一: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66 秋瑾烈士纪念碑 民国 浙江省绍兴市 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秋瑾故居(秋谨为绍兴王庭筠之妻)。 琅琊裔
附二: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 古遗址(共计144处)
63.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山东省平度市 (琅琊故国,第一代国君为周威烈王时的琅琊王亢)
二、古墓葬(共计50处)
221.腰山王氏庄园(清)河北省顺平县。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国发〔2006〕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106处),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科学规划,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的关系,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国 务 院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