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苏州街巷名称溯源①

2013-12-24 11:09:53来源:苏州新闻网□潘君明 何大明

打印 字号: T|T

  平江路

  平江路,位于干将东路苑桥东堍北侧,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与东北街相接,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古名“十泉里”。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吴门表隐》云:“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作者注明除混堂巷口的古井湮没外。
  平江,原为苏州府治名。据志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苏州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苏州府。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街名平江路即源于此。现又有平江区的建制。
  平江路全长1606米,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如: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
  平江路现为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拾级而下的水埠苔痕斑驳,积淀出历史的沧桑。雕刻精美的系缆石,系住了许多昨天的故事。粉墙黛瓦间,藤萝掩隐漏窗。冬青同住的花坛内,石笋挺立,湖石嶙峋,黄杨、夹竹桃错落其间。在树荫下,你可以领略到老人对弈品茗图,你可以欣赏到小孩游戏童趣图,你可以聆听到少女奏出的悠扬笛声。
  平江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平江路河为苏卅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的第四直河,宽5至6米。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潘家桥原名通济桥,明万历年间始建。现为二十年前重建的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栏两端饰抱鼓石,桥面正中浮雕花卉。庆林桥,原名庆历桥,石梁桥,矮石栏可坐憩。保吉利桥古称打急路桥,原系重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的石拱桥,现已改建为平桥,花岗石桥栏有抱鼓石和云纹望柱,两侧栏板上各镌五幅浮雕,有双龙戏珠、翠竹、花卉等图案。胡相思桥为花岗岩石拱桥,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桥堍有水踏步可拾级而下。紧依胡相思桥有一石梁桥名唐家桥,两桥呈直角,桥洞一圆一方,形成颇有情趣的“钥匙桥”。通利桥现为石板平桥。苏军桥俗称青石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现为石板梁桥。积庆桥俗称吉庆桥,又名胜利桥,现为平桥。雪糕桥因“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而得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桥上原有观音堂,后拆除。现为石板梁桥。桥上原有建筑现已重建。寿安桥古称寺后桥,石板梁桥。思婆桥古称寺东桥,清嘉庆十年(1805)修,石梁桥,两侧各有八级台阶。苑桥相传因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苑囿而得名,现为平桥,两侧花岗岩桥栏上镌有精美的花卉。桥旁辟一方绿地,湖石、翠竹、美人蕉点缀其间。平江路第四直河上的桥梁在宋《平江图》上大都能找到,可见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仓街

  仓街,位于古城东偏,南出干将东路,北穿白塔东路,经桥湾街、石板街至东北街河,长1286米。古名“东营街”。据王窑《宋平江城坊考》考:宋代吴中军制,以雄节为南营,全捷为北营,威果为中营。《平江图》,威果二十八营在今仓街。清宣统《吴县志稿》,仓街南首之顾亭桥在东营门口。仓街古有“东营街”之名。宋代有威果兵营,配额五百一十人,一部分驻扎在万寿寺北。升龙桥古名“万寿寺东桥”、“万寿寺前桥”,因明代万寿寺改为长洲县学,遂更今名。
  元朝末年,张士诚起义军攻克平江府后,割据称王。后来,朱元璋大军围困苏州,城外交通断绝,城内粮食发生危机。据说为解决粮食问题,张士诚发动军民在南园、北园垦荒种植水稻,即在这里修建粮仓,秋收后存储稻谷。明、清时,苏州府辖长洲、元和两县均在这里修建官仓,有“豫顺”、“青邱”等仓,遂称“仓街”。
  旧时,因仓街沿城靠河,冷落荒凉,以破房、草棚居多,还有直不起腰的“滚地龙”,为贫苦百姓聚居之处。有许多户丝绸木机户,全靠织绸维持生计白天黑夜机声“嘭嘭”。谚云:“梭子两头尖,歇工呒铜钱”。一天不织,一天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街上连一家饮食店都没有,故民谚有“饿煞仓街”之说。1949年后,才逐步改观。
  仓街10号为江苏省苏州监狱所在地。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当时称“模范监狱”。因街南口东端地名“狮子口”,故俗称“狮子口监狱”。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公博、缪斌、陈璧君等大汉奸都曾关押在这里,前二人经审判在此枪决。1949年苏州解放后,称苏州监狱。1994年2月,改称江苏苏州监狱。
  仓街也曾有一些颇具价值的“老房子”。姚君玉祖祠在仓街177号,相传建于清末民初,颇具规模。四进大开间,有门厅、客堂、书房等,四周围以高墙。后改为民居,商业职工大学也一度占用。面貌已改,尚存占柏两株。火神庙,现已无存。旧址在仓街火弄内。
  仓街154号前有一口官井,开凿于清光绪戊子年。井栏为花岗岩凿制,上小下大,呈圆台状。井台边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地,树桩形石凳充满野趣,长方形花坛内栽植棕榈、鸟不宿,黑松、剑麻、地柏等花木,紧贴粉墙是一座玲珑的湖石假山,翠竹点缀其间。还有一口方形水井,井栏为方形。
  仓街136号前,有一口双眼“义井”。井栏均为水泥仿石,内圆外八角,刻有“民国二十三年”、“留韵义井·沈惺叔”等字。沈氏为保大钱庄老板,因老来得子,发愿行善,在苏州城内捐建了18口义井,现尚存6处。捐资开凿义井方便民众,为吴中传统民俗。
  “福寿泉”连体双眼井,位于仓街69号前,为1934年朱鼎文所置。长方形井栏前后左右及顶部,均围以护壁,如同一只盒子。正面镌刻“福寿泉”三个楷字。“盒盖”上开凿两个圆孔供汲水用。双眼井“福寿”双全,讨口彩的吉祥题名,反映了百姓对幸福长寿的企盼。
  仓街3l号前还有一口“洙泗泉”。井栏为花岗岩,内圆外六角,雕有花纹。“洙泗”是古代儒学的代称,苏州城内从前有两条“洙泗巷”,这里又有一口“洙泗泉”,象征着文风之盛。传说读书人饮用此井之水,有助于考中进士。在吴方言里,“井水”与“进士”的读音相近。如今老井水质依旧清澈。

  悬桥巷

  苏州有许多巷名与桥名有关,悬桥巷也是如此。要知道巷名,首先要了解桥名。宋时,长洲县的衙门设在今旧学前,桥在县衙门之东,故名“县东桥”,后简称“县桥”。桥东巷名今随桥名而名为“县桥巷”。清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都写作“县桥巷”。后因谐音呼作“悬桥巷”。
  悬桥巷位于临顿路中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最初名“迎春巷”。据宋范成大《吴郡志》云,天宫坊在迎春巷。迎春巷又名“初春巷”。所以民国《吴县志》上说:“县桥巷,古名迎春巷”。《宋平江城坊考》作者按:“迎春巷,一名初春巷。明万历中,有初亭者尝任吴县主簿,见《职官表》,殊不知同居此里之春氏为何许人耳。”这就告诉我们,“初春巷”是以初、春两家姓氏为巷名的。但春氏为何许样人,史无明载,有待查考。
  旧时巷内多藏书人家。著名者,一为明末清初高士徐波,字元叹,号浪斋。明诸生藏有元刻本《南史》、明万历大字精刻本《国语》等。善诗词,钱谦益曾以“天宝贞元词客尽,江东留得一徐波”赞之。一为清乾隆举人黄丕烈,字绍武,号士礼居主人等。藏书甚丰,编有《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清代有人认为,“乾嘉以来藏书家,当以丕烈为一大宗。”
  巷内多深宅大院、官宦人家。27、29号为晚清状元洪钧故居。23、25号为名医钱伯煊故居。33号为张氏宗祠。39号为王氏宗祠。41号为丁氏义庄。53号为潘氏宗祠。44号为回真观,南宋成淳二年(1266年)始建,供奉吕洞宾;吕自称回道人,人称吕真人,故名回真观。58号为潘氏松麟义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