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唐宋时期的芜湖城

2013-11-12 17:14:38来源:大江晚报

打印 字号: T|T

    一、芜湖城的初步转型

    隋朝平定南朝陈后,废侨置于芜湖的襄垣县,使设县520多年,迁治190多年的芜湖县级别下降,直至500多年后的南唐时才重新设立芜湖县。不过作为城市的本身芜湖城却一直存在,当时的芜湖城是当涂县的一个军事重镇,南北通道,尤其是唐初在此设置军镇,其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隋唐时期,随着南方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统一,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统一时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的经济。大批江淮漕粮北运京师,其中就包括了芜湖地区在内。芜湖漕粮的运出,系沿江而下,由运河北上。漕运虽为官差,但对各地的商货流通,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运漕船可携地方物产,沿途贸易,回航时又可满载北方物产,沟通交流。至宋代,芜湖地区大力围垦沼泽、兴筑圩田。芜湖的湖泊面积收缩甚快。到了13世纪前后(元朝),芜湖泊只残存下三个小湖,即天成湖(又名天圣湖)、易泰湖(又名南湖)和欧阳湖。而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粮食产量逐步提高,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冶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以作坊手工业生产的芜钢,即是著名的特产,曾闻名于国内历时数百年。其创始人濮七就是宋代从山东曲阜迁来的。

    宋代的商业承继了唐以来“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的基础,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皖南山区、巢湖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的米粮、食盐、木材、钢铁和多种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的物资集散地。芜湖完成了城市的初步转型,由一座军事重镇转变为皖南山区巢湖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的手工业、商业贸易中心。

    二、王敦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

    芜湖县在迁址鸡毛山以后,曾在东晋时期出现过王敦城,但是此城不是“城”,而是军事营垒。

    王敦(公元266-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西晋末年,晋愍帝(西晋)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今南京)后,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的支持下先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史称晋元帝(东晋)。由于二王拥戴有功,王氏兄弟掌握了东晋朝廷内外的政治、军事大权。当时的东晋王朝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东晋王朝稳定以后,司马睿想削弱王氏的势力,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举兵于武昌,并且攻入建康,杀刁协、戴渊等人,自为丞相、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然后再回屯武昌,凭借武力,遥控朝政。在这种情况下,晋元帝司马睿于当年忧愤而死,长子司马绍继位,史称晋明帝。

    王敦起兵谋反后,因原驻地远在武昌,难以遥控朝政,他就举兵顺江东下先在芜湖登岸,然后进逼建康,并在今天的芜湖鸡毛山一带(今市二中附近)筑营垒,人称“王敦城”。

    根据明末清初的芜湖画家箫云从在《太平山水图》的《玩鞭春色之图》中的画面分析:“王敦城”是军事营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在“王敦城”内还发生过“梦日”的故事。一天,晋明帝穿着平民服装,带着几个随从,乘着巴滇骏马,从南京来到鸡毛山下秘密地察看“王敦城”。当时王敦正在睡午觉,突然梦见红日绕城,顿时惊醒过来,正好此时有士兵入报,说有数人窥探军营,内有一人面貌十分威武。王敦听说,不禁跃身而起,大叫:“一定是黄须鲜卑奴(由于晋明帝的母亲是鲜卑族人,明帝外貌颇像母家,须色浅黄,王敦称他为“黄须鲜卑奴”)来探虚实,赶快去追赶,不要让他逃脱!”将士们马上出城追赶。此后又引出一段“玩鞭”的故事。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5年),芜湖东门承天院的方丈蕴湘,根据“梦日”和“玩鞭”两个历史典故,分别在今天的市二中和北郊二十里铺附近,主持兴建了“梦日亭”和“玩鞭亭”。此就是芜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的由来。

    三、规模较大的宋代芜湖城

    芜湖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为宋代建城工程准备了物质条件。芜湖县自迁址以来一直没有城廓。公元951年南唐重设芜湖县。后十年南唐为宋所灭,县治相沿未废。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把原属宣州管辖的芜湖县改属太平州管辖。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壮大了,筑城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宋城具体建于何年,无确实的记载。芜湖在南唐建县十年左右入北宋,今据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说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太平州芜湖县因无城垣,“编户三十五里”,说明此时芜湖城尚未建筑。但北宋诗人林和靖(公元967-1028年)有一首《过芜湖县城》诗描述县城的大致位置是“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从林和靖的诗中,可以粗略推断芜湖城筑于11世纪初,其位置民国时《芜湖县志》说:“与今无甚出入,今北门外高城坂,东门外鼓楼岗等处,皆为故城遗址。”宋城规模较大,位于明城东部,大部分与明城重合,大约城北离神山不远,东南位于濮家店,西接今鱼市街的铁锁巷。

    南宋末年,芜湖经历了一次惨重的兵革之灾。县学宫被烧毁,许多房屋、建筑、寺庙都被付之一炬。昔日繁华的芜湖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就连“旧存城垒”也“悉毁于兵”。此后,战争的警报仍接连不断。公元1130年城垣被毁之后,到了淳熙中的庚子年(公元1180年)又再一次筑城,但城内的繁荣情况已大不如前。另外,从兴教寺的兴废,也可以了解到芜湖城的兴废情况。“兴教寺,旧名院。宋建炎间(即公元1130年前后)毁于兵燹。乾道初迁城西南隅,庚子年(公元1180年)筑城废。”

    元初社会一度安定,统治者也曾重视过农业生产。如发布《修陂塘诏》说:“农田水利犹人之血脉”,芜湖“地平而田腴,故有塘无陂”。“陂坏塘泄虽不病农而不可得也,及农隙而修治之非守与丞令责与!”不断兴修陂塘、发展生产已被规定为地方官的职责。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芜湖县城也很快恢复起来。县人口统计,不久就达到将近五万之多。

    元朝芜湖繁荣的状况被当时的人记录为“民之受廛而居者,如星联壑,聚舟车之多、货殖之富,衣冠文物之盛,殆与州郡埒。他弗能比也”。如此繁盛的城市在元末(公元1355年)“兵革游兴,县遘焚燹、废为荆榛瓦砾之墟。……遗黎仅存八十有三。岁收田赋为石仅一十有七。”县令也只好僦民居为公署。芜湖城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此后经“抚摩凋瘵、招来流离,垦其荒地,劝督树艺”五年之后也仅“籍其民一千五百余户,赋其粟六千五百有余石”。公元1362年虽然建立了县署,但是并无城垣。

    宋城几经毁灭,又在原址复兴的原因:是与元代泰定年间《浦侯去思碑记》说:“芜湖古鸠兹,今壮县。当南北之冲,邮传、商贾、舟车之所集”分不开。从皖南山区、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物资,都在这里集聚。历史上芜湖城虽然几经毁灭,但是其经济腹地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受到重大的挫折,其经济生活仍然活跃,这是芜湖城能一次又一次复兴崛起的原因。

    四、唐诗中的芜湖城

    芜湖自秦末汉初设县,至汉末300多年,发展不大。三国鼎立时,孙权迁都建邺(今南京),于是黄武初年(公元222-229年)迁芜湖县治于青弋江口,现在的鸡毛山一带高地,经营开发,以拱卫都城。此后芜湖城才得以很快地发展起来,到东晋时已成为临江重镇。东晋义熙9年(公元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到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6-942年)中复置芜湖县,其间500余年,芜湖虽然被撤销县的建制,但城市本身依然存在,并且继续有着较大的发展。唐代人刘秩就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过芜湖》:“百里芜湖县,封侯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注:《帝王世纪》:“帝尧之时,天下泰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岁老人击壤而歌。其辞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据明人王圻《三才图会》,“壤”为木制,“击壤”类似今日儿童击砖游戏。)

    刘秩在诗里,描述了唐代人心中的芜湖,虽然只是百里小县,但是自汉代起就作为王侯的采邑了。在秋里,芦荻如林,沙洲成片,自然景色萧瑟。可是芜湖近海临淮,交通方便;鱼盐粟麦物产富饶,经济繁荣,百姓安享太平盛世之乐。

    据载,汉代封芜湖侯的有3人,丹阳侯刘敢析封丹阳县,食邑芜湖;傅昌以嗣父昆阳侯俊爵徒封芜湖侯;齐王刘晃以罪贬为芜湖侯。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42岁(一说32岁)时赴任池州刺史,曾经过芜湖;48岁转任湖州刺史又路过芜湖时作《再过芜湖感旧十六韵》五言排律一首。其中也说:“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风超如电,青襟散似烟。”

    杜牧诗与刘秩诗相互印证,说明唐代的芜湖,确实有过一段人烟稠密,歌舞升平时期,人们过着丰裕安乐的生活。      贺宿芜

    (图片由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