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吴陵纪游》与蓬莱巷王氏

2013-11-12 15:00:51来源: 作者:武维春 来源:泰州晚报

打印 字号: T|T

 泰州新闻网讯:

   南山寺、望海楼、斗姥宫、东岳庙、华神庙、西山寺、岳墩、小西湖、临湖禅院、赵公桥、永宁寺,泰州城区的这些老景点,有些尚存,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则得到重建,一本写于民国十五年的《吴陵纪游》(以下简称《纪游》)为我们保留了这些胜迹曾经的风光。
王冶山其人
   《吴陵纪游》的作者王冶山(1885——?),出生于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那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京起始段。他少年时代对北通州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他3岁就随家人来到泰州。由于在泰州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所以对这片土地十分熟悉,后来他在著述中称泰州“在长江下游之北,淮海之名区也”。
    目前我们对王冶山所知较少,以《纪游》为界,写作时他是42岁,写作之前的情况可以根据他的自述,其后的情况则不得其详。他是7岁入泰州的一家私塾,读了约7年书后就随父亲到盐城、江宁等地,后来他的父亲到日本,他便随同一起来到东瀛,其时为1901年,他才17岁。王冶山是中国早期留日学生,他到日本的那年,留日学生只有266人,而到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则达到12000人,上升的幅度很大。冶山在日本的时间近10年,至1910年才回国,参加国内的考试。
    王冶山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文科,他回国的次年发生辛亥革命,他在泰州娶妻生子。民国后新的学校更多了,他在江浙二省师范学校任主任和视学,后来又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前后共10年。尽管工作不在泰州,但因为家人在泰,所以他每年都要回到泰州。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雒文,次子叫王雅文。后来他离开武昌,又到财政部工作了4年,在北京期间他游览了故宫和其他很多名胜,写了10卷游记。从北京回泰途中,又在镇江作停留,游览京口三山,写下了他的游记。回泰州后专门写了很多游记,目前我所看到的只有8篇,内容都很耐看,娓娓道来,令人忘倦。这与他学的是文科,又长于游记创作有关。
蓬莱巷王氏
   据王冶山记述,王氏为河北正定人,寓居泰州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他们住的蓬莱巷位于今南山寺路南的位置,即现在松林小区的西侧。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中的王耕心是光绪年间举人,曾任职徐州,公余著述颇多,他和词学大家陈廷焯于同治年间相识于泰州(后来为儿女亲家),寓居泰州的陈氏写的《白雨斋词话》是词学名著,在他逝世后刊行,好友王耕心作序,回忆了他们的交往。
    出生于1930年的王赓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王赓武的父亲王宓文1903年出生于蓬莱巷,后来他回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叔祖王宗炎。王宗炎,字雷夏,是前述王冶山的父亲,他早岁读私塾时就向陈氏学词,国学修养很深。陈氏去世后,他也直接帮助校刊《白雨斋词话》。他1901年到日本东京是任使署游学生监督,这是管理留学生的部门。王宗炎还是有名的书法家,我看过他为朱宝善《红粟山庄诗续》题写的封面,用篆书写的6个大字很有法度。他又是著名画家凌文渊的老师,凌氏光绪二十九年(1903)游日本时,王宗炎、王冶山父子都在东京,给他很多帮助。王宗炎为凌文渊的《籥庵东游日记》作序,称他“模范山水,雕绘景物斐然有法。于农牧之学、林樾之利、辟矿之法、学校之制尤致意焉。盖植之(凌文渊的字)之游,注意在实业,每有得必书,意将使吾国之兴实业者咸有所取证”,王氏在序中强调了对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有些内容未研究,有些人的研究秘不示人,所以要了解中国比了解他国更难。当年凌文渊还准备到安徽贵池去考察,王氏要他学习外国人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使研究更为深入。这些论述,对我们研究两位乡贤的思想很有用,也可以知道100多年前泰州人是怎样开眼看世界的。
南山寺与望海楼
   南山寺和望海楼是泰州的重要景点,也是我读《纪游》的关注点。南山寺正在修复,望海楼已经修复,而往前推,民国时的景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王冶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载。
    王冶山《纪游》中的南山寺是完整的,他说第一进为二将殿,第二进为金刚殿,供的弥勒佛像,对联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度包容”。背面祀韦陀神,对联曰“玉杵荷灵庥,千佛道场频护法;金盔森爱戴,三洲感应总随缘”。东西是大金刚像四座,另外还有神仙像八尊,殿的廊壁嵌《重修泰州南山寺记》的石碑。
    解放后的1961年,陈从周来泰州“考察古建筑,鉴定了南山寺的五代碑座、明代天王殿和正殿”。陈从周说的天王殿就是王冶山说的金刚殿,可见南山寺这二殿是合一的,只是称法不同而已。
    南山寺塔,据王冶山说是“八角三层宝塔一,可登高望远”。光绪十三年夜毁于火,何故失火?碑文没有交代,《悔庵笔记》中称是“仪征老妪侨寓其中,不戒于火”。我发现“仪征老妪”指董宝鸿,她嫁给郑氏,后寄寓南山寺塔,塔毁后,又移居白衣庵。董氏创作《饮香阁诗钞》,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
    再说望海楼,该楼是泰州的名楼。清初罗承祚写过《饮望海楼故址》,首句云:“闻道当年百尺楼,峨峨岳立俯沧洲。”可惜他是根据传闻,看的只是遗址。康熙年间吴崇先的《重建望海楼》写于施世纶重建望海楼以后,邓汉仪评其诗“气势可敌子美(杜甫)岳阳楼之作”,这是首次将望海楼与岳阳楼相联系。从康熙到民国,望海楼变得古老而破旧,王冶山《纪游》写望海楼屡经修葺,“今又岁久失修,登者咸有戒心,余等拾级而升,数之得二十二级,启楼上之东窗远眺,则见东城外城河之水颇阔,间以古树,景亦甚佳。”他看到的就是今天的凤城河,当时楼外景色虽佳,但楼已是危楼了。楼上南面正中供观音、文昌、关帝三像。其他空空如也。当时“楼之西墙外有古银杏树一株,甚高,高出楼头丈余,树直如笔,枝叶茂甚,而其下已空,可藏二三人”。由此可见,现在的望海楼比昔日的楼要高得多。
《纪游》所叙景点
    《纪游》主要是文献价值,它的时间定格在1926年,这使我们有一个了解昔日泰州的窗口。如与南山寺塔相对的文昌阁,“入西角墙门院一,南为戏楼三间,将圮,东南厢各三间,僧三乘等居之”。阁下龛内供关帝金像,龛外悬的对联是:
    自有天地以来至三国而大义纯忠弥纶天地
    是宜春秋以后同一圣而溯源报本享祀春秋
    壁悬大字:文光射斗。第二层祀魁星金像,第三层祀文昌神像,这些记载对今天恢复古建不无参考价值。有些今天不存的景点也可以使我们神游一番,如泮池。《纪游》写到泮池位置很具体,即:“过南山寺北面而东,有大池半圆形,是曰泮池。池泮皆田圃,池之南为城垣,东南为文昌阁,西南为南山寺塔。风景颇幽,是池为泰县诸景之一,谓之凤池笔颖。池北红门三座,孔庙之正门也。门傍下马碑二曰: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当年的堂殿之中设学生自习所,1925年秋,单梅叔、徐友华等于文庙创办县立师范中学,尊经阁、明伦堂变成了教室和校舍。殿子的前院较大,还有一株古银杏树。“阁南院内有枇杷树、石榴树各一,桂花台一,院东墙门外有空地,县中学拟增建教室于此。”这些记载读来就像最近的事,其实已经过去了近90个年头。
    写松林庵的一段文字也特别引我注意,庵的地点在南山寺路西段北侧,据说古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枯死,只有一段枝干存于泰州盆景园。
    王冶山《吴陵纪游草稿》松林庵的记载:“游览文昌阁、望海楼既竟,归途过松林庵,便道入内一观六朝古桧,正门南向不开,入殿西侧门,南向旧殿三楹,内供佛像数尊,匾曰:鹤寿龙蟠。”王氏还记下了对联,其中一副是:
   老衲方知是从初地栽培根本
  游人少驻请于此间领略风涛
    此联为邑人石梁题、王贻牟书,他俩都是泰州的名士。《纪游》载“殿前院内有盘根古桧一株,枝叶盘满院内,以木柱数十支之。俗称之曰古松,盖六朝时树也”。有趣的是他的父亲王宗炎早年曾为庵里篆额“岁寒劲节”四个大字,20多年过去,他问庵里的高某,此匾是否收藏完好,高某拿出来给王冶山看,自然感慨良多,他拓下这四个篆字。受父亲的影响,他对书法甚为爱好,每游览一处,他都要拓下相关的石碑,附在他的游记里,给人图文并茂的感觉。在游览三官殿时,因为没有任何碑刻,他就感到兴味索然。这说明人文景观是很讲究碑刻楹联的,从古至今,没有例外。
    除上面所述内容外,《纪游》还写了斗姥宫、东岳庙、华神庙、西山寺、岳墩、小西湖、临湖禅院、赵公桥、永宁寺等游记,其中都有很多令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难以一一详述。总之,王冶山这部游记,对了解民国泰州是很有意义的,值得重视。
    (作者供职泰州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