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戎春年关于寓贤王巩

2013-09-27 19:38:08来源:中华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一、  家世
 
      王巩是王素(1002~1068年)之子、王旦(957~1017年)之孙。王旦“累官
 
至宰相,在相位十余年”(《宋史•王旦传》)。王素“赐进士出身,至屯田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迁龙图阁直学士,出知定州(河北定县)、成都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 (《宋史•王素传》)。
 
      王巩的岳父张方平(1007~1091年),其先宋(河南商丘)人,后徙扬州,举贤良方正,仁宗朝做过谏官,神宗朝曾任参知政事。“以侍讲学士知滑州(河南滑东县),徙益州(四川成都)……”(《宋史•张方平传》)。
 
      张方平知益州在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王素知成都府在嘉祐三年(1058年),这时王巩约为10岁。王张两家结成儿女亲家,可谓门当户对。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巩在京师任大理评事,已结了婚。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九月九日,黄楼始成,王巩字定国,时自南京(河南商丘)来,以张安道(方平)诗卷示先生。安道,巩妇翁也”(施宿编《东坡先生年谱》)。
 
                                  二、  南迁及放归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黄州(湖北黄冈),王巩时在京师为秘书省正字,以往还连坐,贬到宾州(广西宾阳)监理盐酒税。七年(1084年)冬放归,偶获生还,罢官还汴京。曾否参与是岁冬在高邮的群贤聚会,待考。但作为民间传说是可以的。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承议郎王巩为宗正寺丞,旋为言者所攻,十一月出判西京(陕西长安)。
 
                                   三、  择居高邮及其行踪
 
     王巩祖籍大名莘县(河北莘县),元祐二年(1087年)通判扬州,卜居高邮,时年约40岁。“居高邮,从(刘)元城先生学,其为文章时出惊人奇壮语” (《嘉靖维扬志》卷十九)。“尝倅扬州,遂择高邮家焉” (乾隆《高邮州志》卷十)。王巩寓居高邮,于史志有据。
 
      元祐三年(1088年),王巩回京师。六年(1091年),苏辙力荐王巩知宿州(安徽宿县)。不及一月,为安鼎攻罢。七年(1092年)九月,王巩与苏轼会于宋(商丘)。八年(1093年),王巩回京师。
 
      元符元年(1098年),王巩因“累上书议论朝政,表里奸臣,欲尽变先朝法度”,“除名勒停,全州(广西全州)编管” (《续资治通鉴》卷85)。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皇帝诏:“王巩等四十人行遣轻重有差” (《续资治通鉴》卷87)。
 
      大观三年(1109年),马永卿登进士第,官永城主簿。“马永卿赴毫州(今安徽毫县)永城簿,元城先生既知其自高邮来,则首问(王)定国之安否,其取重于当时也如此”(《嘉靖维扬志》)。是年,王巩约为60岁,可以肯定其时寓居高邮。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卒,王巩作诗《挽苏黄门子由二首》,可见其尚健在。
 
王巩自全州放归后的晚年生活约10年左右大概是在高邮度过的。
 
           (高邮王庆山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