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甘肃王陵肃王墓

2013-09-10 07:46:37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在榆中县平顶峰这片南北两山对列、苑川河水环绕流过的河谷盆地北面山坡上,埋葬着明朝第一代肃庄王朱楧以及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坤、恭王朱贡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鋐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等共11位贵族王爷和贵族夫人。

  我国的许多皇帝陵墓大多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地理环境风貌、以及精美的地下建筑和文物,为我国历史文化和地下文物建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文明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

  说起北京的十三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明朝几代皇帝的陵寝之地,而在我们甘肃兰州,人们把明朝几代封藩在甘肃的肃王,修建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后平顶峰下的11座肃王陵墓,也称为“甘肃的十三陵”。

  明代甘肃的这些王公贵族,把他们的陵墓选择在榆中县平顶峰,除了迷信风水以外,主要原因还是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西安通兰州通西域的中路通道,交通便利;其次,明代时,这里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当时,苑川河水量充沛,河水清澈,河谷两岸田畴沃野,水车相连,稻田桑园,宛如江南,商贾往来,呈现出一幅富庶繁荣的景象。这些贵族陵墓头枕“王冠”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确有身居“风水宝地”的感觉。

  目前已经开掘的一号墓,墓志铭残片有“妃……薨于永乐”的文字,是第一代肃庄王朱楧和他的妃嫔合葬墓。这座王墓陵寝的布局格式和北京的十三陵墓室一样,墓室用古制青砖砌成,拱形圆顶,上用黄土覆盖成土丘,宛如一座小山,周围约110米,墓宫座北向南,共有5个墓室,平面呈“亚”字形,设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为石制双扇门,高2.5米,宽2.2米,门轴径粗24厘米,与石门整块相连。第一墓室长、宽各6米、高10米,往中室通道长近2米,宽1.14米,高2米,上为曲拱。通道一进三室,主墓室两侧左右各有两个耳室,耳室长6米,宽3米,高6米。所不同的是:北京十三陵地下宫寝用的是汉白玉石料,石缝也是用糯米汁粘合。而甘肃肃王墓是用古制青砖箍起,整个地下墓室的建筑体积和空间以及规格也比北京十三陵小一些。

  王陵的第二道墓室石门完整无损。第三道墓室粗大的石门门轴被砸断,巨大的两扇石门有一扇石门倾斜倒下,立于墓道之内。显然,这座王陵墓室已被盗墓者洗劫,墓室宽6.2米,长5.8米,顶高约12米,呈拱形圆顶。该墓室放置肃王的棺椁,三面墙壁各有一圆拱形小龛供放祭品。从墓内发现大批陶器、铜器,以及一些灰陶俑和两个作为长明灯,径、高各1米,周长3.4米的大油缸(现存榆中县文化馆),还有一些巨大的粗陶大盆,陶俑造型威武逼真,陶马造型有力,姿态优美,灵活生动,栩栩如生。

  一号墓西北有一高大坟丘,1977年开挖,是肃怀王朱绅堵与妃王氏合葬墓。墓室内发现玉牌、陶炉等文物。室门外有两盒墓志铭,一盒内刻有“御赐肃怀王墓志铭”篆书,下刻楷书,共11行,记述肃怀王17岁经历、嘉靖皇帝赐葬情况;另一盒上盖篆书“明薨肃怀王妃之墓”,下刻楷书墓志文,共9行,记述王氏父母姓名,王氏受封、死葬情况。另外开掘的4座墓葬情况相似,未见墓志铭。这些墓葬群1983年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王墓里的文物,或被盗,或丢弃,遗留到现在的已经不多。但这些贵族王爷们生前的活动和所作所为,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王墓中的第一代肃庄王朱楧是从江苏南京来的。他把南方的一些文化也带到了甘肃,如在榆中、兰州一带春节闹社火,表演的旱船、艄公就是由肃王带来的。

  当年的甘肃,边远落后,肃王封藩到甘肃,先驻甘州(张掖),后迁兰州。在兰州定居后,几代肃王就对兰州进行大兴土木的建设。在以兰州市中央广场为中心,修筑了周长6里200步的内城,城墙用砖包砌。又修了周长18里133步的外郭。当地民谣说:“兰州城,九里三,四大衙门修得宽……”指的就是明代修的新城。

  城内修建了豪华的王府,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庙宇、寺观、花园、景点,如金天观、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小北街北端的荣光寺、原东关的接引寺及铜接引佛、白塔山的白塔寺、五泉山的崇庆寺、酒仙殿、嘛呢寺、文昌宫、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卧佛殿以及皋兰山顶的三台阁等等,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即使在今天,兰州的白塔山寺、金天观、白衣寺塔及五泉山的许多古建筑。都是这些肃王们曾经创建遗留下来的。

  明初,当第一代肃王朱楧受封来甘肃时,朱元璋赐给他一册宋拓本《淳化阁帖》。朱楧把这部字帖带到兰州,就成了肃王府的珍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王朱绅尧请来镌刻高手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召二人,将拓本字帖临摹镌刻于富平石上。这项工程要求精雕细刻,还未竣工,朱绅尧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识鋐继承王位后,前后历时7年之久,用富平石142块,终于在天启元年完成了这一法帖。这部字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肃王朱识鋐还为这部法帖写了跋,称赞其“新旧不爽毫厘”。由此,这部法帖被世人称为肃本《淳化阁帖》,被海内外多地翻刻传播。陕西人搬去列入碑林,江苏溧阳县和南京都翻刻了肃本《淳化阁帖》。甚至日本在出版《法帖大系》时,其中的缺页也以肃本《淳化阁帖》为本补齐。

  这些王墓中的一位肃王,娶附近上伍营村邸姓女子为王妃,当地人称邸娘娘,王妃领着她的女儿游兴隆山的故事,被行人传播到山东,蒲松龄将其搜集整理写入《聊斋志异》,篇名《八大王》。2012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榆中县又将这一故事搬上了舞台,用秦腔形式在王墓前的黄家庄村演出,剧名就叫《邸娘娘嫁女》。

  明朝肃王们,一代代受封传承,到最末一代肃王朱识鋐时,整个明朝统治土崩瓦解。明朝末期,李自成的部将贺锦率领起义农民军攻破兰州,朱识鋐被起义军抓获后被杀。在城快被攻破时,朱识鋐的妃子颜氏血溅石碑殉难。后人称此碑为“碧血碑”,此碑现存放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金天观碑亭内(工人文化宫南部)。

  上述的城池庙宇、旱船游艺、王妃入《聊斋》、《淳化阁帖》、殉难“碧血碑”、末代肃王遇害等,虽不像实物那样埋葬在王墓里,但这些史料却是和肃王墓出土的文物一样,同样闪耀着弥足珍贵的历史光辉。(李宝泉 金吉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