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朔州王娥女:瘦弱肩膀撑起全家

2013-08-30 14:33:17来源: 山西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在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中钟牌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贤惠女人,名叫王娥女。自从进了夫家门,她服侍有病的婆婆15年,照顾公公41年,相继把几个小姑子、小叔子抚养成人。她自己的5个孩子,也有4个考上了大学或大专。

  8月26日,记者来到中钟牌村,乡亲们都说,如果没有王娥女,这个大家庭不知道会是啥样子。

  个子不高,瘦瘦的,不善言谈,这是王娥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当记者到她家采访时,她笑容满面地端上水、西瓜和自家地里产的果子,一个劲儿地让记者吃。言谈中得知,都快60岁的人了,她还和丈夫种着30多亩地。

  王娥女的娘家和丈夫李俊家房前房后住着,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李俊高中毕业后得了腰椎结核,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就在村里当了民办教师。王娥女不顾村民和家人劝说,于1972年农历正月初六,与李俊举行了结婚典礼。从此,她就挑起了一个当家人的重担。

  李俊教了一辈子书,1996年由民办转为公办。“没有人家的支持,我肯定教不成书。当然更不会有现在的退休工资。这个家庭,就是她跟我父亲支撑着。”李俊对妻子充满了感激。

  服侍婆婆15年,婆婆骂她从不恼

  王娥女和李俊婚后两个月,二小叔子李科出生了。由于婆婆身体不好,照顾李科的任务就交给了王娥女。3年后,李俊的病痊愈,王娥女的大女儿出生了。次年,婆婆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王娥女的三小叔子李鹏。婆婆的身体更虚弱了。王娥女又要照顾自己的女儿,又要照顾三小叔子。那一段时间,她一天得做6顿饭,除了全家人正常的3顿,还得给婆婆开小灶做点可口的。从1983年起,婆婆大小便只能在炕上进行,由于丈夫不在,王娥女一直给婆婆端屎倒尿。尽管她伺候得十分殷勤,但婆婆因病痛折磨心情不好还常常骂她。婆婆一骂,她就走开了,从来不吭声,过一会儿,她总会回来,问:“您想吃啥呀?”王娥女一共伺候了婆婆15年。尤其是婆婆在最后3个月住院期间,她每天在家里干完活都要去5公里外的医院看望婆婆,给婆婆喂饭喂药、清理大小便。病友们一直以为王娥女是老人的女儿。

  那几年,王娥女的丈夫在外村教书,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公公担任着大队的主任,根本顾不上做家里的事。她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用一根红裤带拴大的。王娥女常常是从地里回来,一边拉风箱做饭,一边奶孩子。

  记者问她:“婆婆骂你的时候,你难受不难受?”

  王娥女说:“难受是难受呢,可是一想到她是个病人,我就不能再惹她生气。”

  婆婆去世时,两个小姑子还没出嫁,一个小叔子11岁了,另一个小叔子才8岁。弥留之际,婆婆拉着王娥女的手,嘱托道:“你给好好照顾着,不要让娃们受制哩。”王娥女郑重地点了点头……

  王娥女的公公李喜仁今年已80岁了。他5岁丧父,6岁丧母,54岁丧妻,是个苦命的人。但因有了儿媳妇王娥女,李喜仁又成了一个幸福的人。自从王娥女嫁进门后,他41年来没吃过一顿冷饭,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尤其是3年前,因下雨他摔倒导致骨折,去太原做了手术。术后回家养病,他说:“4个女儿都有家庭。大女儿来伺候了5天,二女儿来了1夜,三女儿有病,不能伺候,四女儿来了两天。儿子们也都忙得顾不上伺候我,还是王娥女给我端屎倒尿,好几年来都是她照顾我。”为了给公公补营养,王娥女总是趁闲时捏上一大包饺子,放在冰箱里。下地劳动回来,先给公公煮饺子,然后才给自己做家常便饭。

  为让小叔子升学,耽误了大女儿

  “老嫂顶母”,这个词,可能就是给王娥女这个家专门预备的。

  李俊说:“早些年,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宁愿自己的娃们吃不上,也得让弟弟妹妹们吃上。”三小叔子李鹏念师范时,李俊每月给他15元生活费,每次李鹏上学走时,王娥女总是悄悄地再给他5元钱,叮嘱他:“你得吃饱,吃饱了好好念书,不要因吃不饱跟上灰娃们去偷人家。”

  二小叔子李科,王娥女供他念了大同医专。为他操办婚事时,卖了一匹骡子、两头牛、2000斤胡麻。当时正好王娥女的大女儿出嫁,她把女儿给她的钱也给李科凑上娶媳妇了。“嫂子从未骂过我们弟兄一句,也从没抱怨过。她常说,骂自己的孩子不取心(方言:在意),骂小叔子怕取心哩。”李科说。1994年,三小叔子和大女儿同时初中毕业,都能念“代培”。当时走“代培”需交赞助费,家里负担不起两个,只能走一个。王娥女主张让三弟李鹏去念师范,让女儿再补习一年,明年再考。理由是:怕三小叔因没有母亲管教,跟上灰娃们出去发灰哩。“女娃娃,她不敢做灰事。再一个就是男娃娃不成材的话,娶媳妇都成问题。”王娥女对记者讲述当时的想法。但女儿当时生气地说:“你亲我三爹,不亲我。我不念了!”大女儿从此辍学了。

  2005年,王娥女的大儿子高考,开春时有人给已28岁的三小叔子介绍了对象,王娥女想都没想,把家里所有的粮食去粜了,又找亲友借钱,尽全力凑了7万元。她又做了四铺四盖给三小叔子操办了婚礼。8月份,她大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家里一分钱都没了,她只好再到处借钱。

  直到现在,过年过节时,王娥女依然要小叔子们全家回来团圆。平时,她经常给小叔子们打电话:“山药吃完了没?面吃完了没?回来取吧。”她说自己是不由自主地惦记他们。粉面、莜面、粉条、土豆、胡油以及冬天现磨的豆腐与现杀的猪肉,没有一样不给小叔子们。

  三小叔子李鹏说:“如果没有嫂子,我不知道混得惨成甚了,因为那时我脾气不好,喜欢打架。”现在,李鹏在平鲁区儿童福利院工作,他把从嫂子那里得来的爱全部倾注到孤儿们身上,那些孤儿们都愿意跟他交心。而李科是一个儿童预防保健医生,他负责30多个村子儿童的预防免疫工作,他也把从嫂子那儿得来的爱倾注到了工作中。到了接种疫苗的时候,他总是骑着自行车主动上门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这样好的人再找不出第二个”

  谈起王娥女,邻居刘桂荣对记者说:“村里一共8000多口人,像她这样好的人再找不出第二个。不要说对婆婆、公公、小叔子,就是对俺们村里的人也真好哩。王娥女跟我一起相处三十多年了,我家里一有事,就去叫她来帮忙。她总是立刻放下自己的活就来了。打交道时,王娥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比如一起出去干活,她愿意自己多干点,让别人少干点。她只知道别人乏了,好像就是不知道自己乏。女人们在一起的时候,王娥女从来不说闲话。叫她骂人,那可是一件费劲的事。”

  邻居郝慧芳说:“我看见王娥女院子里种着倭瓜,只随便说了一句,她就把最大的一个给了我。我说要个小的就行了,她说:‘你们家人多,拿个小的不够吃。’要是我,肯定是把大的留给自己,把小的给别人。”

  记者问王娥女:“在你心中,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有东西总想给别人吃,有钱总想给别人花。心里时时搁记着别人。”

  “你对别人那么好,究竟图个啥?”

  “我就不由人,就想给人家吃,想对人家好。给人家吃了,我就高兴了。不对人家好,我心上难活得不行……”王娥女说。

  本报记者 王晋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