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台海两岸游氏一脉相连

2013-08-07 17:08:42来源: 中新网河南新闻

打印 字号: T|T

游酢画像。

 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的汀州游氏家庙。

 凭着“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成为影响后人千余年的尊师楷模。

 游氏的宗祠匾额。


 
位于台北广平的游氏大宗祠
 
  游氏,是中华姓氏家族中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据福建姓氏源流会考证,游氏芽发郑国,根植中原,枝望“江南”,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宋元之后,游氏成福建望族,此后,宗亲先后迁居海外,台湾居多。
 

  宋时,游氏先祖游酢曾留“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他学成南归后,让宋儒理学在南方发扬光大,不但成为道南理学的鼻祖,也为中化文化重心南迁奠定了基础。而游酢的思想,不但改变了游氏家族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其影响,游氏后裔多出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如今,游酢已成为连结海内外游氏宗亲的纽带。

 
  身出名门,默默无闻千余年
 

  在当今的百家姓排名中,游氏宗亲的数量未列入前一百名,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庞杂的源流与悠久的历史。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会会长、游氏委员会会长游嘉瑞的研究来看,今天的游氏宗亲大多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福建等地区,这样的结构与先祖游酢有很大的关系。在台湾,游氏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数百年,13万的宗亲数量,也让这个家族在当地百家姓中居第36位。
 
  对于游氏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一源多流,也有人认为是多源多流,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今天的海内外游氏宗亲多为姬姓游。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编撰的《海峡姓氏》中的游氏卷,客观地记述了今天游氏的源流。
 
  该书认为,游氏的来源主要有三:一以先祖名字为氏,二以官职为氏,其他改姓。其中,以官为氏的又有三,改姓有二。
 
  不管是哪种起源,海内外游氏宗亲多尊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哥哥周宣王封至郑邑,后来建立郑国。姬友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公子偃的孙子以游为姓,称游皈,这便是游氏的最早起源,也是今天游氏的主流。
 
  游氏的第二起源源于官职。周时,设有负责管理王室贵胄花园、菜园、果园等的官职,称囿游。曾任这一官职的后裔便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称囿游氏,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字的简化,称为游氏。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及军队中有专门负责掌管旗帜的官职,称斿人或旒人,这些人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其后裔子孙也有人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称斿人氏、旒人氏。随着历史与文字的演化,斿人氏和旒人氏的后人都被称游人氏,后称游氏。
 
  游氏还有一支源于战国时期以官职为氏的晋国贵族。这支游氏改姓于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37年)之后。此时,晋国的大部分已被韩、魏、赵三国瓜分,晋国国君已经是一个虚衔,他的子孙便取典籍《诗·小雅》中的一句话,说明“晋权已经不在”,有人便取这句话中的“游”字为氏。
 
  这三种说法,在《海峡姓氏》中,都被认为源于官职。
 
  关于改姓,有《游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公元14世纪末),有王氏为游家养子,后改游氏。如今,在福建漳州市诏安县秀篆乡,王、游两氏仍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游氏的另外一个来源自清满族改姓,这一来源,被记载在《清朝通史·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
 
  从游氏的主要起源来看,游氏的主流应是源自周王室郑国国君,发源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系帝王之后。然而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游氏宗亲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让人关注的地方,直到宋时游酢的出现。
 

  洛学南迁,游酢成“道南”鼻祖

 
  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游氏望族的兴起与先祖游酢有着很大关联。且不说游酢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作用,仅凭着“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成为影响后人千余年的尊师楷模。
 
  游酢,生于公元1053年,中国历史上知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
 
  此外,游酢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书法拓片今存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馆。游酢的诗论是中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游酢对南宋知名理学家朱熹在思想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的语录,因此,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杨时的影响。
 
  北宋的理学,经胡瑗、孙复、周敦颐及程颢、程颐二兄弟之后形成,而这些人大都生活在北方,思想也仅流传于黄河流域。
 
  北宋后期,随着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他们落后的意识让宋儒理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刚刚复兴和发展的中国文化此时面临道统又将中断的危机。
 
  就在此时,游酢与杨时千里求学,来到洛阳,师从程颢、程颐。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公元1093年,游酢与杨时千里迢迢到洛阳向程颐求教,此时的游酢已年过四旬,且已登进士第。然进门之后,适逢程颐端坐瞑思,两人便虔诚地侍立在旁边。等程颐把功课讲完,送二人出门时,屋外已有三尺积雪。“程门立雪”的典故由此而来,被千古传颂,且成为中国尊师重教的典范。
 
  虚心求学九年后,游杨二人南归时,程颐称“吾道南矣”。
 
  游杨二人南归后,没有辜负二程,在闽、浙一带广收门徒,不但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闽学,也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较大的转机,到了南宋,中国文化的重心便由北方移至武夷山一带。
 
  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的“开山鼻祖”。明代学者苏章水曾赞扬游酢对闽学的历史功绩:“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
 
  显然,游酢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对于游氏家族来说,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得姓始祖公子偃。今天的游氏宗亲不一定知道这个姓氏从何而起,但大多认为自己血管里有着游酢的血,都知道自己与游酢的渊源。游酢对历史的作用,让这个家族从此门庭显赫,不但名人辈出,也使得游氏一举成为望族。
 

  游酢儒学,凝结两岸游氏心

 
  今天的游氏宗亲大多居住在福建、江西、广东、浙江、安徽、四川、重庆、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多系游酢的后裔。
 
  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游嘉瑞说:“游氏自古郑国(今河南新郑)得姓之后,首先迁到河北广平任县一带,汉晋随唐时期,这儿是游氏宗亲繁衍的中心。唐代以后,开始南迁,分别进入福建建阳长坪里、莆田紫霄,清康熙之后,开始迁至台湾”。
 
  不管是居住在今天台北、桃园、宜兰、丰原,还是在彰化、嘉义,台湾游氏后裔,都以宋会儒游酢为远祖。在台湾的游氏宗亲中,尽管同出一祖,但又分不同的分支,一支是游酢三子文珀的后裔,清时由福建诏安秀篆村入台;另一支是游酢长子游撝的后裔,清顺治、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春、诏安、南靖等地渡海到台湾的台北、桃园、宜兰、丰原、彰化、嘉义等地。台湾游氏经数百年繁衍生息,至今有13万人之多,列台湾第37大姓,并且在台湾政界、军界、财团商界人才荟萃。在台湾游氏后裔的居住地,大多建有追念游酢的“立雪堂”或“追思堂”。
 
  游酢四子损的一支,迁居福建省南平凤池村,成为凤池游氏始祖,台湾游氏也经常到此认祖。游酢及其“立雪”精神始终是台湾游氏后裔认祖归宗的文化之根。1992年以来,台湾先后有30多个宗亲团体的2000余人,先后到诏安秀篆村和南平凤池村,观光孝察和学术交流,并捐资修缮祠堂、书院。
 
  2000年9月,台湾桃园县游氏宗亲会理事长游得男率团先后两次到秀篆村和凤池村祭祖,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长者老泪纵横,幼者热泪迎眶。
 
  游得男说:“木有本,水有源,中国人一向恪守伦理,重视宗亲血缘。数千年来风云变迁,都不能改变我们的血脉亲情,这种敬祖睦族的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游氏后裔都有一个共同的原望,那就是扩大先祖游酢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当年10月,两岸学者及游氏宗亲150余人在福建召开“游酢文化研讨会”,自此,两岸在研究游酢及他的儒家思想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人曾赋诗表达游酢在今天两岸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游酢研究搭平台,台湾宗亲纷纷来;寻根问祖蹈海峡,血缘新缘红花开。”
 
  直到今天,游酢已不仅是凝结天下游氏宗亲的纽带,也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记者 王永记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