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另类大师的漫漫西行路
八月份,对于大导演王家卫来说,应该是个喜气洋洋的时刻。这天大的喜气来自遥远的大洋彼岸:《一代宗师》于北美大规模上映,奥斯卡金像奖致敬王家卫,波士顿美术馆举办“王家卫电影展”……友邦人民对于“墨镜王”的钟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一刻,想起年初好容易等来的《一代宗师》,再往前推二十年,他每一本视觉影像志上都打着深深的“王氏烙印”,陪我们厮磨寂寞,朝着海海人生一路扬鞭,千滋百味如潮汹涌,又上心头。
一公分,这是王家卫电影中最精确的数字表达。
除了在火箭发射时,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忽略。但王家卫却凭着这个数字,为自己敛聚了千千万万的影迷,也引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不解和吐槽。“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他偏执地在最混沌的情爱世界中植入精确的度量衡,在动荡而封闭的空间肆意剪裁一段意识流的光影。
有人说,如果把电影导演都比作厨子,王家卫一定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做的菜,比如醋溜土豆丝,他还要挤上点番茄酱,视觉效果和创意都有加分,也不难吃,你还得承认这是聪明的表现。王家卫把聪明用在了发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上,有人把这种东西称为情调,用这种东西进行精神按摩。王家卫绝对是个聪明的厨子和称职的按摩师。
因此对于王家卫,喜欢的人很喜欢,他几乎成了所有小资的梦想;不喜欢的人则很难理解。“很精彩”和“看不懂”,这是王家卫电影必然引发的两极化评价。
老实说,在十几岁的年纪,第一次窝在昏暗的小房间里看《花样年华》,这部获奖无数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资们口口相传的文艺经典,我却没有看完。像油画一样氤氲迷离的影像,灯影摇晃中的膨胀气息,主线瘦弱而支线丰满的叙事,纵然魅惑迷人,却也晦涩难懂。慢镜头,狭小空间里的重复再重复,甚至不在乎故事的逻辑和完整,“怎一个‘闷’字了得?”当下我忍不住慨叹一声,呼应者竟也不在少数。
影片中的看似随心所欲和漫不经心,还被王家卫复制到了现实中。拍片总是一拖再拖,《东邪西毒》拍了两年,《2046》拍了五年,张国荣和张曼玉都说过,以后再也不跟王家卫合作了。
说了是王家卫的喜庆时刻,咋上来就给人添堵?
一个大导演,个性如此鲜明,没有质疑倒也奇怪。2009年《东邪西毒终极版》在北京首映时,王家卫被记者连连逼问,以致脸色铁青,空气中尴尬至极的味道,至今清晰可辨。因为他是王家卫,所以面对质疑本就是人生的必修课。
“20年前,别人对我说,你走得太快了。你的电影像是红酒,需要时间沉淀,味道才会越来越好。”王家卫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印象中的执拗和我行我素,还是戴着墨镜,却面带微笑,传递着一缕春风般的温暖。几年前,《东邪西毒》获得了一个“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武侠片”奖,他说,电影需要时间去酝酿。
王导有句名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电影胶片记录着时间流逝的过程,也在人身上、物质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暗蓝色的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合出了抽象和真实交错的世界。
王家卫不折不扣是个让人陷入情绪的高手。打开心门,穿过回忆的墙,一同缅怀浮世缤纷的温馨,谁不曾被王家卫点中血脉、撕裂泪腺?那样个人风格浓郁的文艺腔,那样看似平淡却强烈的气息,总是轻而易举把我们的情绪煽动到顶点。 他在我们的青春岁月恋爱时光,适时送来一大片忧郁蓝调,甚至一抹亮、一个盘扣、一枚戒指,都会在他的偏执之下,散发出光怪陆离的暧昧情绪。就这样揪着你不放,让人心悦诚服跟着导演的思维和主旨一点点走下去。白色帷幕又宽又大,影像一格一格随时光游走,驶向幽寂的灵魂深处。这故事,这个人,便理所当然顽强地停驻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难怪人说,王家卫电影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必定不是跌宕的情节,而是影片中欲言又止的画面,仿佛蚕丝一样缠绕人情感的语言,还有更重要的,是那些因电影而与众不同的物质。好比“2046”这个数字,现在它身上应有一半的灵魂属于王家卫。
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时期待看到新的王家卫。从前看《东邪西毒》,看《花样年华》,现在看《一代宗师》,与其说是学习新的爱情手法,莫如说是为了慰藉,为了疗伤,借他人的泪水缝自己的故事。
王家卫电影的内核是温柔的,就像私底下的王家卫那样。透露一个小秘密:那次见他带着儿子到影院看《哈利·波特》首映礼,戴的居然是近视眼镜,并非墨镜。而且,他的目光很温柔。
偏执自我,完美主义的极致苛刻
流传在外的关于王家卫的童年故事,连王家卫自己也说,好像情调偏凄凉了点。其实,五岁从上海到香港,跟着妈妈经常出入影院,虽有语言不通的障碍,但电影院依然是他儿时主要的欢乐地。
王家卫的妈妈是个超级电影迷,他的童年就是跟着妈妈一起在电影院度过的,“她最喜欢看的就是恐怖片,那时流行《吸血鬼》系列,她一集不落。每次给我一张白纸,让我害怕时挡住脸。” 不过显然,儿时的经历给王家卫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至今他仍对恐怖片退避三舍。“虽然我拍恐怖片肯定好看,但我坚决不拍,我不能让孩子受罪。”
王家卫拍电影的确有很多原则和禁忌。他对艺术追求无止境到近乎苛刻,即使一个简单的划火柴的镜头,也要严格要求拍摄100多条才能过关。从23年前的《阿飞正传》说起,王家卫让台前幕后整个电影团队历经“磨难”,《东邪西毒》拍了两年,《2046》拍了五年,张国荣和张曼玉都说过,以后再也不跟王家卫合作了。这样的抱怨同样出现在了多年搭档刘镇伟那里,“一大帮人上午拍《东成西就》,像老婆生了儿子那样开心;晚上拍《东邪西毒》,就像死了老爸老妈那样痛苦。”人人都说,如果不是刘镇伟一直都在用喜剧和其他业务分散泽东电影公司商业风险,王家卫的大师之路没有这么顺利。
让时光再倒流得远一点,退回到1990年。那年5月,《阿飞正传》在香港上映,王家卫出动张曼玉、张国荣、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张学友六大巨星,死磕王晶和周星驰的《赌圣》。结果,观众入场才发现,王家卫一反《旺角卡门》的江湖热血,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拍了一个文艺片。郁闷严重的观众,直接在影院里站起来大骂:“谁是王家卫?”而在台湾,有失望的观众挡在影院门口,扬言不准他人入场:“见一个,打一个。”投资人邓光荣更气得不得了,直接掐了《阿飞正传》的下集,要和王家卫打官司。
但后来呢?多少人因为这部戏,记住了“一分钟”,记住了“无脚的小鸟”?还有后来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花样年华》、《2046》……王家卫的出色,就在于总是超前一步。无论过多少个20年,因为王家卫,“我都会记得这一分钟”,可能是张国荣,可能是金城武,可能是刘德华,可能是梁朝伟,可能是张曼玉,也可能是《重庆森林》始终没有摘下墨镜的金发林青霞。
颠覆思维,怪才大师独辟蹊径
美国影评人大卫·波德维尔曾经用最简单的一句评价揭穿了王家卫:他是一个碰巧用广东话拍电影的欧洲导演。而王家卫则用一系列辗转在感情世界的孤独灵魂,在影迷中获得了强烈的回应。
1992年,34岁的王家卫和好友刘镇伟一起创办了泽东电影公司。这是王家卫入行的第十个年头,刚刚拍完了第二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此时的他,鼻梁上戴的还不是墨镜。尽管《旺角卡门》这部重人物而轻剧情的慵懒爱情小品遭遇票房惨败,但影评人却兴奋不已好评如潮,香港金像奖也没有亏待这位令其眼前一亮的年轻人。在红勘体育馆,王家卫第一次捧起了最佳导演的奖杯。
“正邪两立、民族大义、江湖情义”,这是金庸作品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在王家卫之前,所有翻拍金庸作品的导演无不在挖掘这三者上各显其能,而他却对金庸笔下的反派人物产生了兴趣。“金庸写反派非常有意思,你看东邪,他其实是个非常独裁专断的人。西毒呢,完全就是一个莎士比亚的悲剧。”武林人在打来打去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有他们的感情生活?对于即将开拍的第三部电影,王家卫想到的思路是:用“半生缘”的角度,看看金庸和张爱玲在一起会怎样?
比这个构思更加大胆的是,在王家卫最初的设计里,“东邪”、“西毒”是两个女人。从一开始,王家卫就没打算拍武侠,在他的脑海里,这部电影的海报甚至是三个女演员穿古装,拿着可口可乐,四个男演员却在背后抽烟。
因为这一系列的大胆设置,最后拍出来颠覆性的《东邪西毒》也在情理之中。甚至到了拍摄过程中,王家卫还没有停止“折腾”,一开始他让张国荣扮演“东邪”,因为扮演过《阿飞正传》,再闷骚一回对于张国荣来说驾轻就熟。哪知王家卫后来改变主意,又决定让他出演西毒,演员角色不得不开始新一轮洗牌。这就是为什么眼尖的粉丝时常说起的张国荣穿帮角色:镜头里的他有时白净飘逸,有时却长着胡子粗犷了许多。
直到今天,摄影师杜可风依然说自己看不懂这部《东邪西毒》。因为张国荣辞世、林青霞息影,还有永不可逆的光阴流转,《东邪西毒》在众多影迷心底承载了太多时间的重量。《纽约时报》曾评价说:这是一部迷离、忧愁、神秘的哲学家的电影。修复过的终极版上映时,《好莱坞报道》说:即便是这么少的改动,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王家卫最有诗意、最具实验意义的影片,终于从大家的幻想中走上大银幕。
笑傲武林,一代宗师参禅悟道
《一代宗师》被称为“最不王家卫”的王家卫电影,从以往的“见自己”和“见天地”,扩大到“见众生”、“见万象”。
“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多了一些皱纹,心还是一样的。”依旧戴着墨镜的王家卫,言语间多了一份感触。虽然《一代宗师》拍了三年,耗费不少精力,连他自己也笑言“背从80多度弯到60多度”,但当拍完梁朝伟的最后一个镜头,真正杀青时,王家卫却依依不舍,“武林中人有句话,说凡是练不好都是舍不得,我就是舍不得这个过程。3年,要是读大学都快毕业了。”
最早,王家卫想拍的是《一代宗师叶问》,但通过走南闯北对全国武林中人的探访,逐渐改变他的初衷,于是设置了“南北武林、四大拳派”的基本格局,以永春、八级、八卦、形意为基本脉络,构建民国武林全貌。
回忆起这段实地走访岁月,王家卫的形容是“陌生的旅程却碰到了全新的世界”,他表示看到各路宗师对武术的不离不弃,以及习武背后种种动人故事,让自己很难从这个空间里走出去,这也就是他拍摄筹备前纪录片的原因。
在《一代宗师》里,王家卫直言想把中国人人性的美展现给世界看,“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宗师,但世事弄人。民国武林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武功,还有当时的那份情怀和礼仪,就像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去报杀父之仇,但她走到马三房前却会尊敬示意,这在现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你看,现在的王家卫已经可以在人前滔滔不绝了,完全不见这个大牌导演曾经种种难缠事迹的影子。不仅如此,从前的他擅长为幸福设置最令人扼腕的距离,擅长捧出残酷的美和情感。现在呢,说不清具体是什么,更妥协,更平和,更宽泛……确定不是大众化的流俗,毕竟叨叨着《一代宗师》依然难懂的人不在少数,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见证时光流逝的烙印。
LINK 那些年,王家卫曾拖过的大腕们
宋慧乔
受不了等待坚决走人
2010年的时候,媒体曾报道在《一代宗师》剧组拍戏的宋慧乔无聊到天天打羽毛球。两个月时间里,曾经长达两周开工不到一天,王家卫每天在酒店来回沉思踱步。宋慧乔终于表示不能再等,之后两年也再没有宋慧乔进组的新闻了。
木村拓哉
5年拍摄换来7分钟镜头
《2046》1999年4月开拍,一直到2004年年底才上映。5年时间,最后上映时木村拓哉的镜头总共只有7分钟。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这是木村拓哉对自己这部戏的总体感受,而回想自己这5年的煎熬时,他曾经感慨道:“(我)真是个没用的男人! ”
张曼玉
《花样年华》让自己离婚
张曼玉自己曾表示,离婚是拜王家卫和《花样年华》所赐。她说:“《花样年华》15个月拍片期,我完全没有时间飞回巴黎跟老公相聚。”似乎,每次王家卫的片子,被剪掉的镜头都让影迷私下津津乐道。 《2046》,张曼玉中途辞演,她说:“我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奉献了。 ”
梁朝伟
被假剧本骗到阿根廷
梁朝伟曾经发誓绝不演同性恋,王家卫于是拿了假剧本把梁朝伟骗到了阿根廷拍《春光乍泄》。后来考虑再三后,梁朝伟还是接拍了。在阿根廷的拍摄周期一拖再拖,张国荣因为食物中毒差点丧命。全剧组的人都得了思乡病,梁朝伟想到了要逃跑,甚至还设计了逃跑路线。
王祖贤
《东邪西毒》只留一个镜头
细心的观众可以在 《东邪西毒》里找到一闪而过的王祖贤,是的,王祖贤曾经加入过这部电影,后来她的戏份全部被删。在拍摄初期,张国荣扮演的是东邪一角,拍摄一段时间之后,王家卫又突然起意,于是张国荣改演西毒。
Q&A片段絮语静默独白
难忘大师影像志
王家卫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凭借着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一问一答间,窥探大师的奇思妙想,遁入玩味世界。
Q:为什么你所有电影都是四个字的名字?
A:这个是巧合,我不是故意的。
Q:你在做导演之前做了十年的编剧,等自己来执导电影时却放弃了剧本。为什么?
A:大家对剧本的概念,就是一张纸,上面写满字。对我来说,剧本就是个蓝图。编剧对导演来说,就像是他的精神病专家。在拍摄时,导演会有许多疑问。有时,他会对剧本有重新的思考,确保每一句台词都是完美的,他需要有一个精神病专家来告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对我而言,我就是自己的精神病专家。
Q:听说你对《东邪西毒》的感情是最特别的?
A:《东邪西毒》是泽东公司制作的第一部戏。当时我不仅要当导演,还要兼顾其他很多东西。当时我和张国荣每天在沙漠里等,其他人还要在香港拍其他的电影,8个演员要不停地从香港调到榆林,我像是在开旅行社。
Q:你和张国荣合作了3部戏(《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和《春光乍泄》),其中哪个角色最像他本人呢?
A:我和张国荣合作的每部电影都代表了我当时对他的感受,不同年代感受是不同的。《阿飞正传》时,他刚刚打算离开歌坛,他觉得既然是传奇,就把传奇保留下去吧。我却觉得他离不开这个舞台的,他就是一只鸟,一只飞不出去的鸟。拍《东邪西毒》时,他又回来了。三部戏的角色对他难度最高的就是《东邪西毒》,他在戏里从头待到尾,但每隔10分钟就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从门外进来。一般都认为走进来的那个人更容易出彩的,但在这部戏里,我们的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所以我认为这是他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Q:拍《蓝莓之夜》时,与两个国外明星的合作如何?
A:即使我们有语言距离、文化距离,但还是能感受到一个内在共同之处:我们的情感。我不能像诺拉那样了解美国,所以我必须要低下头,谦虚地向他们学习。对裘德·洛和诺拉·琼斯来说,我不是给他们提供主意的人。他们对角色负责。事实证明,他们最了解自己的角色,他们比我更了解。他们给我各种选择机会,我会选择其中一个。
Q:对于《一代宗师》在中国的票房,你满意吗?
A:这部电影的票房是我之前所有电影票房的总和,你说我会不满意吗?我还是很在意票房的,这部电影一直在难产,其间有那么多投资人不离不弃,就算是艺术片导演也要对投资人负责,所以我必须在意票房。但是,我看的不是一张饼,而是一整个世界。观众就是观众,没有西方和东方之分,人情、事故、爱情,这些东西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都一样。
Q:你之前的电影都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部电影却在说人与人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有很深的感情。为什么?
A:不知道对观众来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啊。我想着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部讲武术的电影,武林中人都有自己的心态和认识,所以这跟我以往讨论都市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武林中人要么很含蓄,什么都不说,要讲就会讲得很直白。我看了很多“叶问电影”,他们忽略了一点,叶问出生于清朝,一生经历了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最后到香港。这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大时代下有很多选择,留在自己的年月还是往前,这就是会造成最后相隔千里的结果。章子怡有句台词,叶问选择的是“眼前路”,宫二选择的是“身后身”,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宗师之路,只有叶问一个人走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