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段氏:源于郑,以父名为姓

2013-07-24 21:25:58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大理古城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位于云南大理的段姓商铺

段思平画像

 中华姓氏中,段姓源于郑国叔段的姓,历史已有2700余年。它的显赫和厚重,留给后人的是一部读不完的先贤故事。
  “失衡”母爱成就肇姓传奇

  上古时期,郑武公姬掘突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建立了新的郑国。

  为什么说是新的郑国?原来,郑国最初在河南荥阳建都,后又迁至密县,最后才定都在今天的新郑。定都新郑之后,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了申侯女武姜为妻,于是就有了一段传奇故事。

  郑武公的祖父是周厉王,后来,周厉王死于“国人暴动”,而后继位的周宣王分封弟弟姬友,而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姬友死于战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就是郑武公。

  郑武公娶了武姜后,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故事也就是从生大儿子寤生开始的。

  武姜生大儿子寤生时,因孩子的脚先出并因此造成难产,使其受了惊吓和痛苦,于是,武姜迁怒于儿子。等到后来武姜又生第二个儿子后,就更不喜欢寤生了。武姜生二儿子段时很顺利,加之二儿子段聪慧伶俐,长大后又英俊洒脱,勇武善射,很得武姜偏爱,当时被称为“叔段”。

  后来,郑武公得了重病,武姜请求武公废掉大儿子寤生,立二儿子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

  不久,武公去世,年幼的寤生继承了君位,史称郑庄公。此时,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因为制地势险要,庄公没有答应,而是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了叔段,称其“京城太叔”。

  为此事,叔段一直对庄公耿耿于怀,再加上母亲的溺爱和纵容,他的叛逆之心日盛。

  被分封后,叔段大肆招兵买马,修建军事要塞,训练士卒,加强武备,蓄谋反叛,并于庄公22年(公元前722年),以其母作为内应,出兵袭击庄公。

  庄公早有准备,随即命部下出兵讨伐叔段,攻入京地,叔段逃到鄢(今河南鄢陵县北),庄公一路追击,在鄢地,叔段兵马大败,之后又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并最后在共落脚,叔段也因此又称“共叔段”。

  此时的庄公对母亲产生了怨恨,并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与母亲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然而慢慢地,庄公被共叔段孝敬母亲的举止所感动,幡然悔悟。于是,他命人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使他们在地下彼此相见,母子也重归于好。再后来,共叔段去世,其后裔散居各地。到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时,对共叔段态度有所改变。郑厉公告诫臣下,不能使共叔段在郑无后,并指示部下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

  定叔回郑以后,其子孙支庶以王父字为氏,是为段氏,这就形成了河南段氏。而这支段氏,也被视为中华段氏正宗,叔段也因此成为段姓的得姓始祖。

 
源自李姓由复姓段干氏而来


 这是段姓来源的另一种说法。
  相传,春秋时期老子的13世孙名叫李宗,他因功被封于段,后又封于干,人称干木大夫。其子孙遂以两地所封地名为氏称为段干氏,到魏文侯时,段干木之子段隐如改复姓段干为单姓段。

  段干木,也就是李宗,是战国初年魏国名士,他师从子夏,是孔子再传弟子。

  青年时代的段干木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矢志仕宦之途的年轻人多奔走于王侯之门,而他却迷上了从事马匹交易的商贾之业,并因其与友田子方、子夏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

  当时,魏文侯敬重段干木的学识和品行曾登门拜访,段干木却“逾垣避之”,始终不肯出山为相。他轻富贵、傲王侯,依然过着逍遥自在的市井隐逸生活,但他以儒师风范影响文侯,以经世之才匡主裕民,使魏文侯成为战国初年名闻遐迩的贤明国君。

  后来,段干木子隐如后将“干”字去掉,改复姓段干为单姓段,这支段便自此姓繁衍生息,而段干木也成为这一支段姓的得姓始祖。

  此外,段姓的源流还有外族改姓的,如:东汉以后在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两支段氏,即辽西段氏和云南段氏。有记载称: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受晋封“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于今辽宁西部。辽西公的领地后被后赵石虎所占领,原部落中的人大都与汉人杂居,并以部为氏,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氏。

  所谓云南段氏,本是甘肃武威段氏中的一支南迁而成的,元、明、清时,大理国段氏之后还建立了一些土司,历史长远,人口众多,影响深远。

  生生不息段氏成名门望族

  现在,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段姓约占中国汉族段姓人口的58%。

  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向四方播迁。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并尊段贞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迁并形成南方段姓。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到清代时段姓已无大规模迁徙,各地的段姓繁衍生息迅猛。

  从清代开始,段氏开始有人移居台湾,近代以来,又有一些段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开创事业。如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2004年4月4口,段氏后裔(主要是进入四川的段氏)于清明节白发组织祭祖的联谊活动,段氏后裔不分高低贵贱,从四面八方于段家沟祭祖,充分显示了段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和入川族系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段氏先贤榜

  “三国分晋”的传奇导演者:段规

  战国知名谋士、韩相段规,也是“三国分晋”传奇的导演者。

  据记载,知伯在率赵、韩、魏三国联军灭范氏和中行氏后,就派人去韩国去索要土地。

  韩国国君有意要拒绝他们,这时,段规劝说他:“知伯生性残暴,为人贪厌,如果他索要土地不成,则必然会攻打韩国,而给他了,他就会再向其他国家索要,同样,如果别的国家不给,他也必定要攻打它。这样韩国就可以免受攻打,同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击。”

  韩国国君采纳了段规的意见,献万家之邑给知伯。用这样办法,知伯在韩魏得到了土地,却遭到赵国赵襄子的拒绝,于是知伯就与韩、魏缔约组成三国联军攻打赵国。三国联军开到晋阳,赵国已有准备。经过3个月的激战,三国联军也未能攻下晋阳。于是,联军散开,将晋阳团团围住,并决晋水淹城。晋阳被围三年,难以坚持。这时,赵国反使一计,暗中派人联络韩、魏,共同攻击知伯,毫无防备的知伯被擒,身死国亡,这样,他的土地被赵、韩、魏瓜分,而段规也由此声名大振。

汉代民族友好使者的典范:段会宗 

 段会宗是西汉天水上邦人(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元帝竟宁元年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在西域各族中有很高的威信,受到西域诸国首领的尊敬,三年任满回来,拜为沛郡、雁门太守。
  后来,西域各族上书请求,段会宗于公元前23年再任都护,西域诸国国王派其子弟远出郊外欢迎。

  从前,武帝为牵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室之女嫁给乌孙王,乌孙王死后,宣帝派段会宗主持,立公主之子小昆弥继任。乌孙国内因权力斗争的严酷异常,段会宗以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率兵安定乌孙贵族的内争,并改立小昆弥之兄为新的乌孙王。段会宗在西域期间相机行事,不拘一格,既宣扬了汉朝国威,又加强了中原和乌孙的联系,被赐关内侯,段会宗在乌孙病死后,西域诸国无不立祠纪念。

  段思平的大理国和秀山佛教圣地

  段思平出生在一个白蛮和乌蛮联姻的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南诏的贵族通海节度使,母亲是乌蛮(滇东南一带)的贵族。段思平幼时聪慧、勤奋好学且能文善武,因此受到大天兴国重臣杨干贞的忌妒。

  长大后,段思平更加武艺超群,战功卓著,并逐渐升任为通海节度使。但杨干贞一直和他作对。杨干贞谋杀了大天兴国国君赵善政,并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后,便一心想除掉段思平。而此时的段思平也深谋远虑,他以通海为根据地,秘密联络乌蛮三十七部,决心推翻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另立国号。

  攻打前,段思平求秀山神保佑他成功,并承诺事成之后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果然,段思平率兵一举推翻了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做了君主,并定都大理,立国号为“大理国”。

  段思平做了大理国国君后,返回故里通海,改通海郡为“秀山郡”,以表示对秀山的崇敬;改秀山为“玉隐山”;大兴土木,在秀山广辟寺院园林,为秀山封神盖庙;从大理驮来几十驮生铜为秀山铸造佛像70余尊,使秀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不耕砚田无乐事”:段玉裁

  段玉裁出生于金坛一个清贫的世代书香之家,其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段玉裁25岁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师从当时的有名学者,那时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极大。

  而当时的段玉裁,虽生活窘迫,但精研不己。30余年所著书达30余种700多卷。36岁时段玉裁开始撰写《六书音韵表》,历时十年完成,此书是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而就,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另外,段玉裁在代理富顺县知县期间又开始了另一部书的编撰,那就是传之于后世的名著《说文解字注》,他历经30余年完成并风行一时,《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段玉裁一生可谓著述颇丰,有《礼经汉读考》、《毛诗古训传》、《古文尚书撰异》、《春秋左氏古经》、《毛诗小学》、《汲古阁说文订》和《经韵楼集》等多部书,这些奠定了他作为清朝知名文字训诂家、经学家和朴学大师的基石。

  段玉裁死后葬在江苏省金坛花山乡大坝头村。墓门前石砌九级,两旁刻有楹联:“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记者李朝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