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北京著名文人书画家王增朴

2013-07-22 06:44:39来源:中国青年网(北京) 

打印 字号: T|T

初次见到曾璞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刚进门即感受到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书香意境。淡酌两口青茶,便和先生聊起书画人生。在他洪亮的声音、平缓的语速中,讲述着貌似平淡无奇却又曲折激荡的岁月故事。作为著名文人书画家,这位50后“老青年”有着怎样的青春故事?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又如何将“梦想”延续?

革命家庭孕育的璞石

曾璞本名叫王增朴,1958年生于北京,号燕山老民、胡林王氏等。曾璞的故乡在北京西郊的燕山斋堂川地区。在革命年代,斋堂川是京西抗日救亡斗争战场之一,镇上和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曾璞的家族中就有三名烈士。曾璞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革命战争年代,但从小就开始听家里人讲述当年父亲和叔叔们当年在大燕山“抗日老八区”与侵华倭寇殊死抗争的故事,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隐约受到父母那一代人信仰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精神力量之影响。

曾璞的母亲自幼家境贫寒,在偏远的山村地区还按照当时的旧社会习俗裹了脚,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家里种地、放羊、挑水等重体力活一样也不少做,性格顽强坚毅。1937年,曾璞母亲刚结婚不久,丈夫为了抗击日本鬼子,在战争中失踪,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在后来的抗日斗争中,母亲遇上了曾璞的生父,并最终因为革命事业走到了一起。在那个抗日救亡年代,曾璞的母亲在共产党的召唤下和新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了解放缠足、参加妇救会、参加抗日斗争、掩护抗日队伍的革命战士,尽管曾璞的母亲没有读过书,但却坚定地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解放和抗战的全面胜利。后来,曾璞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因为叛徒的出卖被敌人抓进监狱,尽管受尽各种刑罚却仍坚守革命信仰、不屈不挠,在北京解放前夕才被党组织营救出来,见证了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曾璞如今回忆起父母年轻时为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都会感慨万分。他说:“父母在那个年代,抗击日本侵略,为建立新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顽强奋斗,用现在的话来说,或许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中国梦吧。跟现在相比,那时的物质条件可谓极其匮乏,正是有他们那一辈人的抗日救国梦想,才支撑他们见证了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伟大时刻。我小时候正是对父辈们这样的革命理想充满崇敬,被他们的‘中国梦’所感染,才使我更加坚定地要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坚守正信成就文化梦想

在曾璞先生的印象中,5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首好歌、一部好书就能被影响一生。尽管年轻时期物质比较匮乏,但是他却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父辈们吟唱过的民俗歌谣、讲述的民俗传说以及抗日斗争故事,成为了曾璞儿时对于文学的认知和启蒙。

自小喜欢读书的曾璞在10岁的时候开始喜欢上画画和写毛笔字,在大院里擅长笔墨丹青艺术的老师指点下,曾璞对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更是到了着迷的程度,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仔细观察和临摹书画名家的作品,摸索学习其中的运笔方法和构图技巧。尽管家里生活清贫,但是母亲总是会节省出一些零用钱,供曾璞买一些笔纸。从那时起,曾璞便开始有了长大成为文学家、书画家的梦想。

曾璞上中学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们必须要参加“政治生活”,善于书法的曾璞经常被分配去抄大字报,白天写不完就带回家晚上继续写,于是自己的美术字和毛笔字水平不断提高。母亲看到他的进步,在高兴过后总会忧心忡忡地告诫他:“学校里的老师叔叔阿姨们已经倒了霉。你不许落井下石,可不能写那些打打杀杀遗臭万年的东西伤人。”后来,曾璞的母亲还在文革中利用自己“出身好”的优势保护了一位女教师,那时她总是悄悄地给年幼的曾璞说:“我看着呀,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是好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母亲坚持真理的循循教诲和言传身教,给曾璞未来的人生道路点燃了一把信念的火炬,并一路指引和鞭策他时刻要保持正信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在最不能读书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曾璞读到了《党的女儿》、《牛虻》、《三言两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这些文学作品深深影响了曾璞的心灵,在感叹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也让他更加笃定地要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文学家。

对于书画艺术和文学创造,在曾璞长年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追求下,终于有所收获。1980年,他的美术作品参加了青年美术展,而且在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上结识了刘绍棠、臧克家、浩然、丁仁堂等多维大名鼎鼎的作家。在前辈的鼓励下,曾璞开始了“像作家一样创作”的文学生涯。21岁在报刊上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香山秋色赋》,得到了10元稿费,在当时来讲,这可算上是一笔不少的收入。23岁那年,曾璞成为一家文学期刊的记者,从此曾璞的文学梦成为现实,并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一干就是数十年,发表《娘是天上星》等文学作品近300万字。

期间,曾璞同样没有忘记对笔墨丹青艺术的追求,在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练习摸索,同时形成了自己毛笔书法的风格,他自己称其为“新王体”。笔墨随心而动,毫不做作,或淋漓酣畅飘然欲仙,或铁画银钩钢铸石錾,浑然天成。既有“二王笔法神韵”,又兼有金文与篆隶之筋骨,文人气韵浓重,又突显了其性格中的个性与张力,受到众多当代书画人的认可与赞赏。

谈到自己的成功,曾璞说:“我个人梦想的实现源于对正信的坚守,也就是你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对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辈们的革命信仰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明白只有始终保持着一种正向的人文精神,才能让自己在理想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精神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人很多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心的信念,比如每次看京剧《红灯记》我都会忍不住动情掉泪,这个戏剧的故事和我自己的家庭情况非常相似,讲述了三个来自不同革命家庭的人物走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继续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故事,其中有场戏讲的是李玉和要去赴鸠山的酒宴前,李奶奶给他倒了一碗酒,这碗酒其实说的就是信仰。”

关心青年寄梦未来

目前,已过知命年华的曾璞先生不仅专注国学书画艺术和文学创作,同时也一直在为弘扬传统文化和追寻崇高信念而努力,尤其是在关心、关爱青少年学习优秀民族文化方面。如果说个人的文学梦、书画梦都已经实现,那么曾璞还有一个更为博大的中国梦,那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不仅仅在学识上,更要在精神上,成为有信仰、有正念,懂得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国学素养的文化人,曾璞一直想为全国青少年编写一本集文化学习、励志修身、道德情操、人生智慧、爱国精神、处事为人、人性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于一身的好书,《壬辰千字文》就是他为实现这个博大的梦想而付出的实际行动。

《壬辰千字文》是曾璞在给儿子的家信《壬辰正月示儿诗》基础上不断增删修改,几经斟酌润色后形成的,睿语真言与唯美书风珠联璧合,融进人生启蒙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弥补了《千字文》这一古老文体自南北朝迄今千余年间的历史与文化缺憾。内容及至天文地理、自然历史、文化人伦、修身处世、情操世相等诸领域。通篇上下语义关联、前后音韵流畅,细腻则温婉入微,豪放则荡气回肠,既可当成对联诵读,又可拟古曲吟唱,被称为“弥足珍贵的当代国学文化原创精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力作”。其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写入又使其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学好传统文化,曾璞还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在《壬辰千字文》的首发式上,曾璞还向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敬老院捐赠了300本新书,将定向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助残助教活动。


谈到《壬辰千字文》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时,曾璞说道:“在历经若干次政治动荡和改革开放大潮洗礼后,面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无论怎样变革,人都应该坚守住正确的信念和善良清净的心态。人生其实只是由我们暂时举着的火炬,我们应把这火炬燃得更旺,让它照亮自己和芸芸众生的心灵,并传递给后来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壬辰千字文》也应是一柄这样的火炬。”

曾璞先生将自己的中国梦的种子凝结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希望更多的青少年通过读书学习,树立正向的人生信念,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楠)   原标题曾璞:文化续传中国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