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近代河南绅士教育先驱王抟沙

2013-06-26 15:54:33来源:大河网

打印 字号: T|T

为造福乡梓王抟沙创办了抟沙小学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河南夺回矿权,峰回路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袁世凯和英国福公司让步,王抟沙和胡汝麟等人的身份可能是促使袁世凯最终转变态度的原因。
 
  王抟沙和胡汝麟都是当时的河南著名士绅。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士绅阶层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河南是袁世凯的老家,王、胡二人都是国会议员,在对付国民党议员已经焦头烂额的时候,如果河南老家的议员再提出什么反对案来,起码会让袁世凯脸面上很不光彩,何况王抟沙还是进步党的活跃分子,而进步党是由支持袁世凯的梁启超组建的,多多少少,这点面子袁大头还是给的。
 
  有一个说法叫近代“四大豫人”,指的是近代河南四位很有名气的人,分别为张钫、刘镇华、李时灿和王抟沙。
 
  张钫是革命家,在官场和绿林都有广泛的人脉,纵横清末民初,算得上一方豪杰;刘镇华是一代枭雄,镇嵩军首领,威震豫陕两省,声名赫赫;李时灿是中原学界大儒,学问道德名垂青史;而王抟沙,则是近代河南士绅阶层的代表人物。
 
  所谓士绅,就是衣食无忧的一类人,他们不发愁生计,自然就格外关心政治,追求所谓的尊王攘夷。近代士绅阶层一方面希望搞实业、办教育来图强,另一方面希望定宪法、开国会参与政治,但直到清末新政,满洲贵族都没有松口,这也是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士绅阶层在关键时刻的“背叛”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民国初建,无论是办实业、教育还是搞议院、组政党,都不再是问题,士绅阶层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以王抟沙为例,他在上海、开封创办国内知名学堂,还参与焦作矿业的经营,在政治上,王抟沙是河南籍的国会议员,从清末到民国,他都是河南士绅在政治舞台的代表人物之一。
 
  参与创办河南留美学校
 
  王抟沙是河南人,除了中国公学,他还是河南大学的发起人之一。
 
  人们讲起百年河大的历史,自然就得从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说起,但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总是把这个校长,那个校长作为重点,而王抟沙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
 
  1912年4月29日,《大中民报》的头版全文刊登了一篇《筹备留学欧美学校公启》:
 
  “呜呼,共和国成立,民国肇基,河流嵩峡间黯然无色之老大河南,亦将随之焕然一新,变为美丽庄严之乐土也乎?吾窃喜望之,而未敢信也……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河南学战之战阙员,既不能与各国相角逐。则在各界中往往蜷伏人下,莫敢仰首一嚎鸣,而一切人民权利,亦往往不能与他人平等,又将谁尤?……举国自由,中州独后,河南之不若人甚矣。岂数千万有脑筋、有心思、有耳目口鼻之人民,竟无一引以为耻者乎?如齿之,莫若图根本之救治法。根本之救治法若何?是非多遣留学欧美,以造就真才不可。”
 
  这篇文章言辞真切、文采瑰丽,堪称雄文大作。
 
  揭开了百年河大序幕的这篇《公启》,就出自王抟沙的笔下。当时由于中国公学经营困难,发展陷入停顿,王抟沙很想在上海以外打开局面,就把目光转向了老家河南,恰好河南也有很多人希望促进河南教育的大发展。这些有志之士就联合起来,发起成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
 
  在创办之初,为了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由王抟沙主笔,在《大中民报》上刊登了这篇《公启》。发起人除了王抟沙外,还有王印川、林伯襄、刘鸣晟等人。
 
  由于王抟沙在后来的学校创办过程中并没有操办很具体的事宜,所以很多人觉得他可能就是“挂个衔”——但这个衔可不是谁都能轻易去挂的,尤其是河大开天辟地的“檄文”,非文笔出众、威望出众之人不能担纲。
 
  王抟沙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早已名声鹊起,属于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之一。这些发起人中,有的说起来还是他的学生,比如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当年在中国公学进修过。更重要的是,创办这样一所学校,离开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王抟沙和北京的袁大总统有交往,所以很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后来坐镇河南任都督的是袁世凯的亲戚张镇芳)。
 
  学校首任校长是林伯襄,当年9月下旬,首届新生140人入校上课,学校正式命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这样,一所别具一格的新型学校就在古城开封正式诞生了。后来,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改建成中州大学,并成为现在河南大学的前身。
 
  作为近代教育的先驱人物之一,王抟沙一生参与创办了三所著名大学:中国公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这样的成绩,在近代河南教育界是不多见的。
 
  造福乡梓创办抟沙小学
 
  清朝末年,河南提倡留学生回国后应先为本省服务。王抟沙应省内人士邀请,出任河南学务公所豫西议董。但没过多久,因与当局意见不合,王抟沙辞去议董职务,专门从事宣传维新。
 
  当时巩县分新旧两派,旧派以张维渠为代表,新派以王抟沙为代表。王抟沙乃邀请新派人士宋景裕等大力开展维新运动。王抟沙能言善辩,他的关于放足、戒烟、破除迷信以及改革教育的演说闻名全县,影响很大。王抟沙在县内宣传新式教育,提倡开办新式教育,不遗余力。在他的呼吁下,巩县先后开办高等小学校、女子小学校。民国肇兴,巩县学风大变,大多青年学生为了学到新知识,去北京、上海等地求学。
 
  1916年,王抟沙又出资在本村创办抟沙小学。
 
  为了创办抟沙小学,王抟沙把位于瓦窑沟的王氏祠堂腾出来。他当初创办这所小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本村贫苦人家子弟上不起学的问题,以提高当地穷苦子弟的文化水平。王抟沙在家乡开了一间粮行和一间花铺,由亲戚代为经营,学校的一切费用均由这两个行铺开支。学生上学免缴学杂费和书籍费。家境极为贫寒的学生,学校还安排食宿。当时,在学校吃饭的学生约有二三十人。
 
  后来,要求上学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校舍不够用。王抟沙又自己拿钱,扩建了祠堂作为新的学堂。祠堂共有20多间房子,后边有青砖窑洞三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本村,只有在高年级中有极少数外村学生。到了1929年,学生人数增加到145名。
 
  由于该校教师教课认真,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吸引神堤、薄沟、龙尾、康店、黑石关、清易镇、回郭镇、北山口等地学生,远道来报考。
 
  王抟沙每次回到村里,都要到学校看看,了解到学校的困难问题,及时解决。
 
  到1944年,巩县沦陷,学校被迫停办。
 
  王抟沙一生为实业和教育奔走,但在他那个时代,付出总是和收获不成正比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遇到了商办改官办的难题。蒋介石派人接收中国公学和中原公司。其中中国公学方面,政府委派的新任校长是当年被学校“开除”的胡适,这让王抟沙颇为不快。1931年,王抟沙赴南京和政府交涉,希望能把中原公司发还民办,虽然历次陈述创办中原公司的艰辛过程,但蒋介石政府置若罔闻,交涉半年毫无结果,虽然王抟沙被迫辞去中原公司职务,但董事会仍然选举他为董事,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回到北京后,由于南北奔走,积劳成疾,身体亏损,身患重病,医治无效,王抟沙于1933年逝世,享年58岁。
 
  王抟沙老先生生于乱世,逢于乱世,但他仍坚持为河南乃至中国的实业和教育问题奔走、呼吁、尽力,有时明知不可为仍一往无前。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一生心血,毫无私求,只为国家图强而已,虽然王抟沙老先生没有能够看到他所创办的教育走向辉煌,但这位近代教育先驱的艰辛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公而为国的深刻含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