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的宗祠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宗祠作为其载体,将封建等级制度、伦理关系、道德观念、家族世系等通过建筑的形式加以直观展现。龙游现存的各时期宗祠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形制、工艺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颇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堪称我省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目前龙游县域范围内有留存的宗祠建筑(包括家庙及香火厅等)260多幢,其中1/4建于明代,近一半建于清代,剩余近三成是民国时期建筑(部分元代宗祠建筑尚待进一步考证)。现存的明代宗祠以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为多。宗祠地址多选在堪舆中所谓的“藏风聚气”之地——通常背靠大山脉,门前远有案山,近有池塘——且注重中轴的对称。大门一般都开在中轴线上,朝南较多,也有朝西、东、北向的,形制以四进三明堂、三进四明堂、三进二明堂为主。这一时期,龙游社会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活跃,为兴建宗祠提供了经济、技术上的支持。因而这一时期的宗祠建筑布局体量较大,用材讲究,建筑工艺较细腻。省级文保单位“三槐堂”(即横山镇天池村儒大门自然村的王氏宗祠)是全县现存最大的宗祠,建筑占地面积约970平方米,布局占地约1400 平方米(包括阊门、庭院、池塘等),始建于明万历乙丑年(1605)。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丁”字形,共五进。通进深53米,前四进为三开间,面阔14米;第五进为五开间,面阔近30米。第一进为门厅,左右设厢房;第二进设戏台,明间两缝七架抬梁式前后双步,后廊设卷棚,次间山缝为穿斗式,月梁用冬瓜梁,由丁头拱和雀替支撑,单步梁作鸱鱼状,两端双线龙须纹;第三进为厅,明间两缝为五架抬梁式前后双步,次间山缝穿斗式,正厅挂“三槐堂”匾额;第四进为单层平屋,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第五进为楼阁,楼前设廊,有天花板,上彩绘花卉、鸟兽等图案。从“三槐堂”可以看出,明代宗祠具有选址讲究、布局合理、规制工整、规模宏大、做工精细等特点,科学、艺术水平较高,是龙游古建筑中的精品。
清代时,康熙年间之前的宗祠建筑多效仿明代,特别在结构及工艺上沿袭较多。乾隆年间成了龙游明清时期宗祠建筑的分水岭。在此之后,龙游宗祠的布局规模开始缩小,柱梁选料趋于简单,明代时期的山墙仿木砖砌做法不复存在。门楼从重檐歇山顶结构逐步变成单檐歇山顶,但装饰渐趋豪华,开始大量运用三雕尤其是砖雕艺术,出檐砖也大量使用砖雕。室内的木结构装饰(如牛腿)工艺比较繁复,大量使用双狮双鹿、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艺术图案。社阳乡大公村的朱氏宗祠(又称“二宜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面阔14米,进深34米,三开间三进两明堂结构。中进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式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山缝穿斗用五柱。后进明间置床式神龛牌位。檩下透雕狮子、花卉等图案,牛腿镂雕鹿狮。柱披麻髹漆,鼓形础下置覆盆。青石天井的石雕精致,三合土墁地,硬山顶。门楼二柱三层,呈牌楼状,用大面积砖雕装饰,图案以花鸟动物、戏曲人物为主,中间有“南山拱秀”的青石门额。清代的宗祠比较注重艺术装饰,砖、石、木三雕美仑美奂,但用材与斗拱等做法不如明代。
民国时期,龙游宗祠开始日渐衰微,用材远不如明清两代,工艺水平也大大下降。明清的抬梁式做法逐步被穿斗式替代,落地柱子越来越多。湖镇镇大坪村的大坪花厅坐北朝南,面阔14米,进深20米,三开间二进一天井结构。正厅明间两缝为穿斗式五架,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山缝用五柱。门楼素面砖砌,二柱三楼,抹灰线刻几何图案,两侧窗户呈西洋风格。室内牛腿雕饰人物故事、山水楼台。前厅明间施八角八层藻井,硬山顶。民国时期龙游宗祠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引进了西方文化元素,用材、工艺上却远不如明清两朝,檩条、椽木的直径也大幅减小,屋面基本不加盖望砖,名称也改成了大厅、花厅或香火厅等。
通过三个时期宗祠建筑的演变,可以看出龙游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达。当时的龙游拥有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帮”。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已萌发,但商帮直至明代中叶起才逐渐活跃,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后逐渐衰败。龙游商帮在鼎盛时期以造纸、印刷、刻书、珠宝等经营为主,积累了大量财富。于是发家后的商人们衣锦还乡、大兴土木,营造了大量豪宅;并集一族之力兴建宗祠、光宗耀祖。龙游宗祠在无意间成为了龙游商帮兴衰历史的见证。
龙游究竟从何时起开始有了宗祠,目前已很难进行确切的考证。不过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寺底袁村和尚垅南宋民居遗址,就很可能属于墓祠类建筑。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传统乡土建筑,宗祠除了摆放祖先神位、神龛,供同族子孙祭祀敬拜之外,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
譬如龙游的宗祠大部分都在前进明间搭建了戏台,是乡间文娱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龙游宗祠有保存完整的明清两代戏台50多座。这种戏台颇有地方特色,称为“活动戏台”。在举行祭祀活动等庄重肃穆的场合,戏台中间的台板可以拆卸掉;等活动结束后又可以重新搭上台板开始演戏。金衢盆地一带时兴婺剧,开场的“踏八仙”、“点魁星”等戏目都是从兼具祭祀、驱邪等功能的原始傩舞中演变而来的。族人们在祠堂里搭建面对祖先的戏台,既是为了自我娱乐,也是为了和祖先共乐。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宗祠祭祀并演戏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也是族人子孙尽情欢愉的日子。横山镇天池村杨家自然村“关西世家”宗祠中,还存有一套74件的完整祭祀器物,便是祭祖、演戏、巡游时的仪仗道具。
宗祠与宗谱素来密不可分。家族的传承、世系与脉络既少不了宗祠,也少了不宗谱。宗祠是续香继谱的场所。在龙游民间,有的家族会“十年一草谱,三十年一正谱”,定期进行修家谱活动(有些家族的时间间隔会更长)。这种修谱礼仪活动就必须在祠堂里进行,晚辈和小辈要按世系辈分的规定,到长辈的宗祠里参加续谱祭祖活动。修谱前先要祭祖,在中堂挂上祖先的神像,案台上摆满祭祀用的鸡鸭鱼肉、水果馒头等,由熟悉礼仪的长者担任司仪,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族长,带头开始祭拜,接着由选举出来的长辈代表祭拜,而后男丁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行礼。在族长们主持下,宗祠要举行接香火仪式,由专人供奉香火,自制家谱之日起就不断香、常秉烛。修谱时,家族中每个家庭拿着红纸包好的生辰、冥辰到宗祠上报,家族中成立专门的修谱小组,由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专门负责打草谱,待校对确认后到时间作为正谱翻印(以木刻印刷为主),当然也有聘请专业人士来修谱的。这时宗祠就成为了一个民间组织机构,有的宗祠还有专门的田宅家产供养。
无论是祭祀还是修谱,宗祠都承担起开展伦理教化的作用。在庄严肃穆的祠堂里,族人们可以参与制定族规族法,讨论家族中的大事,商议对家族的管理。每个宗祠在修订家谱时,大多会有“戒子训”、“妇道规”、“族人禁条”等族规家训,按照封建礼制制定出一套家法家规,以确保家族的规矩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家族的子孙能健康成长(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封建的“三纲五常”)。石佛乡塘边朱家宗祠就有对不肖子孙进行家法处置,开除出家族祠堂,取消其家谱世系传承的记录。这时,宗祠成为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子孙们在此接受了忠孝节义、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儒家思想。而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保守没落,有些宗祠也逐渐蜕变成宣扬愚昧落后的专断场所,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作为彰显家族的建筑,宗祠体现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实力。实力强了,祠堂才能造得规模宏大,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才能精美绝伦。宗祠门前的旗杆石,炫耀着家族的财富与功名;轩昂的门楼、厚重的家谱,张扬着祖宗恩德的显赫。湖镇茆头叶村的家庙凭借着丰厚的田产供养,每年都有“吃冬至”、“接馒头”的习俗。家族中年满六十的老人可以在家庙喝酒,而有添丁或有功名的家庭可以分到更多馒头。馒头分得越多,宴席摆得越多,家族的人丁就越兴旺,功名也越显达。宗祠成家族旌表活动的载体。
龙游宗祠建筑的产生与演变体现了龙游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诗,再现了龙游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了龙游先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首先、宗祠建筑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史。龙游的乡村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聚落发展起来。先人们为了求得一块宝地,往往不惜重金邀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定地址后开始谋划布局,建完家族祠堂后再紧挨着其前后建起民居。这种聚落建筑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的发展史。家族兴旺了,祠堂就会不断翻新重建,柱子越换越粗,材质越换越精,工艺越来越细巧,雕刻越来越精美,门楼越来越轩昂。而精良的材质、精巧的工艺、精致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在其背后不是豪商巨贾的发家轶事,就是达官显贵的荣耀显赫,演绎诠释了家族的兴衰荣辱。
其次、宗祠建筑体现了先人的杰出创造力。宗祠的选址与布局是先人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直接体现。龙游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梅季潮湿,夏季炎热,所以房屋建筑多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由于梅雨潮湿,宗祠少有阁楼,以达到通风干燥的效果,屋面则采用坡顶盖瓦。在选料备材方面,各地一般以就地取材为主,大量使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樟木、毛竹等作为木料,用当地岩石来打墙基——如北乡宗祠就用凝灰岩和石灰岩为主,南乡则用花岗岩和灰绿岩,衢江两岸及东、西两乡地处盆地,选用红砂岩较多——青砖、青瓦也是用当地泥土烧制的。只不过明代时用二十四斤青砖(又叫城墙砖),清代早期用厚青砖,清代中后期直到民国都用薄青砖。在制作工艺上,明代时期的宗祠近于《营造法式》的做法,用材硕大,抬梁式较多,就连椽都在直径8、9厘米以上,墙体采用实叠。到了清代,宗祠的选材明显不比明代,装饰性的牛腿雕刻却越来越精致,砖雕技艺更达到顶峰。由于薄青砖的使用,墙体多采用空斗墙的砌法。明清时期的宗祠建筑把龙游的建筑艺术推向高峰,从环境布局、规划选材、到工艺美术,无不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天人合一、山水聚合的朴素哲学理念,堪称龙游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经典创造。
再次、宗祠建筑重祭祀、注教化,承载着传统的道德伦理。祭祀是庄重肃穆的场合,为了防止妇孺畜禽的干扰,宗祠建筑通过抱鼓石和高户枢,人为抬高了大门的门槛,以禁止闲人入内。这些功能性构造逐渐演绎衍生出了“门当户对”等观念。宗祠的布置与礼仪活动,营造了教育环境,有意无意间起到了启蒙教育的作用:从司仪对祖功荫德的歌颂吟唱到墙上贴着的“戒子训”,从厅堂书画匾额对联到彩绘的“渔耕樵读”,从梁枋空间结构到门窗隔扇上的小雕饰,无不折射出对子孙开展启蒙教育的匠心独具。此外,随着进深布局,宗祠内参加活动的人员会逐步减少,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也反映了传统礼乐秩序和道德伦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最后、宗祠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幅员辽阔的疆域产生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彩民间文化。作为山区、盆地环境下的一方水土,龙游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宗祠建筑文化,以科学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在省内独树一帜,还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与宗祠文化有关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技艺、硬头狮子等被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绚丽灿烂的鲜活民俗文化同样有待于抢救保护和挖掘传承。
目前,龙游的宗祠仍有一定数量,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历史建筑面临着新的生存困境:产权的不明晰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使其保护困难重重,破坏性装修和拆除使其时刻都有灭顶之灾,而灾害性天气等自然损毁更使其风雨飘摇。抢救宗祠、保护文化刻不容缓。为此,有关政府应积极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加强抢救保护举措,制定相应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抢救濒危的宗祠建筑。社会各界也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计献策,共同承担起保护宗祠的责任,延续这一份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除了抢救保护外,有关方面还应加以开发利用,使宗祠建筑发挥服务公众的作用。目前的宗祠已大部分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和魅力,要想在新时代重新赋予其生命力,除了将其作为社区或老年活动场所外,更需要通过礼乐、祭祀等传统制度的再现,来教育、感化后人,重新树立现代人的道德体系;在摒除迷信糟粕的基础上,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得以传承。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龙游曾经历过无数战乱、灾荒与疾病瘟疫,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并不断发展,与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和同情、感恩、团结、互助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龙游人自古就有勤劳善良、淳朴好客的秉性。而宗祠建筑除了科技、工艺成就之外,更是了解先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等方面情况的载体。有关方面应该通过对宗祠建筑及文化的研究,把握住龙游人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激发起大众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开创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龙游县文广新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